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心理学概论》读后感精选

《社会心理学概论》读后感精选

《社会心理学概论》是一本由编写组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10元,页数:3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心理学概论》读后感(一):马工程社心概论第四、九、十、十一章书评

第四章 社会动机 在本章第二节中提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文化下满足动机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却没有对文化规范做出更多解释与举例,对动机理论与文化差异的介绍浅薄模糊,读来浅尝辄止;本节还结合马克思主义进行探讨,强调了社会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及人类的社会性。本章还讨论了侵犯与利他行为,在第三节有了较详细的描述,提到了班杜拉的侵犯实验,并接着引到侵犯为主的暴力革命和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但对于如何减少侵犯行为却并未过多着笔。而最后本书从社会实际出发,落点与社会动机的激发与控制,如何在社会、机构、个人各层面做出努力,满足个体社会需求,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九章 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中国向来强调个人在群体生活中的意义,而本章也对群体中的社会心理学进行了讨论,在提及社会影响对群体结构的作用时较多着墨于一些典型实验,例如津巴多的经典斯坦福监狱实验,用来论证结构性要求可以更容易克服个人偏好,是情境的力量让好人逐渐堕落。同时还提到了登门槛效应和留面子效应,用来说明社会规范接受水平中依从层次的过程,但却没有对从众过多解释。在本章中还分出一节用来讨论群体凝聚力于群体领导,用更本国化的描述叙述了领导地位与领导理论。而本章中列举实例较多,碍于篇幅对于理论知识解释不够充分,并且虽在第一节中提到进化心理学为群体生活提供了崭新视角,却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多加展开。 第十章 群际关系 该章是为探讨规则化的群际行为模式也就是群际关系,而群际关系又多数表现出消极情感。在第一节介绍人际-群际行为连续性时提出了更被国人熟知的《天龙八部》中的例子来加强理解;阅读本章时较感兴趣的是第二节提到的“替罪羊模型”,人遭受挫折后果的主要反应模式为攻击,但攻击通常会转移至更弱者,让其成为攻击行为的替罪羊,让我很容易联系到此模型可以应用于解释部分校园霸凌及家庭暴力行为等问题。但在本章并未过多谈及群际互动中的许多新特质,例如偏见、歧视、刻板观念等,让该章讨论的内容略显浮于表面,以及在最后突兀升华至“文化自觉”的培养,也并未在此处过多展开,只觉说教与理论远大于实际内容。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在本章中也对集群行为里最典型最常见的群氓行为进行了重点讨论,我认为较有意义的点为解释了其翻译问题,也理解了群氓并非是偏向贬义的形容,在此类问题上较国外教材上有些微优势,但也仅限于此。或许也因为我国相关管控还是颇有成效,在国内并未有“暴乱与骚乱”等相关问题困扰,该章对于这点一带而过,虽提到我国近几十年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对关于集群行为本土化的研究做出有益尝试,但对于研究本身并未做出过多示例,大多数还是简单的名词解释。本章仍在最后提及了马克思主义观点,简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运动观,将其与社会心理学稍作结合进行了讨论。 读完本书四章后深感其不负“概论”之名,阅读中数次因内容简略而觉晦涩或浮皮潦草,对比迈尔斯版《社会心理学》,只在学生角度来看作为社心教材还是有很大差距。

《社会心理学概论》读后感(二):马工程社心概论第四、九、十、十一章书评

第四章 社会动机 在本章第二节中提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文化下满足动机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却没有对文化规范做出更多解释与举例,对动机理论与文化差异的介绍浅薄模糊,读来浅尝辄止;本节还结合马克思主义进行探讨,强调了社会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及人类的社会性。本章还讨论了侵犯与利他行为,在第三节有了较详细的描述,提到了班杜拉的侵犯实验,并接着引到侵犯为主的暴力革命和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但对于如何减少侵犯行为却并未过多着笔。而最后本书从社会实际出发,落点与社会动机的激发与控制,如何在社会、机构、个人各层面做出努力,满足个体社会需求,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九章 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中国向来强调个人在群体生活中的意义,而本章也对群体中的社会心理学进行了讨论,在提及社会影响对群体结构的作用时较多着墨于一些典型实验,例如津巴多的经典斯坦福监狱实验,用来论证结构性要求可以更容易克服个人偏好,是情境的力量让好人逐渐堕落。同时还提到了登门槛效应和留面子效应,用来说明社会规范接受水平中依从层次的过程,但却没有对从众过多解释。在本章中还分出一节用来讨论群体凝聚力于群体领导,用更本国化的描述叙述了领导地位与领导理论。而本章中列举实例较多,碍于篇幅对于理论知识解释不够充分,并且虽在第一节中提到进化心理学为群体生活提供了崭新视角,却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多加展开。 第十章 群际关系 该章是为探讨规则化的群际行为模式也就是群际关系,而群际关系又多数表现出消极情感。在第一节介绍人际-群际行为连续性时提出了更被国人熟知的《天龙八部》中的例子来加强理解;阅读本章时较感兴趣的是第二节提到的“替罪羊模型”,人遭受挫折后果的主要反应模式为攻击,但攻击通常会转移至更弱者,让其成为攻击行为的替罪羊,让我很容易联系到此模型可以应用于解释部分校园霸凌及家庭暴力行为等问题。但在本章并未过多谈及群际互动中的许多新特质,例如偏见、歧视、刻板观念等,让该章讨论的内容略显浮于表面,以及在最后突兀升华至“文化自觉”的培养,也并未在此处过多展开,只觉说教与理论远大于实际内容。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在本章中也对集群行为里最典型最常见的群氓行为进行了重点讨论,我认为较有意义的点为解释了其翻译问题,也理解了群氓并非是偏向贬义的形容,在此类问题上较国外教材上有些微优势,但也仅限于此。或许也因为我国相关管控还是颇有成效,在国内并未有“暴乱与骚乱”等相关问题困扰,该章对于这点一带而过,虽提到我国近几十年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对关于集群行为本土化的研究做出有益尝试,但对于研究本身并未做出过多示例,大多数还是简单的名词解释。本章仍在最后提及了马克思主义观点,简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运动观,将其与社会心理学稍作结合进行了讨论。 读完本书四章后深感其不负“概论”之名,阅读中数次因内容简略而觉晦涩或浮皮潦草,对比迈尔斯版《社会心理学》,只在学生角度来看作为社心教材还是有很大差距。

《社会心理学概论》读后感(三):马工程《社会心理学》书评(第6、7、8、11章)

马工程《社会心理学》书评: 1.第六章: 开篇章节前言便提出了社会态度这个词,并且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了一起,讲述了社会态度的重要性。之后便自然的引出社会态度的基本内涵、态度的概念界定、特征、态度的构成(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心理活动)还有它的功能(反应现实,认知图式和行为指引,评价社会与影响)。当然还讲了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过程和形式等等。 第三节提到了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在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方面,书中的内容对比起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少了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本书中有更多的例子来给我们演示了态度预测和对行为的作用。而对于行为对态度的影响的方面篇幅太少,很多句子生涩难懂,没有太多例子。书中也没有提到行为能影响态度的原因。 第四节讲了态度偏差。从上面讲的态度,自然的引出了偏见和歧视。偏见是一种否定态度,而歧视是一种否定的表现行为。接着便写了偏见产生的和形成。对比起迈尔斯的书,这本书讲的还是过于简单,并且枯燥。最后讲了性别,社群与阶层的偏见,那书中也是简单的讲解了偏见的来源和表现。而在另一本书中详细地讲解了偏见的社会根源,动机根源源和认知根源,偏见的影响等等。 2.第七章: 在前言中,提到了马克思提到的人与社会,然后再引出本章的主题—人际沟通和社会互动。第一节讲了社会互动的含义和理论。第二节讲了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对称性社会互动和非对称性社会互动。交换合作竞争与冲突是对称互动而非对称,互动则包括暗示,模仿和感染。然后下面就讲了他们的含义与在马克思主义下的概念和作用等等。 第三节讲的是人际沟通的本质,它的含义和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的异同。人际沟通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而社会互动则与其不同。讲完了之后,便是人际沟通的方式,人际沟通的要素及其分类。 而对比起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书中讲的是说服这个概念,但是并没有讲人际沟通,在我看来,说服也是人际沟通的一种。说服者是信息传递的传达方,而那个在人际沟通的方面,人际沟通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社会系统才能实现。 于是在第四节便引出了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这个概念。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在人际沟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马工程这本书中,非语言沟通分为有声的和无声的非语言沟通。同样的,它也列举了一些内容。而在迈尔斯这本书中,它列举了积极的说服和极端的说服,它还列举了抵制邪教说服的方法。总而言之,马工程这本心理学的第七章概念性话语太多,没有太多的例子支撑,比较生涩难懂。但是马工程这本教材他是囊括了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迈尔斯的那本教材只是讲了人际沟通中的说服这一个部分,总的来说,马工程这本知识面较广。 3.第八章: 第八章前言中提到关系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一定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当中,然后便自然地引出人际关系这个专有名词。第一节描写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本质),还引用了阿特金森的观点,影响人们社会交往的动机有两种:亲和需要和亲密需要。而迈尔森的书中提到的是另外两种人类的需求:自主感和能力感。而这种亲密的需要,也是友谊和吸引的重要因素。 于是第二节提到了人际吸引。马工程这本教材下面都在讲解它的概念,规则(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与互补和互惠性)。而在穆尔斯这本书中,则是将上面的规则归纳到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当中。当然也是因为有人际吸引,才会促进两个人成为朋友。在第三节中进而提升到情感与亲密关系这个层面。在马工程这本书中友谊、亲情和爱情被归为亲密关系中的一种,然后便以此展开叙述跟解释。在爱情方面,将根据爱情三角理论的三个成分,将爱情分为了六个类型,而将婴儿依恋分为了三个类型。两本书同样的讲到了影响爱情的因素,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但是迈尔斯这本书最后是以爱情这一个内容为结束点的。 而马工程第四节便提到了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前言提出了信任的重要性,还引用了马克思的观点,也是紧扣了这本书的性质。最后一节分别讲述了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的作用及其概念,还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在内容框架上,马工程的教材与迈尔斯教材相比起来没有太大的出入。但是迈尔斯的教材有更多的解释和案例支撑和演示,更让人比较容易理解各种概念。 4.第十一章: 在第11章前言中,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然后提出了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从而引出集群行为和社会运动这两个重要概念。而在第一节中,专门讨论了集群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本节中,引用了勒庞特的观点。在本节中还比较了群氓行为和大众行为。而在第二,第三节分别讨论了集群行为的不同类型和表现形式。而在迈尔斯这本书中,便提到了从众这个概念。从众其实也可以归集到集群行为当中。他们往往是一哄而起,转瞬即逝,无组织性,不稳定性等特征非常突出的,而且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各种实验研究。 在第二节中提到了群氓行为,并且还将其分为四个类型(偶合、常规、表意和行动)。并且提到了暴乱和骚乱是群氓行动的两个基本表现形式,接着还讲解了群氓行为的本土研究等等。顺从、服从和接纳都是从众的表现形式,在迈尔斯这本书中,服从是顺从行为在明确命令的条件下所引起的。而群氓行为要受到制约,要进行服从这个过程。第三章便讲了大众思维,讲完时尚这个概念,时尚的演变和传播。人们为了融入大众,就要做出符和服从大众的行为,这与迈尔斯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影响个体从众的原因中的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较为一致。 第四节提到了社会运动,社会运动相比集群行为来说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长期行为,但是两个仍是关联密切。在本节中,专门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运动观,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根本的理论出发点,即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本节中提到了很多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也表达了无产阶级的期望。在马工程这本书中,本章有强烈的无产阶级的观点。而在迈尔斯这本书中提到了更多的是从众行为,这本书有更多的例子支撑,对研究更有严谨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