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诗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诗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诗论》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论》读后感(一):诗论 朱光潜

朱光潜是一个将理论以一种诗意的、浅显的方式生动表述出来的大家。读他的书,有一种如同苏轼一般的言语表达能力:“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他不同于理论家,或者应该称他为散文家。有哲思,有诗情,还有真情。读他的理论书,我时常会感动,因为字里行间都能感受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的人的真情。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让人有知音的感觉。有时候这位大家像是多年的朋友,我们在书中相会,共同感受生命,共同歆享诗美。这是我在任何一本理论书中找不到的感触。

《诗论》读后感(二):诗是什么,你真的懂么?

在读中,需要很好的静下心来读,需要细细体会。很遗憾之前没有认真深入的读它,这次读来,竟有种刚刚认识诗的感觉。比如在论述诗与画的区别那章,谈到诗如何叙述,很重要的方法便是以动写静,还举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例子,很形象的告诉读者如何利用语言时空连续性的特点将静物写活。无论对于欣赏诗歌还是绘画,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还有附录《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深以为对我写作影响颇大。写作应该好好训练如何叙事,如何写好戏剧冲突中的人物性格变化,比起任由不加剪裁洗练的粗浅情感自由“发泄”的所谓诗,这才是基本功的训练。

《诗论》读后感(三):对《诗论》的一点点不满

总的来说《诗论》铺开的面还是很足的,可以看出朱光潜先生在诗歌领域研究的心血,也是进入朱光潜先生美学世界的重要途径,因为此书是朱光潜对诗歌美学的研究心得大集合,最能体现他自己的美学观。但是也可以明显感觉到朱光潜先生对诗歌美学的讨论集中在诗歌形式,而没有进入精神领域,比如说一句诗句里名词的排列、动词的排列、形容词的排列、关联词的排列等都是有讲究的,要求这种排列能进入人的意识引起一种状态,也就是一个“过程”下的状态,在这一点上诗句与音乐有想通之处,都是一个“过程”状态,诗人在写诗时会花很大精力来处理这个问题,但是朱光潜先生作为欣赏者没有进入这一领域。

《诗论》读后感(四):总结复习

远离高中年代久矣,但是看到这本书突然可以静下心来再好好回味品读当年背过的好诗。

1,首先诗是讲究音韵的,诗有谐趣和隐趣。诗经中的许多诗词都以描摹状物似谜语,而题目则为迷底。隐趣则好比那些苦逼的抑郁不得志的才子们,一个劲的咏梅颂菊的抒发胸怀。

2,诗讲究比兴典故,首句似写景,其意在说情。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诗的境界有两种,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是否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到景物的描写中。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客观描摹为无我之境。感时花溅泪,问别鸟惊心,花草皆有情为有我之境。

4,语言与文字的区别,字典是死的文字的标本,而诗,文是活的文字。文字是经过剪裁的语言,精挑细选。

5,散文与诗的区别,散文力图精确,所写既所想, 而诗重文字后的意境,读的不是诗的意思而是感受诗词字句后的意境

《诗论》读后感(五):摘录

诗的起源

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

一个心理学问题 诗的起源是“表现”情感还是“再现”印象

学文学当从诗起 诗歌是最纯正的文学

诗境

诗与直觉

见必为直觉(intuition) 思考-联想-深刻-“灵感”

见-意象-情趣 “移情” 以人情衡物理 “内模仿” 以物理衡人情

每首诗都得有“情趣”(feeling)情 “意象”(image)景

移情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 叔本华所谓“消失自我”

“有我之境”其实是“无我之境”(即忘我之境)移情

“无我之境”没有经过移情 其实是“有我之境”。

所以 与其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倒不如说“同物之境

”和“超物之境”。二者各有优势。

严格的说,任何诗境都必须有我,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

华兹华斯 “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

看看克罗齐 关于主客 现实 浪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