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操纵金钱读后感100字

操纵金钱读后感100字

《操纵金钱》是一本由(美)安迪・凯斯勒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1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操纵金钱》读后感(一):首先,我想说说作者

作者是一个沾沾自喜的行业人士——无论他在做分析师还是投资人时都一样。

不过他的文章写得跳跃又朴实,新鲜又清楚。连他对自己的赞赏都显得很平常——光看内文,可看不出他有那么多可以炫耀的头衔——那些头衔你得搜索他的名字才能真切感觉到有多吸引人。

哈,就像这本书的价值容易被低估。

《操纵金钱》读后感(二):招人喜欢的乐观派。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那种很让人欣赏的家伙。直来直去,可也懂得有些话不能说;思维简单,可又有些聪明劲;有时候有一些奇思怪想,但直觉惊人的正确,此外,这个家伙很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的建议,不会抱残守缺!

最近把他的两本书都翻了一遍,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开始不知道这家伙在说些什么,随后被他的白痴震撼,最后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了。看完之后总觉得还想再细细看一遍,但原因却不是很明确。

总之看他的书不能被第一感觉所迷惑。

《操纵金钱》读后感(三):IT革命和工业革命

是年初冲动的时候买的,同时买的几本畅销财经书籍大多都不太好,以至于这本就被遗忘在书架上竟然忘了看了。前一阵子,偶然发现竟然没有看过,翻出来看看,有惊艳的感觉。作者曾经是大投行的科技分析师,后来自组对冲基金,专门投资于科技股。回报率曾经排在前5名,也成功地从nasdaq的泡沫中脱身。

和对冲基金风云录有点相似,作者也是按照自己创办基金的时间顺序,以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串起自己的投资思路和想法。不一样的,他还同时加入了自己对于工业大革命时期的看法,并与IT革命比较看待。叙述平静而暗流潮涌,令人仿佛看到了当年IT业鲜活的发展史,看到科技创新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身在其中的人们有福了。

泡沫破灭后,作者的基金也结束了,他在寻找下一个好的目标。然而经过那样伟大时代的人,很难看到类似的创新投资机会了吧?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不过最后的小节里,作者关于美元汇率的看法虽然来源于生活,却未免有些偏颇。毕竟作者的专业是科技而不是经济。

《操纵金钱》读后感(四):如果你想知道投资家在想什么

我一直想知道创投们如何选择公司,如何选择行业,如何选择那个他们认为合适的人,现在我知道了。而且一边知道,一边哈哈大笑。如果你想知道投资家在想什么,,他们如何running money,那么应该看一看这本好玩的书。

投资这件事情,又简单又复杂,又神秘又平凡……安迪带着你在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中来来回回,你可以知道那帮手里拿着钱投资的人们,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了。至少,安迪还会告诉你,美国的贸易逆差不算什么,利润顺差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要反对这本书,恐怕只能反对安迪那种美国人普遍的心态:除了美国之外,其他的都是外国。

不过,如果你接受了安迪所说的“我们设计,他们流汗”的现实,那么可能你就没有那么多理由去翻对他的看法了。

他说,当他们赚到了足够多的美元,产生了中产阶级,那么他们就可以发展他们的知识经济了。

这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间为了“这个家伙生来就是为了寻找那些陷入麻烦的公司。他的对冲基金会找到公司的不法行为,然后卖空公司股票,再用最大的肺活量叫喊,让每个人都来看那些毁灭公司的卑鄙家伙。然后,他坐回到椅子里,希望这只股票下跌,为自己赚上几百万。”笑了很久,之后就作了一个关于吸血僵尸的梦。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操纵金钱》读后感(五):对冲基金经理回忆录

幸运的是,这本长达30万字的财经类书没有让我产生读了一本垃圾的感觉。相反,在走马观花了一周之后,我的感觉相当好。

如果说我以前因为软银赛富首席合伙人阎焱的一张脚放在桌上的照片而对做风险投资人产生兴趣是属于无知的话,那么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可以大胆的说,投资人正是我想要做的工作。即使我在30岁之前不能实现这个梦想,那我起码可以一直做梦。

我不清楚安迪凯斯勒写这本书的动机。但读完之后,我猜测,让这么一个自恋的家伙不去显摆自己,无疑比登天还难。是的,我喜欢这个家伙。而且,在我对他有更深入了解之前,我得说,他是我的第二个偶像。懂得自嘲,同时又极其自信。

与其相比,我的第一个偶像,前麦肯锡的明星咨询顾问大嘴巴大前研一则显得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尽管大前的确有两把刷子。

很抱歉,我不能回忆出这本书的内容,所以只能在这里写点主观感受。

喜欢凯斯勒,不代表我对他的这本书没有意见。如果,这本书能在结构上更加紧凑一点,如果,这本书的字数能缩减十万字,或许,它真的能成为经典之作。

最后,我要说两句题外话。不要被封面上的所谓纽约时报畅销书、某某年度图书等字眼吓到。在中国,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变成狗屎的例子并不罕见。

据我所知,国内的出版社似乎都愿意在图书封面上印上纽约时报畅销书的字眼,我真想问一问把这些文字印到封面上的没有头脑的人,纽约时报的读者跟中国读者又存在什么关系?用纽约时报来忽悠中国读者,你当读者都跟你一样傻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