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锦集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锦集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是一本由(法)勒内.基拉尔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一):三角欲望

勒内吉拉尔是人类学家,借助人类学的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确实是独辟蹊径,也打开了文学批评的一条新道路。本书奠定了吉拉尔理论的基石,通过分析大量案例揭示了“欲望”促使人不断地对“介体”进行模仿的行为,对立都是虚无的、无意义的,越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就越容易导致盲目,而欲望的终点是死亡,一切虚无都将在这里获得救赎,这是文学不朽的主题,并非窠臼。

这本书读过之后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很多行为,关注自己的欲望到底是出自于“自发”还是“竞争”,毕竟,由于介体带来的欲望客体,本身并没有什么重要。会持续关注吉拉尔的集大成理论《替罪羊》。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二):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第一次深切体会到"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不仅这本没看懂,连带着之前看完的《追忆》和陀翁也有必要重新理解了。 "在某几点上,一切作家都是相通的,他们就好比是一个天才作家的不同有时甚至互相矛盾的创作时刻。"基拉尔由"三角"欲望出发,引入双重介体,再到最后阐述小说们结尾的类同,跟着领略了一番精妙绝伦的文本分析。打算立一个五年之约,看看彼时重读会有什么新收获。 最近进入到一种伪无欲无求的状态,对于阅读这件事也有了一些反思:若是我一直自诩为了快乐而读书,那么回想上一次享受读书和思考是多久之前了,固然兴奋的阈值提高是一方面,而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到底带给我什么呢?阅读从来是私人化的体验,我是不是在背离初心的路上走远了呢? 还记得道长讲戈达尔那一期,他说电影分两种,一种供观众娱乐,另一种是让观众思考,戈达尔只做后一种电影。也许我该停下脚步看看自己身在何处。我需要思考,越多越好。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三):不完整的解读 书的结尾

复活究竟是什么? 真的是死人从棺材里走出来吗? 看过这本书后,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小说中提到的复活其实超越了字面意思,它更强调精神上的重生。 主角正是因为过于渴望神性而走上歧路。他要么盲目地摹仿他人的欲望,让自己落到奴隶的卑下地位。要么企图超然于一切欲望,用求死这种极端的方式证明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权。然而无论哪条道路最后通向的都是死亡。 可是当死亡真正来临之际,他才真正醒悟过来,原来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对事实的视而不见——他并非自己所想的那般独特、那般富有个性。他和曾经想远远甩开的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痛苦和快乐都是如此。于是他放弃了无意义的追逐游戏,第一次走向了人群,张开手去拥抱自己的兄弟姐妹。 “种子下地,如果死了,就会带来收获” 主角(并非伊柳沙)以肉体之死换来了心灵上与全人类的融合。同时他那攀附精神的幻灭带给后来者的宝贵经验又避免了后来者的肉体之死——在场的各位在精神上都经历了一次重生。 此时,才可以坦然地说出这句话: “是的,是真的,我们都会复活,我们都能再见面,我们都可以高高兴兴地相互讲述发生的事……” 完。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四):不完整的解读 书的结尾

复活究竟是什么? 真的是死人从棺材里走出来吗? 看过这本书后,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小说中提到的复活其实超越了字面意思,它更强调精神上的重生。 主角正是因为过于渴望神性而走上歧路。他要么盲目地摹仿他人的欲望,让自己落到奴隶的卑下地位。要么企图超然于一切欲望,用求死这种极端的方式证明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权。然而无论哪条道路最后通向的都是死亡。 可是当死亡真正来临之际,他才真正醒悟过来,原来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对事实的视而不见——他并非自己所想的那般独特、那般富有个性。他和曾经想远远甩开的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痛苦和快乐都是如此。于是他放弃了无意义的追逐游戏,第一次走向了人群,张开手去拥抱自己的兄弟姐妹。 “种子下地,如果死了,就会带来收获” 主角(并非伊柳沙)以肉体之死换来了心灵上与全人类的融合。同时他那攀附精神的幻灭带给后来者的宝贵经验又避免了后来者的肉体之死——在场的各位在精神上都经历了一次重生。 此时,才可以坦然地说出这句话: “是的,是真的,我们都会复活,我们都能再见面,我们都可以高高兴兴地相互讲述发生的事……” 完。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读后感(五):基拉尔的“摹仿性欲望”

08年我第一次读此书,觉得相见恨晚,那时我正迷于拉康,但同时又觉得这书隐隐缺了些什么,当时我说不清。现在重读此书,我终于可以写些东西了。

基拉尔认为欲望常常都不是自发的,他说:“如今,已经没有人相信所谓的自发欲望。”(p285)他说欲望需要一个“介体”, 他反对没有中介的二分法,提倡主体-介体-客体三角关系的三分法,“主观性和客观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个人主义与科学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都掩盖了介体的存在”(p15)

由此引出了基拉尔思想体系的基本假设——“摹仿性欲望”,即认为人永远不是自身欲望的根源,欲望永远源自被摹仿的他者。他认为摹仿性欲望会像传染病一样横扫一切,很像是拉康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的翻牌。

在主体-介体-客体的三角欲望前提下,他又细分了“内中介” 和“外中介”。 内中介即主体与介体或多或少彼此渗透的“内中介” ,外中介即介体与主体彼此不接触的“外中介” (p9)外中介指介体在人心之外,非内在。

在基拉尔心目中,《堂吉诃德》和《包法利夫人》代表了“外中介”类的小说。相比“外中介”他更推崇“内中介”,“介体和主体间的距离越小,他们的差异就越小;他们的见识愈准确,仇恨就愈强烈。主体在他者身上谴责的欲望,永远正好是主体自己的欲望,但是他对此浑然无知。仇恨是个人主义的,它不由分说地维持自我和他者间虚幻的绝对差异,实际上没有任何东西把二者分开。”(p77-78)他说:“现代性的深刻真实存在于内中介中。”(p97)

我觉得“外中介”是个不必要的假设,因为“外中介”对人来说就是客体。是人没有“中介”。他也说,(在“外中介”下)“追求客体,归根结蒂就是追求介体”(p10)。而且,如果他能把“内中介”再细分为知识与信念,那么理论上将是很有用的。

为了贯彻后现代反对人的自主性的信条,在书中他抨击“浪漫主义”的写作以“人的自主性”掩饰“介体”的作用。这样说的时候他可能心中想得是《浮士德》。就算是“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可是以时间考察的话,十年前埋下的念头现在浮现了,算自己的还是算他人的?所以,他无法说清普鲁斯特的第二时间和第三时间。他说的“双重中介”(也就是相互影响的意思)是对的,可如何分清人我呢。

清算人的自主性终究会走向虚无。所以他说:“形而上”(精神的)欲望的真实乃是死亡(p297),又一个拉康的语言。他反复提到 “羨慕、嫉妒和软弱的仇恨(p14)为什么软弱?因为拒斥真实。

其实,用黑格尔的眼光来看,“内中介”就是反思。“内中介”的普及就是现代公共理性的成长。

基拉尔试图用“摹仿性欲望”来解释政治,在我看来软弱无力。说到贵族问题他也是错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