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学思考的读后感大全

社会学思考的读后感大全

《社会学思考》是一本由【法】艾德加·莫兰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4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思考》读后感(一):社会学思考

对于社会学和对于思考人类真是还处在幼稚的时代,作者是社会学的大家进行的思考当然有前瞻性,虽然这本书已经成书有几十年了!

关于文化的讨论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一直说要发展文化,也许我们需要听听别人对于文化发展的议论!

《社会学思考》读后感(二):面向研究对象的社会学

一、展现了法式辩证思考下强烈的结构性色彩,比如“大脑是一架认识的机器,对于这架机器来说,一切事件都应当是符号,一切噪声都应当是信息,”人们所要做的是竭力解释符号,并将信息纳入自己的系统;又比如“事件能够发动一种发展和退化的辩证关系,”某种主观认识上的退化可能会带来发展。“主体不是别的,正是科学的客观性之非理性的残余。”

人的精神表现出的并不是意义和解释的缺失,而是意义和解释的过度,比如我总会想给自己的梦找寻意义来阐释,在回忆过去时加上起承转合的叙述。

往往在边缘艺术和官方艺术间分解和生成的动态过程,是真正的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

阶级社会是普遍性和剥削性并存的。

日常生活、历史之间的辩证表述:1、日常生活当然是包含在历史的进程当中的、

2、在生活的历史上,所有大的变化都是那些看起来未必会发生的事情所取得的胜利

二、有关文化的分析

作者将文化分为了三类,分别是科学文化、大众文化和人文文化。

书中提到值得玩味的一件事情,知识分子往往声称自己接受的是人类学定义上的文化概念,但在评价或者审美取向上往往倾向于文化比较,品味层次等文化象征符号。

想要找寻一个既不受总括性限制又不受杂容性限制的定义概念是困难的。

文化社会学不仅仅是对作品和信息的解码和解读还是探寻隐藏在社会主体深处仍未表达的东西和关涉“信息”生成和组织原则的研究。

三、科学的转变

量子理论和统计学标志着偶然和不确定性进入了科学的领域

人文科学的危机首先是在学问方面:信息压倒知识,知识压倒思想的状况,导致学问的瓦解。我的理解:不是随便抛出个观点就叫思想。

四、人类学科和调查

人类学并不是人文科学中的一种自省式的哲学,而是将散乱的材料综合起来的一种努力。

学科越是接近社会的背景,就越是充满意识形态。

“经过客观化的主观性”以及“经过主观化了的客观性”:视觉表达

·需要寻找深刻经历过关键性冲突的人

·只有被采访人觉得自己也有权提出问题时,才会有谈话的满足感

·人文科学中最先使用采访的是美国(在心理治疗领域和心理技术领域)

·采访的兴起是和群众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需要让我们的方法适应于研究对象,而不是要削足适履的让现实来适应学科。

《社会学思考》读后感(三):包法利夫人和简奥斯汀

洪晃曾有一篇博文叫《满大街的保法利夫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bdd0a01007wf8.html),中间说:“这种女人在GDP增长非常快的时候繁殖得厉害,现在很多中国男人身边都睡着包法利夫人,或者潜在的包法利夫人。除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养殖包法利夫人还需要一个大环境。首先,包法利夫人出生的小县城要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旅店得有四星级的,超市至少是华联的,还要有七、八个卡拉OK和足底按摩。然后,一定要有小资的精神境界——不现实的爱情观,对社会地位无休止的向往,以及大量时间在网上阅读爱情小说,保证包法利夫人长大以后可以去狂爱自己搞不明白的东西,比如:艺术,或者男人。再然后,周围一定要有个大城市,一个大染缸,什么鸟都有的大林子。当然少不了商城、豪华餐厅等等必要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发展很快,每个大城市周遍都出现了有别墅区的卫星城市,我们现在的环境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包法利夫人养殖基地。”还做了个本土化的处理:“故事如果是在今天的北京,我想包法利夫人应该住在天通苑那边别墅里面。她在北京城里偷情可以做新开通的五号地铁,在东四下车,跟情人先去看个美术馆的画展。她可以把车开到天通苑停车场,只要支付两元人民币,爱停多长停多长,然后做地铁进城。我估计这可以是五号线非高峰时间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网上搜到一个名为《新报》对此做出的反应,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无脑小孩的笔调评论道:“其实洪晃或许对现今的包法利夫人看得片面,她们虽然同样虚荣浪漫充满欲望,但有一点与福老笔下的爱玛截然不同,那就是:现代包法利夫人大脑比胸更丰满,她们拥有发展速度可比GDP的头脑。”

这种小学生文章不去过问也罢,倒是洪晃的那个观察还是很好玩的,并且和我很喜欢的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在六七十年代对法国城市的观察暗合。他在《1966年:法国一个市镇的现代化》中提到了住到偏远市镇上的精英们的那种焦虑:“在这些精英中,我们看到他们像城里人那样工作过度,有一种幻想破灭的感觉:只要一想到自己,便有一种不满足感,便觉得空虚。正如过去没有干成自由职业者的人觉得才华得不到施展,从而有一种失落感一样,已经是自由职业者的人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这种感觉通常被压抑在内心深处,表现为对另一种生存环境的憧憬。不过,只有在这些精英人物中才有这种孤独和缺乏交流的现象,虽然在妇女当中这一现象以‘包法利夫人病’的形式表现得更加广泛。……但是,出身于普镇,到外面去工作了一辈子,退休后又回来,并在这里盖了房子的人却很喜欢这里像城市郊区般的环境。”

这个作为分析样本的普镇很边远,和中国的情况不能完全对应,但在莫兰的另一篇文章《1973年:光明的城市和像生出触须一样向四面八方伸展的城市》就可以略略和北京这些正在发展卫星城市的情况相对照了。这样,他观察的那些郊区情况就可以相当于北京的天通苑、通州、大兴乃至于更偏远一些的燕郊了。“技术上的合理性忽略了生物的复杂性和心里感情上的超级复杂性,新的郊区形成了新的混乱点,工作与休假的交替并不能完全消除城市使人产生的不适之感。”

莫兰提供的药方是引入一种符号学的治疗,“新古典主义”以及在当时还不明朗的生态学趋势(我不清楚现在是什么情况了)。对于前者,实际上英伦文化的过分走红或许是与此相契的,正如同与“包法利夫人病”同时存在的是简奥斯汀的持续火热,她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通过新古典主义的信条来给平庸的中产阶级生活注入安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