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空间是机器读后感摘抄

空间是机器读后感摘抄

《空间是机器》是一本由[英] 比尔·希利尔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2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间是机器》读后感(一):中国的译本勉强及格

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句法理论解释的不够清晰,能看明白,但说的非常的生硬。另外感觉对建筑学认知的论述虽然有引用他人的成果,但在把知识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内化发展时的解释就变得很牵强,经不起推敲,跨越太大。本来应该是顺着作者的思考去想“这样到底能不能说的通”变成了“好像不是这样的吧”,留下很多思想上的质疑。作为基础丛书可以看看,但要深入研究绝对不够

《空间是机器》读后感(二):一部野心勃勃的建筑学理论

这本书基于建筑学本体提出了一套在当时看来十分新颖且论据丰满的理论。

以往我对于建筑学理论的了解大多是来源于建筑史,因为很多理论学者的著述都是基于建筑历史的研究。再者就是一些跨学科研究,比如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建筑空间啦,从人类学和考古学角度研究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和传播啦。本书开篇即声明,建筑学是有其自主性的,本书理论一定是基于建筑学本身而非其他学科的。

这本书是对上一本书《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所提出理论的重申与发展,在上一本书中对空间与社会的关系做了详尽的讨论,对大量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以及聚落空间的研究表明,社会的逻辑决定空间关系的本质逻辑,从中寻找并归纳出规律,那么反过来对于空间组合关系的优化控制便可以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上的不同类型建筑。

本书更加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套关于空间拓扑关系的分析性理论——空间句法,在建筑和城市层面上均有详实的分析,事实上国外的空间句法公司开发出来的软件正是基于本书的理论,与UCL合作开发的。

这本书旨在分析建筑空间的本质,作者也说了,本质无关乎具体的形态,本质是蕴含在普遍现象背后的抽象意义,所以该理论分析的基础便是把建筑空间抽象化,抛去无关紧要的形态要素,对空间进行抽象的几何提取,在此基础上用算法去分析空间的拓扑关系。

我认为,作者对于空间本质的分析理论确实无懈可击,其间运用的大量论据亦令人信服。但是,他对于抽象模型的构建与研究便已经决定这一套理论终归只能用于分析,要在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给出反馈,修改后再去分析验证。对于空间的生成,这一套理论就弱了,因为空间的生成势必关系到具体的形态。

《空间是机器》读后感(三):空间是机器——建筑组构理论(摘录)

《空间是机器》英文第一版1996年剑桥大学出版社。

《空间的社会逻辑》(剑桥大学,1984年出版)

《空间是机器》——核心思想:空间组构的概念(一组整体性的关系,其中任意一关系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其他所有关系——译者注),即空间句法。它向我们展示如何通过分析建筑物内外的空间模式,我们可以重新理解人类生存中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在建筑物与城市之中,我们可以重新领悟形式和功能的相辅相成。

十年发展:

A 空间句法作为研究方法揭示了建筑物与城市中的“深层结构”;

B它正成为一种手段,给建筑与城市设计带来实证性与预测性阐释的新风气。

75个国家400多个高校中积极使用

运用到各种尺度的设计中,甚至是城市总体空间的规划之中(Karimi et al,2007)

(blablabla……一些美国人,英国人发表了论文——)对空间句法理论基础,它们都有永恒的价值。

我本人也发现了物体的摆放与构形对其环境空间有系统性的影响,而且也能够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我期望这个发现也将是同等重要的。这些影响对于理解称城市形态(Hillier,2002)以及人类空间认知(Hillier,2007)都是很重要的,我也希望这能让我们更为整体地理解这两个领域的关联。

新方法:blablabla

A视线的“句法性”分析,以及基于线段的轴线图分析,其中包含了角度、实际路程、拓扑距离的权衡因素。

基于坂田真一(Shinichi Iida)的开创性研究以及他的Segmen软件,随后它才被运用到Depthmap软件中。正是这种更为复杂的、分解性的轴线分析方法使我们可以验证人的运动受几何与拓扑的额空间关系引导,而不是由单纯的实际路程因素所决定的;此外我们还可以澄清为什么可以用数学方式预测空间布局对人车流的强大影响(Hillier&Iida,2005)。……(一系列的角度分析——相关软件;“连续线”分析;空间连接度分析—相关软件;etc一系列软件)

我个人研究了空间、不同规模的人车流以及用地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A空间法则,特定空间模式的突现与其他因素(认知、社会以及经济等因素)联系;

B空间模式→人车流分布→用地模式→反馈和倍增效应→城市基本形态(主干网络,《作为过程的中心化》,Hillier,1999)→城市的主中心、次中心的形成。

争论:空间句法的基本理论包括诸如城市被模拟为轴线网络,以及在较大尺度的分析中只考虑拓扑与几何因素,而不考虑欧基米德距离因素,等等。

实际距离vs道路相连的几何特征(人们选择路径的依据)

分散的大规模开发首先赋予了城市各个局部地区以特征,形成了拼花状的形态模式,它最终是否会整合成为一个可以识别的城市整体,就如同伦敦在19世纪所经历的过程?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发展模式是程式化的结局?

人车流与场所的关系。

活力与安全的关系。

社会弊端与犯罪。

21世纪早期关于城市化的大问题:失去了自组织过程,城市将会荒芜,然而这种自组织过程与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

空间句法有限公司

特拉法加广场改造(与Norman Foster合作);诺丁汉的老市场广场改造(与Gustafson Porter合作);千年桥工程;

优势:

A设计师或者规划师可以跨越不同城市尺度进行工作;识别城市局部格网中的微观属性以及用地潜力;

B研究中采用模型来调查并理解城市是如何运作的,相同的模型也可以用于设计与规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