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White Oleander》的读后感大全

《White Oleander》的读后感大全

《White Oleander》是一本由Janet Fitch著作,Back Bay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CAD 15.50,页数:4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hite Oleander》读后感(一):being a women

《白色夹竹桃》的改编电影已经看过了,但小说却是现在才来看。

第二和第三个领养家庭,和高级应召女郎的交往,被狗咬伤……,这些都没有在电影里反映,而实际上,在少女的成长过程中却也是有深刻的意义!所有的改编电影都免不了面临情节删减的问题,而这些往往也成了电影和小说之间的巨大差别。

原来书里她的第一个情人,她的雷叔是个年近50的越战老兵。电影里用了《甜蜜阿拉巴马》的玻璃匠人,差近了20岁。从视觉效果上,当然是好多了,可是恋父情节的意思却给冲淡了。我当初看到他说:“我有过妻子和孩子。”这一段,有一种别扭的感觉,现在才明白原来是他太年轻太英俊了,这句充满沧桑和人生磨砺的话,和他的形象实在是不符合。

而瑞妮.兹而薇格和她角色原形很不接近,那本是个娇小和脆弱的女人,而她太突现她神经质的一面了。另外,从监狱回来不久,她就自杀了。好象完全是那为母亲的残酷魔力所导致的,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原著中曾经有过努力,但只是失败了。 最后一个领养家庭里,她曾经陪另一个女孩去产院,在那个地方,她对于母亲和母女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但这个重要的情节也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很多时候,不得不遗憾的发现,电影更多时候是视觉的艺术,而眼睛常常会很有欺骗作用。经常在研读过小说之后,都会发现电影太过浮光掠影,它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里把事情讲完,常常的,就把一些东西原来的面貌改变了。我无意于比较两种艺术的优劣,也无可比较,它们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有自己的准则和取舍。

这是一部优美的小说,值得女生读一读。

《White Oleander》读后感(二):安定只是一种偶然

那是十多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十多年前我还是小学的时候,和莫言的红树林一起看完。

那时候经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时光,时时刻刻都有悲苦和不忿,比起阿斯特里德的不幸遭遇,我更好奇,一样是孩子,她能怎么面对。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合书回味,人生,是不断破坏和修复别人的人生,伤害与抚慰彼此的内心。

安定,只是一种偶然。

所有美好的事情,并非理所当然。

相对于译林选择的电影截图,更喜欢这个封面。还记得那个细节,将养母为她买的黑色天鹅绒连衣裙卖给别人,努力拉起拉链。

芬奇的描述,可以让没有试过这样窘迫处境的人切身地感受到那种脸皮发烫,却还要强忍着泪水和羞耻心折磨的,还要忘记曾经所拥有的矜贵。即使只是舔舔嘴唇这样隐蔽的羞耻,也能激起无数的暗涌。

并非已经丧失了对自己的保护和判断。既想要高傲地抬头,又要向赤裸的现实,无奈地低头。还要竭力忘记自己曾拥有过。是啊,记性太好的人不容易幸福,能忘记,能享有幸福也舍得放手,那是一种福气。在哪个年纪,才能学会这个道理呢?是要对失去的念念不忘,还是开一座无人知晓的博物馆,纪念每一个伤害过,被伤害过,温暖过,或是摧毁过的人生?

有的人爱,越是爱得深切,越让人惭愧,越是让人转过身去。

有的人爱,只是需要,索取,控制,抓住。那种强韧,是绞杀植物的藤,有受者才能存在。失去了依附的根基,再强大的存在,也会轰然倒塌。

有些人,即使存在过,失去过,依然能坦然面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曾经问过自己,是像教义所教授的,别人打你的左脸,将右脸也给他打,或者是,别人伤害了你,于是就毁掉他。

是宠辱不惊地平淡度过,还是将整个生命变成一段短暂的烟火。

各自都有各自的归属。

安定,只是幸运罢了。所以所有得到的,不论好的坏的,都值得珍惜。

也曾想要强悍如同英格,可惜,我有软弱的耳朵。

只希望,看明白了跌宕起伏的故事,能够清楚,每个人都只是为自己的幸福而活。

《White Oleander》读后感(三):听得泪如雨下

去年夏天写的。。。

这几天上下班路上在听《白色夹竹桃》。讲一个叫阿丝翠德的小女孩,本来和她的诗人妈妈在洛杉矶的海边过着清苦但是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生活。妈妈的名字是英格利特,瑞典人,精通四种语言,聪明美艳而且超凡出尘,带着阿丝翠德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从阿姆斯特丹,巴黎,柏林,到墨西哥,到加利福尼亚。。。

阿丝翠德十三岁那年,她的生活被打得粉碎。英格利特被一个其貌不扬,但是有钱有势的成名作家白瑞锲而不舍的追求着。最终感动了原来只肯与美男子接触的英格利特,并使她坠入爱河。但是最终玩腻了的白瑞开始躲避苦苦守在电话边的英格利特。他的高级跑车里开始座着更年轻美貌的女子。从来都是心高气傲的英格利特开始策划她的复仇计划。最终因为杀人罪被判了终身监禁。

十三岁的阿丝翠德开始了她的寄养生活。从一个噩梦颠簸到下一个噩梦。小说里阿丝翠德的养母都刻画的惟妙惟肖。有原来以跳脱衣舞为生的斯达尔,有媚俗而愚昧以行销为生的玛文,有靠接受寄养儿童来挣钱,一天只喂她们一顿饭的阿根廷破落女贵族,最终十五岁的阿丝翠德在经历了被枪击,被野狗毁容,被拳打脚踢,被饥饿折磨在垃圾箱里找残羹剩饭,甚至以色相去换大麻等种种苦难之后,终于苦尽甘来,被一对演员导演夫妇收养。新养母克莱尔温柔善良而单纯,有生以来第一次,阿丝翠德放学回家居然有人准备好了牛奶饼干等她,帮她做功课,给她在美术馆的绘画班注册,鼓励她发挥她的想象力和绘画天分,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人让她做了她自己,给她自由空间,让她发现自己的喜好。但是好景不长,在狱中的英格利特开始嫉妒女儿对克莱尔全心全意的爱。开始策划如何把女儿的心“夺”回来。

因为刚刚听完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的《第三个人》。所以刚开始听《白色夹竹桃》时,总是撇撇嘴角,觉得文笔差太远了。和格林的大师笔法比起来,根本是学步的小儿,跌跌撞撞的。那里有格林的优雅深刻。但是慢慢的我被阿丝翠德的敏锐吸引住了。虽然是小儿学步,字里行间却有小孩子的清新,和不屈不挠的原创力。听着阿丝翠德一点点成长坚强起来,心里是感动。

给LG讲阿丝翠德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候,他突然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啊?怎么跟万恶的旧社会似的?听得我一愣,就是现在的事情啊?什么新社会旧社会的!?然后再一想,不禁莞尔。是啊!按照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来看,现在的美国确实是万恶的旧社会啊!在电视和报纸里常看到美国的社会寄养服务(foster care system)的种种不堪。一直以为一旦不幸落入这个系统的孩子,就是有去无回,再好的孩子也完蛋了。还不如直接送到监狱里算了。

听了《白色夹竹桃》才开始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寄养家庭都是魔鬼。往往他们只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人。他们的失败也往往源于普通人无法避免的丑恶人性罢了。也并不是所有的寄养儿童都一定会变成罪犯,更多的是看个人造化了。坚强聪明的如阿丝翠德还是有希望的。就像最开始英格利特给她女儿的信里说的,“记住我们是“维京人”(Vikings),我们是天生的勇士。不要忘记任何苦难。把它们刻在你记忆的墙上。不要被它们击败。把苦难转化成你画笔里的创造力吧。说到底,不到万不得已,哪个笨蛋会自愿选择成为艺术家?”

据说这小说已经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不知道电影怎么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