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志(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国志(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国志(上下)》是一本由陈寿撰 / 裴松之注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7.50元,页数:9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志(上下)》读后感(一):能找到吗……

到处找都没找到这本岳麓版的,只是在网上下载了看了看,由于这是全本,故一直在追求,虽看到了中华书局的,但看起来不如岳麓版舒服,真后悔当年芝麻开门来学校时没买下它,现在可难找了,图书馆只有中华书局的,5555555555……

《三国志(上下)》读后感(二):三国志(上下)

第一次感受到注的力量,看完《国志》,觉得黎东方、吕思勉非不可超越,很多资料直接用裴注,吕式《三国史话》原创的不多:孙策欲袭许实意在广陵、韩当传与江表传有冲突(细考也易得),至于曹叡年龄考裴注已有,黄道米道于吉仙道等算是汇集。

《国志》有不少被忽视的心理学内容:周宣说“夫梦者意耳,苟以形言,便与吉凶”,等同弗洛伊德潜意识(还没深入到前意识)。“此神灵动君使言,故与真梦无异”,更直指荣格共时性。三梦刍狗:饮食-祭神食用;堕车折脚-为车乐;失火-载樵,暂不明。

值得我研究的:民叛与苛法、大赦之关系;吴气候变迁看魏民族关系调整;汶山之乱与刘禅游汶山(等同曹丕幸广陵,威震?);山越游民活跃区域与吴兵员考;吴中四姓与孙氏皇权、会稽等旁系关系考;魏西路军司马化、南路军的态度对东路军多叛根源考。魏清流、孝廉、科考三大人才选拨制交融下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蜀权相军政分权与弱后主皇权强化考(含东宫党来敏尹默由弱至强黄皓阎宇);蜀羌合纵与魏凉连横考;蜀才格局荆楚派对益州党的压制(黄元来敏孟光);先主:交善各州牧、让州、怨养。

《三国志(上下)》读后感(三):最普遍的历史

通俗历史小说在民间的影响要大于正史,但大多数小说较之正史太离谱,《三国演义》是最接近历史的小说,所以三国是大众认知中“最普遍的历史”。

读人物传,感受人物的风貌,最能动人。而三国时代的人物,楷模典范,比比皆是。所以从这个角度读书,首推《三国志》,次为《后汉书》。

说史书,廿四史人们必推前四史,再减省的话,人们只重班马,再减省的话,或说唯有史迁。——可是不知道啥原因,我竟然没读出《史记》的好。现实中,好像《史记》是阅读量最大的史书,其次当属《三国志》。

班固作《汉书》,其意兴是甚轻司马迁的,范晔作《后汉书》,也自有倨傲于班固的地方。《三国志》未被拿来比短长。而隋代人文中子在《中说》中这样说:使陈寿不美于史,迁固之罪也。这句话是我见到的对《三国志》最大的推崇。

我读过两个版本的《三国志》,均是与“裴注”合印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宁愿看到一本不带裴注的《三国志》。另外,不清楚在校书过程中区分原书与裴注方面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

《三国志》涉及到一个文化常识的考证问题。就是廿四孝的“闻雷泣墓”的主角的名字问题。

“廿四孝”是宋代人作的,闻雷泣墓者叫王裒(pou)。大概这人在正史记载是写入《晋书》的。

而《三国志》中的王修却是他的爷。裴松之是在南朝刘宋宋文帝时候写“裴注”的,所以就把王修的儿子孙子也写进了。

我看到的第一个版本的这一部分,书上把王裒写作“王褒”(褒字用的是一个猛一看特别像裒字的异体字,大概是原字),我就查,网上的《三国志》也使用了那个褒字的异体写法。又查“王裒”,《辞海》中说,念作王bao。王裒,字伟元。从名与字的对应方面或者也能推断究竟该是王褒还是王裒的。

不料我看到的第二个版本,竟然直接写作通用字体的王褒。

因此,闻雷泣墓的那位或者真应该写作王褒的。或者说《晋书》本传率先把他写作了王裒,不好意思去改动正史,人们就一仍其误,写作王裒,却读为王褒。

《晋书》是唐代成书的,比裴松之晚了200年。我想最能为之定论的还是“王裒字伟元”从名与字的对应上来作定论。依《三国志》为标准的话,这个伟大的文化常识就把名字给写错了。习惯上人们又不查《辞海》,也就读错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