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路遥文集(一二合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路遥文集(一二合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路遥文集(一二合卷)》是一本由路遥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元,页数:5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遥文集(一二合卷)》读后感(一):纠结和局限

到陕西来,顺手就带了路遥的文集。 路遥对土地和城市有着极其矛盾的情结,一方面在城市面前过分自卑,却又分外向往城市身份和物质文化生活;一方面把土地当做所有道德的来源和准则,对城市展开批判。造成了笔下人物对乡村既逃离又回归的摇摆不定。《你怎么也想不到》作者一人分饰二角的写法就是这种心理的外化。同时一个情节也反复出现:农村人和城市人永远无法结合。表面看是新时代的“门当户对”,细究起来是作者自认为二者不可调和。当然这多少也是现实。 多次出现的“人生”“现实”这些词更像是政治、制度等社会因素。作者的态度是顺从、屈服、忍耐,并为这样的行为赋予一个“崇高”的名号正当化神圣化,而不对社会本身反思,还隐隐透出一种因果报应的思想,这只能说是作者的局限了。“感悟生活”和“辛勤劳动”是路遥一切创作的基调反复述说。对生活的臣服和苦行僧般的写作实在不敢恭维,也是他文学观和对其它艺术形式论述的狭隘之处。 男性人物(高加林、薛峰)在恋爱失败后回头勾搭前女友,这不是经过反思找到最合适的真爱,这就是渣男。不过在和前女友分手的处理上路遥倒是相当细腻真实。 语言上像在读中学生作文选,动不动就发议论还拔高得不得了。《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突然跳出二次元强行插入一句“作者提醒某些读者不要瞎猜(P101)”实在太吓人了。 倒是《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九六七年纪事)》读出一些武侠小说的感觉。在写作年代能对“”进行这种程度的反思并将矛头直指毛本人难能可贵。路遥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作家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早晨从中午开始》有明显献祭的意味,作家心中将自我神圣化,这实在太可怕了。反而陪伴他写作的老鼠这一细节打动人。 《卖猪》和《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不说教,甚至带点反逻辑叙事还有点意思。

《路遥文集(一二合卷)》读后感(二):你值得多次阅读,每次都一样振奋人心

关于路遥,高建群这样写道:“在这个地球偏僻的一隅,生活着一群有些奇特的人们。他们固执。他们天真善良。他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自命不凡以致目空天下。他们大约有些神经质。他们世世代代做着英雄梦想,并且用自身去创造传说。他们是斯巴达和堂吉诃德性格的奇妙结合。他们是生活在这块高原的最后的骑士,尽管跨下的坐骑已经在两千年前走失。他们把死亡叫做‘上山’,把生存过程本身叫做‘受苦’。”

郭小聪在《路遥的诗意》对人物的总结最为恰当:“他笔下的孙少平可以愤世嫉俗,却不会玩世不恭;可以绝望,却不会沉沦;可以被污辱、被损害,却不会被扭曲;可以出污泥而不染,却不会虚假和苍白。”

我赞同评论家李建军在他的文章《真正的文学与优秀的作家》中对路遥创作的评价:“路遥无疑属于契诃夫所赞许的那种‘优秀的作家’——这种作家知道自己往什么地方走,也引导读者往相同的地方去。他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充满了照亮人心的生存智慧,教人明白这样一些道理:沉重的苦难也许并不坏,因为,坎坷和磨难会帮助你获得精神的成熟和人格的发展;平凡的生活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平淡乏味,因为通过劳动和爱,我们完全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感,完全可以感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我相信,我们的后代将从路遥的作品中,体验到我们曾经体验过的忧伤和痛苦、激情和希望。他们会怀着感激的心情说:这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是在真正的文学!”

写的真的很好,从小学第一次读到路遥到高中之前大概读过两遍,还看过几集电视剧何在读书的感觉很像,《平凡的世界》应该是一部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书吧,现在自己的性格、为人处世可能都受其有影响。现在想想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小学时还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个火枪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初高中是看了《基督山伯爵》,这几本应该是每次阅读从来没有感到无趣的书了。还有几本金庸和古龙的小说。这几本应该是自己比较深刻的几本书,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之后更关注的是社会现实、古典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了。

《路遥文集(一二合卷)》读后感(三):这个时间不错,值得为它奋斗!

和朋友聊天说《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火了,他笑着说你看电视剧把本来平凡的世界演得不平凡了,我问原因,他说这是个看脸的世界,演员们都太帅了。我点头回应他有道理,心里想着是不是要看看这本小说的写作背景。

恰好,另外一位朋友送来了一本《路遥文集2》,里面提到了《平凡的世界》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背景。一本书读下来,开始对路遥佩服不已。果然正如老师所说,一个可以写出好作品的人必然经历过生活疾苦,路遥便是那个把自己疾苦提炼成文字的人。读他的书,心里总能升起赤橙色的火焰,他们在书本上,在我身边翻滚,点燃着我青春的热血。

书里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录,由于生活困苦,母亲去世,路遥的父亲带七岁的路遥到百里之外的伯父家附近工作。那晚父亲蹑手蹑脚的离开,七岁的小路遥知道,却并没有阻止。一个七岁的孩子,或许还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不告而别,不知心里作何感受。但是,有一种抛弃,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想这是小孩子很难理解的吧!

小的时候,我由于身体原因接受手术,原本以为手术之后身体便会恢复,结果手术没有成功,反而身体更差了。有一些医院说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父母没有办法便同意了我做“试验品”,毕竟不需要什么医疗费用,但是需要亲属免责书。第二次手术用了没有人尝试的方法以及药物,直接导致我失去生命存在的特征。父母和医护人员准备给我收尸的时候我却醒了,吓得护士姐姐惊叫声传了整栋楼。虽然不排除是诈尸或者回光返照的可能,大家还是为我插上氧气。后来有其他人联系到我的父母,希望我可以继续为科学做贡献。父母同意,辞职送我。前辈们说直接把我丢在医院就可以了,像我这样的孩子一定要脱手。父母没有同意,陪我在医院呆了一年半,我身体开始恢复,真是奇迹。当时并不记事,直到某位亲戚说漏了。

后来我和闺蜜分享,她指责说你爸妈怎么能随便同意拿你去当试验品。面对她的愤怒,我只能以微笑回应。正如路遥的父亲那样,有的时候父母做出看似不够好的方式,却往往只是在最不好的环境里为我们谋出最好的出路。我想起一位同学儿时被父母抛弃,有记者来学校采访她问她恨不恨自己的父母,她说不啊,记者说你可以说实话的。当我的这位朋友向我诉说难过,我也只能安慰她以小人之腹夺君子之志的人很多,何必计较。很多事情需要释怀,路遥就已经在释怀了。

这本文集,浓缩了路遥的学生时代,浓缩了他对这个世界深深的感情。有的时候,我们像路遥一样静下来回忆,都会发现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这个时间不错,值得为它奋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