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迪密恩》读后感精选

《安迪密恩》读后感精选

《安迪密恩》是一本由[美]丹·西蒙斯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页数:6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迪密恩》读后感(一):重细节轻故事的一场灾难

两本安迪密恩,似乎被作者强行打上了“解释一切《海伯利安》中未解之谜”的使命标签。

也许正是作者抱着这种心态写作,才会导致后两本就像一块注水肉一样,在龟速进行的剧情中填充着无比细致的各种描写说明以及解释,就像一个拙劣的幻想文学作者一样,试图从方方面面将笔下世界描绘出来,于是就有了许多被大家诟病的拖沓冗余。

丹西蒙斯可能是看了网上的吐槽“电影主角从不吃饭上厕所”而深有感触,决心打破这一局面。试想《魔戒》或《哈利波特》,作者动辄用上万字的篇幅来描写弗罗多和山姆的行李里有几块布几块肉几棵蔬菜,烹饪的过程,怎么洗碗,以及他们经过的每一片树林,山上的每一个岔道以及坑洼,或者原样照搬哈利在魔药课上斯内普教授讲述的课本内容,包括他打的每一个哈欠和抠手背挠痒痒的动作,这对读者来说是怎样可怕的灾难。

我个人的习惯是看完一本书再看下一本,所以前几天想到这两本安迪密恩,让我根本就不想打开Kindle……

窃以为后两本书的主线剧情可能也就一部中篇小说的体量,剩下的所有内容应该放到设定集旅行日记等周边产品里面去,这样对作者的羽毛和读者的阅读体验,都是一种巨大的保护。

《安迪密恩》读后感(二):关于十字形的预设

十字形在这部成为教会实现重生神迹的手段,确实顺理成章又毛骨悚然。毕竟最初是由毕库拉介绍出场——心智渐失、性征剥落的强行永生,还有杜雷神父无法解脱的十字架酷刑。所以男主死活不肯加入,我在上帝视角也完全认可。但原来新时代的重生已经整个改良了——暂且不论这种重生需要的机器还挺高级,教会是不是有余力给每个教会覆盖的人类聚居点都配备上,如果没来得及用上机器会不会被不完整重生,就当都解决了吧——总之性征心智记忆全都能好好保留,只是过程比较痛苦,那也不可接受吗?就算内核在背后利用重生的能量,寄生关系也是互惠互利嘛,也不可以吗?

“拉斐尔”号的传输方式,高速下人体被碾碎,结束跃迁后机器再帮人重生,想起另一个例子:ST的Transporter,其实也要打碎再重组。我想区别还是在于十字形这种生物。那么无数寄生人体的微生物又如何?为心脏病患者植入胸腔里的心脏起搏器又如何?

嗯当然,十字形虽然有机械成分但似乎称得上有自主意识,我想本质上说是害怕被剥夺了自主权?可以说人类是一种挺不愿意以寄生方式存活的生物。有了十字形不意味着可以不死,而意味着不可以真死。即使没看到后面它可以直接施加痛感给附身者,被剥夺了死亡的权利是不是已经足够构成拒绝十字形的理由?但现实中,让渡权利/权力本就是我们的日常。可以死,是不是真的比可以重生更重要?小说里当然是yes,毕竟死比生更有诗意……

《安迪密恩》读后感(三):虎头蛇身

这本书是《海伯利安》系列的第三本,跟上一本几乎一样厚,都超过了50万字,但这一本的情节相当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单调乏味。

这个系列是跟《银河帝国》系列并称的,我觉得吧,如果这系列后面两本能在前两本的基础之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说它跟《银河帝国》系列并称,倒不过分;但实际上,这第三本的水平简直是直线下滑,至多也就是个三流科幻,用虎头蛇身来形容,应该是非常贴切的,目测最后一本更是会虎头蛇尾。

前三本每一本都用了不同的叙述方式。第一本是坎特伯雷式的,每一个朝圣者讲述一个故事,这些故事看似独立,但都跟整个系列的设定相关联,并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第二本在双线和多线并行之间切换,但通过两个以济慈为原型的赛伯人的梦,将几条线串联了起来,互相呼应;而这一本呢,是以回忆录的形式讲述的,主角安迪密恩一开始就被困在薛定谔猫箱里边,随时可能死去,唯一的消遣就是写这个回忆录。

这第三本也是为接下来的第四本做铺垫的,但这个铺垫,比起第一本为第二本所作的铺垫,实在是逊色太多了。主线所讲的,就是一个逃亡与追逐的故事。人类与人工智能之子——“宣教的那个人”伊妮娅,在12岁的时候进入了光阴冢,并在两百多年后出来(还是12岁,而且大家伙都精确地知道她啥时候出来),七个朝圣者之一的(老不死的)诗人马丁,救下了本应该被执行死刑的主角安迪密恩,交给他从圣神手中救走伊妮娅的任务。安迪密恩在伯劳的帮助之下成功的带走伊妮娅,并与一个名为贝提克的机器人组成了三人历险小组;而圣神(领导者为另一个朝圣者神父霍伊特,在十字形的作用下复活了)则派出了德索亚神父,负责把伊妮娅活着夺回来。逃亡者和追逐者都遇到了各种无聊且冗长的困难,后期一个不是伯劳胜似伯劳的怪物出现,差点杀死了伊妮娅。消灭那个怪物之后,逃亡者与追逐者握手言和,后者甚至给前者提供了一艘性能极佳的飞船。整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讲一个太空版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这本书能看到很多“致敬”的内容。拿人工智能的技术内核来说,他们通过两种方式存在(一种通过远距离传输器,一种通过可以使人死而复生的十字形,但都是利用人的神经元,《心理测量者》的设定是从这里来的吗),感觉就像基地系列里机器人丹尼尔设计了两种拯救银河帝国的方式,而且都是在长时间采用某种形式的情况下,最后抛弃了这种形式,选了另外一种。安迪密恩和伊妮娅在逃亡的过程中的目的之一,是找到旧地——地球,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基地系列中。关于地球的命运,也像基地系列中的第二基地那样,几次反转:一开始说地球被小型黑洞意外毁灭了,后来说那不是意外而是技术内核蓄意为之,再后来说地球并没有被毁灭而是被技术内核给转移了,最后又说地球确实是被转移了但并不是技术内核干的。虽然同为反转,但这里的反转并没有基地系列中铺垫的那么巧妙,显得十分生硬。

看到一个一星短评,深得我心,截取部分,附在最后吧:“前作其实已经有点《终结者》苗头了,这本变本加厉。600页里300页车轱辘话,人物毫无魅力,两方人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作者以为读者想知道,其实根本不,每个人物还是19世纪的观念在30世纪的宇宙里乱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