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的读后感大全

《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的读后感大全

《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是一本由匡澜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读后感(一):批判性的阅读

如果,想从中获得某些启示,动力,或是借鉴,那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但是如果把它奉为什么经典之作,想依照主人公的行事准则来要求自己,希望自己也能像主人公那样取得卓越成就,这本书无疑就暴露了它的短处--本书只是在描述一个人的经历而已,这是无法复制和模仿的。

《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读后感(二):进大学读的第一本书

老实说,初次知道匡澜的名字不是因为这本书,而是高三时学校放的电视采访里面。高三的时候看到主人公的经历还真是挺激励人的,尤其是身边的人和事,感觉特别亲切。

后来终于考上大学了,是进了图书馆看的第一本书。当时因为是在阅览室看,不能带出去,里面有很多情节很搞笑害我笑的,又不能出声,那个滋味,你们懂的。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主要是记录作者的经历。要是我现在再来看,可能就没当时那么激动了。

无论如何,当时当地,我还是很是激励的。里面的故事很真实感人,而且发生地点也就是在长沙的几所大学周边,相信很多大学生看到。很会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

《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读后感(三):所谓理想

大二下某一天在图书感闲逛时发现这本书的,最先吸引我的是“北大”两个字,于是乎便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看看作者与北大到底发生了哪些错综复杂的关系。

作者是湖南人,和彪哥(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作者)是高中同学,这一来就更亲切了,毕竟都是老乡嘛!

全书主要记录了一些作者在湖师大以及为了理想而奋斗的那一段历史,虽然作者行动不便,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作者的追求,“梦想,或者言之为理想,都需要最现实最势力的东西作为平台或者基础”——作者并非只是生活在他的理想国之中,光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汪国真的这首诗就是作者匡澜大学生活的完美诠释。

愚以为,人不能活的太现实,也不能活的太理想。

《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读后感(四):拿什么弥补你的缺陷

《我与北大这一拐的距离》是一本讲述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同志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名叫匡澜,自小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拐是他最基本的交通工具。

这事实上是一个非典型的故事,但是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它所带来的共鸣和思考却无处不在。

故事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残疾人仕,但事实上在阅读的过程中许多时候我会忘掉这一点,匡澜在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时候显得异常的轻松,笔法也很幽默,这多少有点意外,我原以为这会是一个看完之后让人噼里啪啦掉眼泪的故事,不过我想这也是匡澜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他是发自内心的乐观、积极,当所有人都认为那条残疾的腿会成为他人生的障碍的时候,他却把它变成了自己的财富。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条残疾的腿,匡澜的不幸在于它的残疾是显而易见的,而众人的不幸则与之相反。

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当我们面对自己的脆弱、卑微、懒惰等等的残疾时,因为它们并不是那么的显而易见,所以我们很容易选择伪装、隐藏,这看起来更容易一些,逃避永远是最容易的选择,但是对于匡澜,当他每每面对自己的病腿给自己带来的不便,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那是无法逃避的,选择对于他来说刻不容缓。人往往需要面对绝境才有勇气做出改变。聪明的匡澜在面对上帝的不公待遇时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态度,就像他走路的时候需要别人的搀扶一样,他要想成功同样需要别人的搀扶,他比我们大多数人更深刻的认识到朋友究竟有多重要。

就这样,这个热爱生活,热爱朋友的匡澜成功的尽自己所能弥补了自己的缺陷,在前进的道路上他永远都不是一个人。

然而到什么时候我们这些正常人才能有勇气有决心战胜自己的缺陷呢?许多人都是受到了重创之后,自己的缺陷暴露无疑之后才感到后悔,想到要改变,毕竟我们的残疾不是那么的显而易见,我们生活在自我的放纵中,我们需要一些积极的自省,需要一些对自己永不满足的劲头,认识真正的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

匡澜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直面自己的缺陷,并努力的弥补和改正它,我们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一切都从自己做起,从做人做起。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必须说我们和匡澜的起步都是一样的,然而走到今天,他比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健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