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经典读后感有感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经典读后感有感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是一本由Edward Albee著作,Signet出版的Mass Market 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7.99,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读后感(一):中年夫妻的幻想游戏

第一遍看的时候先看了前两幕,其实感受是有点抓狂的。但是后来知道了这个剧本写作的时间,也渐渐能理解这部作品中一些有某些设定的理由。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写于美国冷战时期,而冷战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这个过程弥漫着一种令人紧张的气氛,生怕下一秒就是兵戎相见,而这本书也给了我同样的感觉。George和Martha一直在互相嘲讽、中伤,揭露对方的短处和伤痕。最开始的时候常常会让我好奇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婚姻关系中不平等的关系还是观念上的差距,甚至在提到孩子的时候,我也曾好奇是否Jimmy同样是他们争斗的导火索。

而到了书的第三部分,在前两幕中表现弱势的丈夫George似乎扭转了地位,在最终对妻子说他们的儿子死于车祸。这一切原本令人疑惑又无懈可击,直到Nick的恍然大悟和Martha喊出You killed him..You can't do that. 我才明白原来一切都是一个游戏。

这一刻忽然有一种难以说清原因的震惊和失望,不知道是对于George还是对将读者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作者。但其实这正是剧本的成功之处,它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变化,随着剧情的推进带给人复杂而渐变的感情。所以与其把目光集中在Who的剧情上,个人感觉仔细分析它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更重要些。

何况生活中对人重要的不只是有love,也许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要讲述的还有truth and illusion, relation between people(strangers or acquaintance), marriage and power...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读后感(二):失望

40多年前舞台剧,后来改编电影由 elizabeth taylor, richard burton 主演,当时已经很多人说莫名其妙,今天世界变了这么多,大家更只能当它为古董来看待。剧中的中年夫妇,女的是小型私立大学校长(自己开的学校)的女儿,原来希望女婿做教授成功,先升做系主任,以后继承做校长,但是他不但在事业上令老婆岳父失望,家里连孩子都没有生,两人几乎变成“贫贱夫妻百事哀”,百无聊赖就玩些幻想游戏,其中一段就是他们有个十几岁的儿子。

电影开始的时候,两人正从同事家里的刚结束的派对走回家(美国人很少晚上走路 -大家都住在校园里才会有这种情形),老婆告诉老公她请了一对新来大学的年轻夫妇回家喝杯酒,老公听了脸色不好看。然后整晚的过程都是两人把年轻夫妇用各种方式带进自己的幻想游戏里,包括老公告诉年轻同事自己中学时和朋友一起的一个美好晚上,其中有个同学是杀父凶手,老婆迟一些讥笑老公写一部滥小说还说小说里那杀父凶手就是自己,和年轻妻子漏出自己假装怀孕骗男友娶她等等,最后是老公宣布儿子交通失事死去,也就是两人这个幻想游戏玩完了。

我那时在念大学,和朋友们聊聊时听到各种意见,有的说是心理戏剧,有的说表达了夫妻俩人一种无言的爱,我个人觉得主题是人适应失望各种的方式;戏好不好不容易说,只能说个人喜好

这戏剧的历史性,在于市政府首次容许讲粗口的剧情,这同内容很文绉绉有关;virginia woolf是英国女小说家,因怕自己有神经病自杀,在美国算是比较冷门的作者,但大学里认作比较高级,不那么通俗的文学,把儿歌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 歪曲成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是一种高等教育游戏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读后感(三):谁害怕弗吉利亚#伍尔夫

中秋节天上掉月饼的事情没有遇到。但是天上掉下来两张话剧票。

下午上课,老师拿出两张戏票,说是《谁怕弗吉利亚#伍尔夫》(Who i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e),就是今晚7:30, 他自己是去不成了,票有谁要?我是想要,但怕时间赶不及,因戏开演时间是7:30, 我们下课是6:50左右!老师说没问题,我送你回家。下课时候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叫家里三个人提前准备好。下课后,老师开着他的卡车,风驰电掣地开到我住的地方,边走边告诉我怎么去剧院。最后居然及时赶上了!

老师是隔壁纽约大学环境学院的领导之一,在我们系任兼职教授。他说他们的学院在地方企业的赞助下,筹款几千块,补贴学生去看雪城的各种演出。这背后的想法是让学生多见见世面,认识到雪城作为一个社区的魅力。希望有一部分学生最终能被这些活动吸引,留下来在雪城就业。算是放长线,钓大鱼,不过结果怎样就不知道了。我们这两张票估计就是这么来的。

《谁怕弗吉利亚#伍尔夫》是美国经典名著,作者是艾德华#艾尔比。我的一个师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这个艾尔比。该戏1966年被搬上银幕,女主角伊利莎白#泰勒借此片二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部影片港台的翻译是《灵欲春宵》。这电影没看过,但实在好奇,不知道这么一部纯属话剧的作品是怎么能够导演成电影的。其剧情实在简单,新英格兰地区某学校历史系中年副教授乔治和夫人玛莎(校长女儿)参加校长家的晚会回来,夫妇二人即进入无休止的口舌之战。后来一年轻夫妇来访。男的尼克是年轻、聪明的生物系老师,正在争取终身教授职位,仿佛是乔治当年的翻版。女的叫蜜儿,是个有些神经质的女子。起初,在老夫妇的口战面前,年轻夫妇的婚姻似乎还比较美满。但随着时间推移,夜越来越深,酒越喝越多,年轻夫妇也卷入残酷的口战和游戏,结果像剥洋葱一般,他们自己婚姻中的问题也被逐步暴露出来。

话剧居然长达三个小时,其中笑料不断,但越看越让人不安。这戏它质问的是婚姻和家庭的制度。它让人无法相信自己的婚姻坚如磐石。完美的背后或许有很多用虚伪、幻想、游戏、攻击、冷漠包裹起来的脆弱。阿尔比写这戏是在肯尼迪时代。那时候人们还相信婚姻,就如同他们相信第一家庭肯尼迪和杰奎琳的美满幸福。然后这个阿尔比一声断喝,大家重新去看一下各自的婚姻,多少人痛苦地发现,原来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个个都是千疮百孔。男主人公乔治和女主人公玛莎“恰巧”是开国总统华盛顿夫妇的名字,这是想把男女主人公的境遇普遍化,用来象征所有的家庭。乔治唱:谁怕弗吉利亚#伍尔夫?玛莎回答说:我害怕。弗吉利亚#伍尔夫是个坦率的女作家,人们不害怕幻觉,害怕的是现实。然而剧末,历史系副教授却一不做二不休,把他们婚姻中的所有幻想全部拆穿,比如他们幻想的已经二十一岁的孩子。泼辣的玛莎精疲力竭。乔治独自和解。婚姻的火车重新回到轨道,继续向前。

婚姻中的虚伪与真实,是话剧中经久不衰的话题。《长日漫漫入夜行》(Long Day’s Journey into the Night)就是个极端的例子。一家人必须在幻觉的包裹下才能维系下去。

2001年9月的时候,上海的真锅咖啡剧场上演过品特(Harold Pinter)的《情人》,则以一种比较荒诞的方式在逼视婚姻。那部戏是戏中有戏,虽然自始至终只有两个人,但这夫妇两个人又以游戏的方式演着婚外的情人。或真或幻,看得人眼花缭乱。

我们去看《情人》的时候,费思还在妈肚子里。看费思妈挺个大肚子,主演赵屹鸥不顾工作人员的反对,把我们请到舞台上的沙发上,这样费思妈可坐着,也可以靠着。所以当时的舞台上也是有两对夫妻,赵屹鸥和李晓佳演的一对夫妻,我们一对夫妻。戏开演前我对赵屹鸥说:哈,我们夫妻在台上看你演“情人”。赵屹鸥说,没关系,夫妻也是情人嘛。

再来看一部反思婚姻家庭的话剧时,我们带着两个孩子,是一个大家庭了。再来反思婚姻家庭问题的时候,真是五味杂陈。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幸福可以各自定义,但以幻觉来给问题包上糖衣,无法给我们真正的满足,最后我们只能品尝更难以容忍的苦涩。我们都不要害怕弗吉利亚#伍尔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