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是一本由[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 / [美] 提摩太·D·威尔逊 / [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5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一):我真的想吐槽啊

出去前面几楼所谈的翻译问题而外

最最重要的是参考文献全部被拿掉了

你能想象学术书籍木有参考文献么?

你能想象学术论文没有参考文献么?

后浪你还是出个影印版吧

记得别删参考文献哟

修改

看到影印版了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036263/

还是去买那个吧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二):个体行为

这本书真的是超级厚,看着看着就睡着过两次,想想作者写书时所忍受的孤独,想说真的和敬佩呀!

书中的每一章都以一个故事作为开头,引发读者的思考。

在讲述美国陪审团机制的这章节中,我了解到我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目击者在指认犯罪嫌疑人时会参考他的外貌、着装,从而让人蒙冤入狱。人们对法律的遵守程度依赖于个体对法律公平程度的理解,但我还是觉得严格的处罚是可以让人遵守法规的,关键是要定义法律的边界。

一个正常的美国士兵也会在越南战场上屠杀平民,我并没有说屠杀是残忍的,书中阐述了屠杀时的环境:平民也会帮助越共杀害美国士兵,士兵在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危,对长官权威的服从,对身边人的从众,屠杀后在记忆中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我们总是能很快的从创伤中走出来,模糊掉沉痛的记忆。在个体面对人生重大的选择时,在高压的环境下,会有极大的从众可能

个体会时不时的帮助他人,这样能体会到被别人需要。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三):翻译吐槽

直接看了第九章,了了几页就发现很多问题。甚至连基本的名词和定语从句都翻译不明白,北京大学心理学水平真太差了。

另外,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侯玉波博士让学生翻译,自己“审校”,然后书名写着侯玉波 等译,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工作分工,您也真好意思啊。

先看孙晓兰同学翻译的第九章

P.313

网络中的去个体化 你曾经加入这样的网络论坛,在那里人们发布关于一些问题或者事件的匿名看法吗?

吐槽:孙同学和侯玉波博士,你们懂不懂什么是英语的定语从句?

P.313

但是更正之前它的网站已经被不适合家庭报纸的回复所淹没。

吐槽:“不适合家庭报纸的回复”?

P.314

我们刚刚看到了他人的存在在许多有趣的方面影响着个人的行为。

吐槽:病句,完全看不懂究竟是什么意思!

P.314

过程损失,抑制良好的问题解决方法的团体互动的任何方面。

吐槽:对名词的解释是个完全不知所谓的病句,这是解释名词还是搞乱概念?北大心理学系的研究生连个社会心理学的名词都翻译不明白,这是什么水平?是侯玉波博士教的不好,还是自己太笨?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四):为什么需要新版本?

如果你在思考为什么要购买《社会心理学》的这一新版本,给你6个好理由!

每章的最后有一个全新的板块——“如何学以致用?”我们提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那些能激发他们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用每章中所学到的一个或多个主要概念来演绎这些问题。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每章最后加入“习题”,旨在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和研究章节中的内容。题目大多是取自我们自己的测试题库,主要是批判性思维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并将它们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而不仅仅是把它们看成需要被记住的一组事实。

第2章“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中包含了一个新的部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这部分讨论了近几年社会心理学家在做研究时所使用的新方法,包括: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社会神经科学。

第5章重新组织并命名为“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理解我们自己”,涵盖了除了自我认知以外,更广泛的关于自我这一领域的研究。为了反映对自我领域研究的广泛性,我们加入了一个新的标题:“自我控制:自我的执行功能”,讨论关于自我调节的最新研究。同时还加入了关于自我的文化差异的内容。

第9章,“团体过程:社会团体的影响”开篇使用了新的小短文,讨论关于布什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策。在该章的后面,我们又回到这个短文(用“链接”的形式),基于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斯科特•麦克莱伦(Scott McClelland)等人近期出版的书,我们讨论了关于出兵伊拉克的决策是否是团体思维的结果。我们还对“人们为什么要加入团体”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加入了关于社会拒绝以及社会认同的内容。另外对于“性别与领导力”这部分,加入了关于最新的“玻璃悬崖(glass cliff)”研究的讨论。

第11章,“亲社会行为:为什么人们助人?”,以两个“试一试!”练习为特色。这个板块使你对于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的理解更加具体,并且教你如何将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另外还加入了关于群体选择、什么导致移情以及关于宗教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读后感(五):编辑与翻译问题举例

本文尝试举例说明本书中出现的问题大致类型,以便后来读者警醒、借鉴。

由于本人并非专业校对人员,目的也不是完全找出书中错误,所以难免出现举例不当等问题,敬请谅解。

我也无法断定自己的书是否正版,纸质、印刷没有任何问题,封底有Pearson公司防伪标签,但版权页空白。

一、词汇的规范、通俗与适用

例:

1.人种志(Ethnography) P33

早期中国学界曾翻译为“人种志”,但现人类学与民族学两个主要使用该术语的学科均只使用“民族志”。

2.蛰居族(Hikikomori) P263

好吧,只是第一眼没看出它到底是啥,而且后面马上给出了定义。

3.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P460

对的,我没有把它错认成ABA。

4.浴室(bathroom) P464

有人会在公司使用“浴室”,而不是“盥洗室”或者“洗手间”?

5.克罗爱西亚人(Croats克罗地亚人;Croatia克罗地亚);亚米尼亚人(Armenians;Armenia) P485

一般翻译为克罗地亚人,少部分称之为克罗埃西亚人;当然你要读成亚米尼亚也是可以的,但是正式出版物上难道写的不都是亚美尼亚吗。

作为地理学和政治学死忠的我感受到了很高的挫败水平啊!

二、校对

例:

1.第11页答案 P58

实际上是第31页

2.第24页答案 P59

实际上是36页

3.答案 第10题 a P136

答案为b

三、语句

前面已经很多人说过了,不再赘言。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前面评论当中出现过的一些问题,并非绝对。

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23523/

P.314

我们刚刚看到了他人的存在在许多有趣的方面影响着个人的行为。

吐槽:病句,完全看不懂究竟是什么意思!

前文明确表示:“仅仅是他人的在场就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各种有趣的效应(interesting effects)”

如果这句话你没看懂的话可能需要更多地注意自己的阅读质量了。

P.314

过程损失,抑制良好的问题解决方法的团体互动的任何方面。

吐槽:对名词的解释是个完全不知所谓的病句,这是解释名词还是搞乱概念?北大心理学系的研究生连个社会心理学的名词都翻译不明白,这是什么水平?是侯玉波博士教的不好,还是自己太笨?

在我的书中,这句话是:

这就是过程损失(process loss),即团体互动中抑制良好的问题解决方法的任何因素。

虽然确实是有语病,但是距离完全不知所谓可能还是蛮远的吧。

不过我不知道此书是否重订过而进行了修正(都是中文第七版,另外由于我的书版权页空白,所以无法提供版次和印刷信息)。

总的来说,我认为本书编辑和翻译问题不少,但是完全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认真阅读全文和借助其它阅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则该中译本基本不会妨碍理解作者原意。

比起吉林出版集团所出“人文译丛”中部分书籍,这已经是非常好的了。

当然,如果你不常看学术与教材型译著,那么最好在阅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