绿林网

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读后感100字

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读后感100字

《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是一本由(荷)迈凯 编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84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6-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读后感(一):当做概念书看还行

谁都知道经济学与人息息相关,但是这个概念的高深在于几乎没什么人能对这一现象进行根本性解说,各家各言,看糊涂了,也就莫测了。本书的语言表达不是难看到,不过多了很多数学符号和引述他人物理性言语,到了最后也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分析问题的一般性解读和可能导向。当然,当做概念书看还不错,因为学术味还能理解。

《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读后感(二):我能猜到为什么这本书是【少于10人评价】虽然它的书名很吸引人

毕竟是剑桥大学出版的书,品质还是可以保障的。

但是——————————!!

翻译实在太差劲了!!!!!!!

激起了我好好学习英语努力去读原版的心!!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读后感(三):经济学的天问

现代济学或许已到了一个危险的时刻。除了不断遭受来自经济学界外的质疑,就连自己阵营内部也不断有《经济学的终结》、《经济学之死》等著作发出不同的质疑。经济学,这位社会科学的皇后遭遇了事实与虚构的两难论。

1954年,肯尼斯·阿罗和杰拉德·德布鲁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竞争经济的存在性均衡》,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验证了“看不见的手”,奠定了经学的主流范式。数代人的努力之后,今天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不断得到加强,但是仍旧不离此间。不过,对于某些经济学的批评家言,这篇论文恰恰代表了经济学微观领域病入膏肓的开始,他们认为阿罗-德布鲁的证明是对数学逻辑的证明而不是经济学的证明。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的科学哲学教授斯卡里·迈凯正是其中之一,他组织了一批声望颇高的经济学批评者,在荷兰召开了一次经济学方法论的研讨会。《经济中的事实与虚构:模型、实在论与社会建构》便是那次大会的成果之一,亦可代表经济学批的众多声音与一流水平,反思之深,不可多得。

早期的经济学更多被叫做治经济学,往往是由哲学家、政治家业余操刀,但是随着经济学科的独立,经济学日益走上专业化,严密的数学成为主要工具。英国学术院院士马克布劳格直言经济学日益不再适宜绅士,而成为一门社会数理学,数学的分析方法一统天下,而物法则的经验相关性则无关重要。走上了现代之路的经济学,其训练目的在于培养经济学家,但是在严苛的学术竞争面前,众多经济学学子选择了顺应潮流,对现实日益丧失兴趣。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份对美国著名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调查显示,这些未来的经济学者对现实经济以及经济学文献明显缺乏兴趣,在他们眼里,具备理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的人才能在经济学界出人头地。熊彼特曾说,对于任何艺术家来说,科学都是沉闷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经济学的科学化对外界必然不那么生动有趣,事实上即使经济学内部对经济日益数学化也一直争议不断。早在1819年,西蒙配第就不无忧虑地提出“经济学采取了更间接的语言,更用复杂的计算包装自己,从而在抽象中迷失自己。”任何学科,都需要不断反思,经济学自然也不例外。在当下中国,谈论经济学数学化或许还过于奢侈,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更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带来思想市场繁荣。

目前对经济学的批判,并不仅仅中在它的研究方法,而更多就它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展开论战。经济学究竟是事实还是虚构?这是个问题。无论是带着故事找模型还是带着模型找故事的研究方法,理论上好的经济学模型应该与事实紧密联系,但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大分模型不过是在玩弄修辞。斯卡里·迈凯认为,经济学包含经济学模型、经济的本质、经济学学科本身的社会结构三个基本层面,而相对应的三个关键问题分别是:经济学模型与现实有怎的关系? 与经济相关的那部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 经济学的学科制度对其面向事实还是虚构有怎样的影响?

围绕这些问题可以引出更多问题,更多反思与思考,这样的提问属于天问,注定无解。其实,上述问题主语如果换作政治学、社会学,也一样适用,这正体现了社会科学的普遍困境。如果科学代表着获取可靠知识的能力,社会科学的局限往往在于其不确定性。在经济学无与焦虑的背后,往往存在经济学家的角度定位。也许经济学家能够敏锐地发现制度的缺憾,比如政府寻租,公司垄断,但是对于自身行业却总是缺乏洞察力,因此经济学家在寻求真理的同时常常会沦为寻租者。知识始终存在疆界,知识分子(经济学家自然也是知识分子之一)是想以致命的自负改造世界,不过也许解释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更为务实。

两百多年前,英国人亚当·斯密完成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从此奠定了经济学帝国的疆域。即使如此,提倡市场的斯密对在英国恢复自由贸易秩序却相当悲观,他觉得这个想法如乌托邦一般虚妄如尘。不过,在随后几十年以及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自由市场制度虽然缓慢却在逐步确立,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二十世纪更是突飞猛进———这些都可以从斯密那边找到思想的源头。这个事实提醒人们,经济学家正为解释世界提供更多的视角,而他们的观念也可以随着时间逐步影响世界———这些改变虽然或许只是人类文明的一小步,但却是任何学科都梦寐以求的一大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