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默观无限美读后感锦集

默观无限美读后感锦集

《默观无限美》是一本由刘岠渭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铜版纸印刷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默观无限美》读后感(一):简单 个人

很简单的一本入门书。

西方音乐史的入门书我看了很多本了,这好似最简单的一本,很清淡,很舒服。我才这作者可能喜欢莫扎特,书写的也像莫扎特那种小曲子的感觉,没那么沉甸甸的。

看得很快,一页一页就翻过去,很轻松。

内容其实很个人化,梳理音乐史的部分非常简单,但是也很清楚。

音乐家的部分,个人倾向很明显,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的音乐史。

适合休闲看 呵呵。

《默观无限美》读后感(二):朴实真诚

不知道是不是台湾人的特质,无论是之前的舞蹈家林怀民、作家骆以军,还是刘先生,言语总是格外实在真诚。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刘先生来P大开讲座,那时候路过图书馆南配殿,虽然之前就知道有这回事,但还是抱着看看的心理路过下。不想刚一走近,就被几个热情的阿姨哄着进去听:“来听讲座的吧?千万别错过啊!这讲座很好很好的!把你的同学也叫过来吧!……”明显的台湾口音。其实对讲座质量也没抱多大的期望,但考虑到讲的是贝多芬,而且南配殿的音响设备是很不错的,听一晚上的古典乐也不亏。

刘先生很有亲和力,进来时双手合十,笑容满面,馆长稍微介绍了下之后便开始了讲座。

PER ASPERA AD ASTRA

这是刘先生对贝多芬音乐的总结,带着这样总结性的开头,他引着大家听贝五,艾格蒙特,小提琴协奏曲,第三钢协……自己原本未入境,可是看着他整个身体随着音符的跃进,仿若融化在其中,低沉处面露痛苦,高潮处又满面欢欣,的的确确连带着也受了感染。

这其实是本简单的书,而且正如其他读者所说的,也很个性化,并非面面俱到的音乐史入门,像老柴便不在其中。但一页页翻过,简单但仍不失优美的字句,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音乐渗透着的热情和感动。

闲暇无事,翻翻倒是不错的。

《默观无限美》读后感(三):以心默观乐之美

“听音乐没有所谓‘懂’与‘不懂’的问题,应该在意的是心灵够不够沉静,专注力够不够让音乐将你纳入,成为它的一部分,这些才是一个真正的爱乐者所要努力去追求的”

这句很贴心的话出自这本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教授刘岠渭先生的《默观无限美》。

我很喜欢封底说明里的那些文字。

刘岠渭先生的五大主张:

*音乐非语言,不要去猜测音乐代表的具象意义,创作背景亦非首要.

*要有敬意,要专注,将自己简单、真诚地融入活生生的音响实体里,与之同肌理,共魂魄。

*高度的音乐欣赏,建立在高度的理性基础上,通过乐曲分析找寻音乐中的逻辑性,感受音乐绝对的美。

*学会与音乐单独相处。

*在家先把唱片听熟,现场聆听才能有好效果。

展开书页,可以做我父辈的刘岠渭流畅的文字,如小夜曲一样脉脉流来,看见他在自序里引用刘禹锡的句子“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顿感亲切。

“音乐作品具有独立的生命,它不是某种情状态的代言人。所以,能了解创作背景固然很好,但并不是爱乐者了解音乐的必备条件,有时候这反而束缚了作品的自由灵魂”。这话多么平易近人,揭开古典音乐神秘的面纱,聆听那些只需要耳朵和心灵就能感受的美好,谁告诉我们一个文盲不能欣赏古典音乐?

“可是如果你撞见的是脉脉凝情、灼灼于怀,但又好像无视于你的存在的眼神,那种聚集力似乎透露出他正忙着以千丝万缕的精神为‘美’赋形,因为有他的专注、参与,这美感生命才能持续、完成,于是他成了音乐的一部分,甚至,他就是音乐本身”,颇为诗意的句子,让你看见何谓刘岠渭先生心中的“爱乐者”。自认是他喜欢的“爱乐者”类型的我,就这样跟着刘岠渭先生,走进了他这个维也纳大学毕业的音乐博士心中的古典音乐世界。

刘岠渭先生的古典音乐介绍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尼德兰风格是复音清唱的音乐”“这些歌曲通常由大键琴(青注:亦称‘羽管键琴’)或鲁特琴伴奏”,显然,我们可以发现,西方音乐其实不过起步于十五十六世纪,但它 迅速发展却紧接在声乐风格称霸两百年之后,“独立的器乐曲也格外受到喜爱,管风琴音乐、铜管音乐是这时候比较重要的器乐曲。”“弦乐真正独立发展则是巴洛克以后的事情了”多么浅显顺溜的音乐发展史,的确,简单,简明,并清晰,撇开了众多的纷争,给非音乐专业的爱乐者一条干净的线条。引着他们走进巴洛克时期。

辉煌的巴洛克时期,知性的古典时期,个性的浪漫时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刘岠渭先生梳理音乐史清简明朗,不见得面面俱到,却逻辑严密。

然后,我们可以开始亲近音乐家们了,刘岠渭先生选择的音乐家们偏重于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都比较大众,都容易让初入门的爱乐者接受。

我很喜欢他评说门德尔松的那段话“在他的音乐中永远听不出赤裸裸的生命去亲炙、痛吻的反响。”,以及“因为门德尔松这种风格音乐,只能来自温顺、和谐、善良的心,及白皙雅致、幸福之手,除了门德尔松之外,我们不可能在其他作曲家的作品里,体会到如此纯真的执著。”非常公正,也非常敏锐。

再有,他评瓦格纳:“瓦格纳以‘主导动机’及‘无止境的旋律’来捍卫戏剧性,自称这已经不再是‘歌剧’,而是‘乐剧’(Musickdrama)。”

有意思的是,刘岠渭先生选择的俄罗斯的音乐家没有选用特别出名的柴可夫斯基,也没有选用更为今天所推崇的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而选择了普罗科菲耶夫。我唯一听过的普罗科菲耶夫作曲的作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最近才听的,此外也听过他演绎的几首别人的钢琴曲,毕竟俄罗斯的音乐我到柴可夫斯基之后基本上都偶尔听听,今年才托朋友的推荐了解了一个里亚朵夫。细细品读刘岠渭先生的推介,“这个新世界重视他钢琴家的身份甚于作曲家”不觉莞尔。

最后压轴戏是马勒,我喜欢刘岠渭先生的副题“春愁黯黯独成眠”,我不喜欢马勒,我总觉得马勒是伤痕累累地倒在血泊中声嘶力竭地呐喊着,那简直是一生只唱一首歌的荆棘鸟,好在刘岠渭先生特别推介了马勒从被改编过的中国唐诗作品《中国笛》中挑选了七首,谱写成的《大地之歌》,将之剖析诠释,让中国的爱乐者明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音乐作品的妙处。

读完这些故事,我们便已经到了“通往古典音乐之门”了,刘岠渭先生开始分门别类浅析古典音乐的种类、作品、等等。我很喜欢他写的某些小句子,如“普契尼歌剧中最好的音乐往往不在那些重要角色身上,而在那些知天顺命、楚楚可怜的小女子的沧桑里”,这个真是于我“心有戚戚”。

虽然如“巴赫是内向的,他的音乐很深刻阴暗;亨德尔的音乐相反,音乐是外向、光芒四射的。”这样的句子我未必完全认同,但给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来说,不失为一种清晰的指向,因为大方向是没错的。

最后一部分是“刘岠渭VS.杨忠衡”,这部分我建议慢慢读,你会发现,一个音乐博士到底是怎样从一个吹笛少年炼成的,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可以怎样去亲近遥远的西方音乐,特别是最后一篇《中国音乐的创作、欣赏与前瞻》,刘岠渭先生说:“这些都要靠真正好的音乐来说服你,而不是靠一些理论和哲学思想”,一针见血指出了风华国乐传承的症结,不禁让我想到近年来传承国乐的张维良和李祥霆两位先生,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的被误解,更想到了他们身上传达的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在语言停住的地方,开始了音乐”此言真是一语中的。

书的封底,除了留下他的五大主张,还留下五大特色说明。

*不必识谱,不必会乐器,不必为创作背景犯愁:详细欣赏音乐的正确态度与方法,让你学会直面音乐,获得纯粹的美的感动。

*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与新音乐:勾勒西洋音乐五百年发展史,为你的耳朵建立坐标。

*从海顿到马勒,从管弦乐到宗教音乐:精选十大作曲家、五大音乐类别,深入解说。

*附录143首基本曲目的推荐版本。

*全彩印刷,精美图片营造音画浑然共鸣的境界

我对最后两大特色并不是很在意,因为现在的图书大多数图文并茂。我最在意的就是第一特色:“不必识谱,不必会乐器,不必为创作背景犯愁:详细欣赏音乐的正确态度与方法,让你学会直面音乐,获得纯粹的美的感动。”这是我的很多渴望走入古典音乐的朋友所期望看到有专业人士帮他们确定的一个疑问。这是非常明确地帮助我们确认我们只需单纯地用自己的心灵便可以获得美的享受。手边放上这么一本轻松的指南,初入门者随时可以得到专业的指点。

翻卷书页,我发现所有的外文名字都附有原文,这样即便是两岸译文差异,也能明白他说的是哪一位作曲家,这点来说颇为体贴。

当然,对于浸腻古典音乐数年之后的资深爱乐者来说,它浅显了,但,不知不觉间,刘岠渭先生却同样给资深爱乐者一个思考——“欣赏音乐不是为了累积知识,而是因为心灵渴求被美声滋润、活化”

最后,我用刘岠渭先生的一句结尾——“比如一首陕北民歌,你如果真的能欣赏那高亢声腔之美,你会赞叹这是千年传承的真正艺术。你可以把它当成一种默观、沉思,那将是一种了不得的经验!”

【原文地址】(略有修改)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904329679&PostID=29245803&BlogID=15011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