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摘抄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摘抄

《维多利亚女王传》是一本由斯特雷奇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一):幸运的女王

这本书比较客观,维多利亚女王没有经历过伊丽莎白那样的政治风波跟浪潮,只是她比较幸运。而且她遇到了一个正直有能力的丈夫,在国家大事上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她本人并不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好多时候还需依赖别人的判断...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二):干涩的传记

首先,我想说,我阅读此书的时间是十分漫长的。我想努力去走进这位女皇的世界,但不知是因为原作者的写作角度还是译者的原因,使得读者与传记内容的割裂感太强,很难让人产生共鸣,有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阅读的门槛真的有点高(我是硬着头皮看完的,不能浪费钱)。

作者仿佛是将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干巴巴的叙述了一遍。维多利亚女王作为英国最鼎盛时期领导者的象征,她的一生难道真的那么干涩无趣,只局限于在男人的世界里吵吵闹闹,发表自己的意见么?而且那些意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内阁会同意,文中完全没有涉及女王在政治方面的成长。在一件件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女王到底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她的决策,她的内心活动,甚至是作者自身对其的理解,文中少之又少。如若这些内容均没有,那多写一些女王的生活轶事、野史杂谈、八卦新闻,也能提起读者的兴趣,但也没有。反观全文,很少出现女王本身有缺点的一方面,只是草草涉及了女王孩子气的一面,面对丈夫的英年离世郁郁寡欢多年。我真的不相信,这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那个女王,她更像是一个虚构出来的皇族群像中一个普通的贵族。

我购买此书的意图在于了解更多关于维多利亚从公主变成对英国有着影响力的女王的经历。而书中大部分篇幅则分配给了女王身边的大臣、内阁、內侍的更替(况且名字很长很多,根本不认识),阿尔伯特亲王对女王的帮助守护和影响(这段本可以写的很感人,但写的挺无聊的),以及女王对田园与家庭向往(仿佛一点要把女王写的孩子气一点会让读者觉得她可爱,内心其实真的没有任何波澜)。没有展现出丝毫女王的魅力。

或许,我并不了解这段历史,看的很乏味有我的锅,但对于阅读小白来说,可能真的看几页就弃了。本应该是一段精彩的史诗,写的如此乏善可陈,本想打一星的,翻到最后发现整理的女王人生中每一年发生的事,打两颗星算了,如果带着最后的资料去看此书,入门门槛会低一点点(也就一点点)。

维多利亚女王,作为全世界都耳闻的一代女王,她的人生不应是这样平淡,绝对是异于常人的精彩。我认为的女王必定是独立,有成长,有自主思考,在本是男人叱咤风云的政坛,在本是男性占统治大环境下占有一席之位的。

(当然,这段历史真的这么无聊的话,就当我没说,嘻嘻)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三):年轻的维多利亚

《年轻的维多利亚》,是年前看过的一部英国电影的名字。影片细述了这位“日不落帝国”的缔造者在青年时代的成长史,从身受压制,到坚持己见、几经险象,再到后来身居政坛的游刃有余,历经女儿、女王、妻子、母亲等等身份的渐次更迭,她最终成长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样子。

饰演女王的演员表现不俗,引得我后来特意买了一本《维多利亚女王传》,好详细了解这位女王的生平。如果这本传记写作算得笔力端正、叙述客观的话,书中前几章描绘出来年轻的女王形象着实生气盎然,同电影里相比,与一般的、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姑娘更加贴合,更加共通。

即位时,维多利亚年仅18岁。在这之前,她的生活区域只限于深宫之中,接受的是全员女性的照拂与教育。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这位姑娘刚走出保育室,一步跨上了王座。”她接触到的第一位政治家,她的首相,梅尔本勋爵,对待她的态度,是把宫廷大臣的谨慎、尊敬跟慈父般的柔情关怀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既恭敬又亲切,既是仆人又是引路人。毫无悬念地,年轻的女王立刻倾心于M勋爵的非凡魅力。在政务上,她是他勤勉认真的女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处理着能让她获得相当满足感的公务;在生活上,她欢天喜地地和他日日作伴,过着一种轻快、安逸、天真烂漫的日子。

但政局变动、党派斗争是与社会局势息息相关的,即使维多利亚自己在辉格、托利两党间有着旗帜鲜明的好恶,也不能阻挡M勋爵卸任、托利党上台,她固执的、显出稚气的派系观念反而让自己屡次身陷窘境。

谁曾想,这个万分欣悦于与她所热切崇拜的M勋爵共享的宫廷事务与热闹消遣的姑娘,在数年后,也是她嫁与艾伯特亲王、诞下一双儿女之后,将生活度成了一首田园诗,充满了幸福与纯朴。书中记述了维多利亚心绪的变化,正是这一段描写让我感触颇深:

她翻开一本旧时的日记,看到了这样的句子:“说到‘君主的信任’,请上天为证,没有一位首相,没有一位朋友,能像这位无比卓越的梅尔本勋爵一样拥有我的信任——如此完全的信任!”她骤然感到一阵痛楚,拿起一支笔在页边上写到:“重读这一段,我不禁要说,我当时的幸福是多么虚假,我多么庆幸现在我从我亲爱的丈夫那里得到了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幸福,任何政治、任何人间逆境都改变不了这种幸福。从前的那种幸福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尽管M勋爵善良优秀,他待我又是那么好,但我只有在社交场合,只能靠那种肤浅的消遣生活才得到快乐。当时我还以为那就是幸福!感谢上帝,对我,对别人,这一切都改变了,我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了。——维多利亚女王。”她是怎么知道的呢?真正的幸福和自以为是的幸福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一位哲人,或者M勋爵可能会这样问。然而,她可不是哲人,M勋爵也只是个影子,而艾伯特在她身边,这就够了。

什么样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殊难回答。维多利亚后来的觉悟更多是一种情随事迁,未必就是正确无误的。而今,丈夫与子女占满了她思维与心灵,她沉浸在一种规律、沉静、既有情致、又有乐趣的生活中,而曾经热爱的M勋爵已经远远退出了她的世界,连同享乐与浮华一起,在时间长河中被一遍遍漂洗,对于能品尝其香甜滋味的记忆味蕾,这份刺激已经极淡极淡了,自然再难引起她关于幸福的共鸣。

不知怎的,对此情境想起的,就是那首已经脍炙人口的纳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维多利亚女王传》读后感(四):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但是未必每个伟大的时代的人都能成为伟大的人,哪怕他或者她是天之骄子。

当然,对于伟大如何定义呢?

一切的形容词都是感性不可具体识别,因人而异的,比如,一些人站在显赫的地位,接受命运赐予他的一切,财富、地位,他在得到这些的时候,是先天注定,不费吹灰之力的,至于说到,在维持这位地位所付出的艰苦,则又是另一码子事了,而另一种人却一直在与命运作一种抗争,其实我们都知道,命运还是一个很强势的人,所以这样的抗争,往往带着一种玉石俱焚的壮烈。我总觉得伟大的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甚至是他人命运的带动者,他们不光是自己要做那样的人,甚至还能带动一些人去做那样的人,在被带动的人眼里,就只有这种熊熊燃烧的抗争精神,而非财富、地位、爱情……

前者往往青史留名,后者和他的追随者往往可能啥也没有。

当然,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有选择和无选择、能选择和不能选择中渡过的,所以我们过完我们的一生,也许是有所追求的,只是结果我们并不清楚,这或者是我们人生中最公平的一点。

再说回正题,前面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玛丽斯图亚特和伊丽莎白那两个女人,一个一生都在向命运争夺爱情,一个一生都牢牢固守着自己的宝座,寸步不让,而维多利亚这个女人呢?她坐上这个宝座,十七八岁的花样年花,当她走出大厅的门对自己的妈妈说,我现在真的是女王吗?然后她下了做为女王的第一个命令,我要一个人呆一个小时。随后,她的妈妈再也无法控制她,她的宝座也无人窥视,她在这个位置坐了六十年,她的时代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可是她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吗?

我们看过大多书,宫廷争斗,权利倾扎,似乎不斗倒几个人就不叫聪明人,似乎不扬名立威就不叫真豪杰,似乎没有人为自己胆寒就不是成功人士,但是维多利亚并不是如此渡过她的一生,她或者是一个政治人物,也做过一些政治决策,但是英国已经实行君主立宪制,我觉得她远非一个英国的中心政治人物,虽然她很忙碌。

和前面我们认识的两位女王比,维多利亚要朴实很多,她似乎并不具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才华和美丽,她个子一直很小,到了中年之后就更显得矮胖了。

在书里,介绍的大多是她的生活,甚至提到了很多温馨的故事。爱情终于以一种堂堂正正的态度登场了,她选择了她的丈夫,然后一直爱她,有很多孩子,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她爱和她的丈夫离开伦敦,生活在一种类似田园的地方。她四十三岁开始守寡,然后她的生命中再没有出现过一个能让她再次提到爱情的人。她丈夫的房间一直保持原样,很多年的时光里,她坚持着每天在床上放一件衣服,是为了她一直觉得还活着的人每天都有可以换洗的。

虽然守贞并不是一件在现代社会特别值得倡导的事情,但是往往出自于内心的坚持,却往往会赢得尊重。

维多利亚时代发生了很多事,如果闪过维多利亚的温实平和的生活,而把目光放在同时期的记录时代痕迹的文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写《苔丝》的哈代,写了“我们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狄更斯,有名的女性主义意识萌芽的勃朗特三姐妹;如果把眼睛再放到更大的世界舞台上,也远非如此平静,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共产主义也在国际舞台上登场,欧洲发生了经济危机。

所以维多利亚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不是一个人文思想家,不是一个女性的关爱者,不是一个革命者,甚至也不能说她是一个侵略者。她的时期如此精彩,而她却并没有什么大胆的言论,没有什么人生哲学。那么回到最初的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伟大的人呢?

维多利亚也许不算是我认为的伟人,但是她在最后赢得了民心。在她的时代首先是“王权”的意义的重新定义,王权并不是作为英国“统治权”力度的象征,女王不是作为一个统治者出现的,而成为一个英国人关注的象征。英国的王位代表的是英国的历史,英国的地位。女王好比是个母亲,不是要去争夺什么,而仅仅只是让人觉得她在那里。而在这里的女王不是英国人的负担,她并没有做什么伤心败俗的事情,事实上,她的身上带着和那个时代有时很有点格格不入的道德观点。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后一切以一种比以前时代更多飞跃的速度在前进,但她却有一种属于田园的回归,她在结婚之后,生活开始朴素。女王没怎么用我们纳税人的钱!我想或者那个时代,很多人都在这么默默地想过吧。

这个女人的文字也是朴素的。她并没有特别的文采,她一直在写日记,摘抄的她的日记有时看起来还有点儿幼稚,平铺直述,但正是这样的她或者在她那个时代,带来了文艺上的一些默默的革新。

维多利亚是被命运选中的人,这样的说,就好象我们古老的定义,皇帝都是龙之子,王都是神之子,但是如果她不是这样的诚实这样的是不是她的结局就会不一样呢?也许那个时代仍然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未必就会叫做维多利亚时代。

我还是不知道她这样的人是不是伟大的人。

不过看来,人是不是真的可以选择做一个伟大的人历史也没有答案,但首先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然后公众也许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说点八卦话题,在这个里面做为女王的丈夫所表现的爱情因素是比较小的,作的一个影响女王的重要的人,在这个人身上看到的是很强韧的一种责任心,作为外国人,他一生在英国都置力找到一个自己的位置,但是却一直不快乐。怎么说呢,这大概就是爱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永远不是全部的最佳注解吧。他从来没有注意过别的什么女人,但是他真的爱这个爱他的女人吗?也许在提这个问题前,先得好好想想什么是你定义的爱情吧。

另外,这个斯特雷奇,我觉得,啊,总的来说,就是写得不如茨威格呀!:P,这篇词藻不华丽,这我可以理解,因为是为了描写一个朴素的人,而我本来也不喜欢太华丽的东西,但好象也没有太多精辟的分析。。。这就让我有点微微失望。。。

在这里看的感觉,后面写伊丽莎白那篇从文字和思想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胜过这篇,甚至写法上的创造力和作者本人的自信感也强于这篇,这篇我感觉作者还是有点没太放开。。。不过好歹很完整,起码我又对一个人有所了解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