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1)》读后感锦集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1)》读后感锦集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1)》是一本由莫泊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页数:4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1)》读后感(一):总算了解了下莫泊桑这个人

本来以为是上课的时候看下短篇小说比较好打发时间,看下来反而觉得太多不好消磨时间呢,所以只是看了一大半,不过感觉算是了解了莫泊桑的文风了吧。

感觉他是一个对性比较开放的男人,也会讽刺贵族阶层,写一些比较日常的文章,貌似女主角的还比较多,可能比较了解女人的心理吧,可能是一个寂寞的男人。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1)》读后感(二):女人必看的书

我衷心的感谢上帝让我在十九岁那一年读了《一生》。

所以,我敬重莫泊桑,这个说实话,参透人性的大师。

我发现大多数女作家或许是有意无意的骗人,充斥了浪漫的幻想,就连奥斯丁这样以冷静著称的女人也塑造了一个达西先生来使女人们堕入幻想。而男作家中简直就没有几个说实话的,即便是托翁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教训人的样子。只有莫泊桑,他真实的讲述一个女人怎样受骗,度过悲惨的一生,那些男人是多末无耻卑劣,下流,人性又是多么肮脏。我在他的文章中能够感受到对女性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温柔与理解,也许是他从他的母亲那里看到了约娜的影子。除了《羊脂求》,《项链》这两个写透了世态炎凉的佳作,我最喜欢的短篇是《西蒙的爸爸》。这小故事总是让我感到那些底层人的温暖,那个铁匠费力普多末可爱高尚,只有那些体味过人生冷暖的人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那种爱不是金钱买来的。

一个女人从天真纯洁的少女到失望落魄的老太,从幻想到麻木,实在是没有多少年,她会发现原来她一直生活在欺骗当中,慈祥的长辈是通奸者,自以为爱自己的丈夫是个卑鄙贪婪的恶棍,付出全部心血的孩子是个无赖,原来这就是人生!

我想起卡夫卡的一句话,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就坐在那里好了,世界会在你面前露出本相。

在他那些小小的村庄,码头,旅馆,小职员的家里,人性就在那显露着,不必在集中营,战壕。

假如我有个女儿,她问我人生是怎样的,我就让她去读莫泊桑。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1)》读后感(三):笑并泪奔着

也许,对莫名其妙滑稽故事的喜好,一部分是由莫泊桑引起的?或者因为喜好这一类故事,所以喜欢莫泊桑、刘易斯·卡罗尔,以及诸如此类。

莫泊桑经常会写一些叫人啼笑皆非,却又很老实的故事。

比如有一个单身汉,他在圣诞夜准备了大餐,打算到街上去邀请一位女伴来。他喜欢丰满肥胖型,找了很久,终于物色到一位中意的姑娘,有鲜艳圆润的脸蛋和一个“肥鹅般的肚子”。绅士把姑娘带回家,一起用了圣诞大餐。然后姑娘先上了床,绅士正准备好好享用饭后这顿肥鹅,她忽然叫起肚疼,绅士跑过来一看,姑娘在被窝里生了个孩子……

有一对农民夫妇,勤劳节俭。他们有个老娘,病得吸呼气一丝儿未断,就要归天了。在农村死了人,要请乡亲们来吊唁,吃烤苹果,喝苹果酒,请牧师给办手续,很麻烦。夫妇决定早做准备,通知大家过两天办丧事,主妇开始着手准备各种好吃的东西。一天过去,老太太没死。又过了一天,烤苹果香喷喷了,老太太还在倒气。夫妇俩都有些惊惶失措。末了,正日子到了,亲朋好友摆出一副悲哀的神情来参加葬礼,结果被告知死人还活着。可是客人总是来了,现成的烤苹果,现成的苹果酒,现成的客人,为什么不吃喝呢?于是人人兴高采烈,大吃大喝了一顿,夫妇俩这心疼啊。吃的喝的都挥霍一空,可就在这时,老太太殡天了!所有的排场,点心,酒,都要重新再做一份啊……

还有一个相反的故事。一对城里夫妇,他们有个老娘,有一天忽然死了。大夫信誓旦旦说准死了,死得透透的了。于是在楼上老娘的卧室里点上四根蜡烛,摆起供品。打电报给妹妹。主妇恐怕妹妹抢财产,撺掇丈夫连夜上楼,俩人使出知识青年下乡劳动的劲头,吭哧吭哧把老太太的厚重的箱子、大柜子都搬下了楼,摆到自己卧室里,觉得很欣慰。转天晚上,据说已经死透了的老太太自己醒了,起床,先把四根蜡烛吹熄了三根,然后穿衣服下楼,说:我的柜子,给我搬上去!

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一个无用的胖瘫子被老婆在被窝里塞了一堆鸡蛋,他小心翼翼地孵蛋,为着小鸡的破壳狂喜,看到毛茸茸的小鸡体会到由衷的母爱,小鸡被老婆拿走不由令他尝到空巢的失落~

可是他也会写极其悲哀的故事,让人透不过来气的悲哀的故事。那些故事关于姑娘、狗、寂寞和爱情。

小时候看的好像是李青崖译本,一种上下两册的选本。小时候看《苡葳荻》忍不住地哭。这次的全集不是他了,苡葳荻都变成了伊薇特。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全集(1)》读后感(四):中学课本里的莫泊桑,你还记得吗?

那个在我们中学课本里就出现过的《我的叔叔于勒》,你还记得吧?

不记得?

那里面有一段描述优雅生吃牡蛎的场景,你还记得吧?

作为一枚吃货,我印象尤深!

那时并不知道牡蛎就是生蚝,但至今仍不敢生吃。

当然,《我的叔叔于勒》并不是一篇教你如何吃生蚝的美食小说,它描写了一位可怜人。

在莫泊桑那短暂又动荡的生涯里,哪有闲情去写美食?

他生于法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此处敲黑板:没落!),中学毕业时爆发“普法战争”他应征入伍,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该战争为背景的。

有的介绍里说“在军队中,他亲眼目睹了危难中的祖国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里十分难过,他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在我看来,哪里是为了激发爱国热情,只是在痛笞战争的残酷。

无论是《两个朋友》《港口》还是《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他从不单纯地以法国的立场来针砭对方带来的灾难,而是以悲悯的口吻去描述战争中民众无法挣脱的残酷命运。

他小说里始终秉持的是不做评判的,只客观描述战争里的一幅幅截面图。

说起“截面图”,我打心底里认为这真是莫泊桑特有的笔法。

他几乎很少给他笔下的人物做心理描写,先造就“就事论事”的基调,再从他选取事物发生的时刻里头去写一件琐碎的小故事,就像把生活切洋葱似地切了一刀,给你看看那辣眼的横截面。

拿起《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时我还不知道他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但是放下这本小说集的时候,心头确实凛凛。

除了《两个朋友》,小说《项链》《骑马》《小酒桶》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羊脂球》固然是其大名鼎鼎的成名作,但我觉得技巧太足,反倒有点用力过猛的意思。不如上面几篇,比现实更写实的深刻,且余味无穷。

据说莫泊桑退伍后“为了谋生,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长达数十年,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小职员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有了深刻的认识。”

怎么个深刻法呢?满满都是嘲讽着“小市民作死的虚荣”。

《项链》结尾时,路瓦斯尔太太激动地挺直腰板去跟昔日友人打招呼,对方看到她粗鄙的模样还以为认错人了,直到她告诉对方“这十年,我一直在为这串项链欠债还债。你知道这对我们可真不容易,我们本来什么家底都没有……现在,终于把债还清了,我简直太高兴了。”被生活折磨了整整10年的她已经从千娇百媚的美人儿变成粗野泼辣的穷妇人,但是她依旧感到一种天真的骄傲,直到,对方激动地一把握住朋友的手说:“哎呀,我可怜的玛提尔德,但我的那一串是假钻石呀,它顶多值五百法郎……”

《骑马》与这篇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作者很擅长于不动声色里去写实,默然地把里子的荒诞展开,你看或不看,它就在眼前。如果要说鲁迅的笔锋像把手术刀,那比起莫泊桑,有点言过其实。

150多年前的小说,描写当时情境下的日常与人性,却在150年后看到依旧后颈发凉。

越是日常越是有力。

这本书最后竟然有个大彩蛋!就是附录里莫泊桑的《论小说》。

啊,他写这篇文章时,倒是狠狠的批判口吻。

在他眼里,高明的写作者是艺术家,高明的作品是带有艺术家自身气质的。一般平庸的读者是希望作家的作品能迎合自身的需求,真正有鉴赏力的读者则是懂得欣赏符合作家本身气质所创造出来的作品。

关于现实主义,他自有看法——

“他们的意图既然是要表现某些永久和日常的事件中的哲理,他们就该常常修改事实,这样做,一方面固然有损于真实,但另一方面却有利于逼真”

“一个现实主义者,如果他是个艺术家的话,就不会把生活的平庸的照片提供给我们,而会把现实本身更完全、更动人、更确切的图景表现给我们。”

基本上,你是可以根据以上的观点来理解他的作品。

但是中学课本里的名家,是不是都出现得太早了?

生辰国籍地位需背记,放进课后练习的填空题里;章句段落被肢解,放进试卷的阅读理解里。他们的作品甚至不是完整的呈现,节选一部分,支离破碎,学生们只当做是可恨的、需要死记硬背的古物——“伊居·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生,卒于1893年7月6日。”

至于他们那伟大的作品,生动的人生,也许是学生们一辈子都不会去了解的。

“莫泊桑除了原有的诸种疾病外,神经分裂症渐渐恶化。

1891年病情急转直下,求生的欲望使他四处求医,但又继续迷恋于放浪的生活。

1892年1月2日,莫泊桑自杀未遂,渐渐失去康复的信心。

五天后他被送入精神病医院。

1893年7月6日与世长辞,年仅43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