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术涂鸦》的读后感大全

《学术涂鸦》的读后感大全

《学术涂鸦》是一本由[英] 奥登 著 / 亓兵 图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术涂鸦》读后感(一):《尼采》 —— 选自《虫子与神灵》

尼采

让人类渴饮天使的血

让人类向众神蜕变

新的乐章是野兽的叫喊

堆起上帝的骨头——点燃

选自《虫子与神灵》

作者:赵景

地址:http://read.douban.com/ebook/989418/

《学术涂鸦》读后感(二):《学术涂鸦: 奥登轻体诗集》摘录

p2

我的首名,威斯坦/押韵于特里斯坦

My First Name,Wystan,/Rhymes with Tristan

(小时母亲带奥登看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p6

圣·托马斯·阿奎那

总认为葡萄酒啊

是一种药汁

帮他去推理。

(什么意思?阿奎那是葡萄酒鬼吗?)

p8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足他专业的主宰者:

没什么东西更伶俐

与他赋格曲的艺术相比.

Johann Sebastian Bach

Was a master of hiS Fach

Nothing could be more kluge

Than his Kunst der Fuge.

(德语词汇:Fach行业、专业;kluge聪明的、精明的;Kunst der Fuge赋格艺术)

p90

尼采作为一个教员

有这样一个习惯

让关节喀喀作响

以强调他的主张。

Nietzsche

Had the habit as a teacher

Of cracking his joints

To emphasize his points.

p104

阿德尔伯特·施蒂弗特

不是负重者:

他雇那些老苦役

运送自己的行李。

(奥地利浪漫主义作家、风景画家)

《学术涂鸦》读后感(三):一种精致的享受

看见这本书出现在豆瓣上,很是兴奋了一阵,可是看见大部分人的评价是较差,我便忍不住说几句.,先放弃我大堆的作业

关于作者的生平什么的网上可是有大把,所以我并没有意图在这里介绍作者,还是从我买书的经历说起吧

当时和朋友一起买书,在批发市场,可是没有看见什么好东西,朋友纯粹是贪廉价,看完这个又拉我到旁边的一个类似某某出版社用于清货弄的稍微混乱的商店,原来这里是来订购书的.这里的书全部打折处理,每一个类型都只剩下大概一个书架那么多的内容.我已经尽量抑制住自己的怒火在这里狭小的空间找

最终找到两本书觉得不错,一本是这个,还有一个是<集体记忆>的乡村版本,有照片有文字,很值得推荐,但因为现在在讲这本诗集,还是先反放弃我喜欢走题的优良传统

在中国我很少看英文诗歌,因为语言和诗歌和音乐都是有着必要的相连的,翻译了一定会失去大部分的韵味,尤其看见叶塞宁之流的诗歌翻译的像充斥着浮躁华丽词语的绝句一样的东西,简直不堪入目,还有其他,都是重复着简单单调没有味道的搭配,只有泰戈尔的我稍微能够承受

这本诗集与其他的不同,他的优点实在很多

诗歌一般都是四句的短小精练的句子,俏皮可爱又蕴涵一定深意.这是作者所谓轻体诗的标志.诗歌的取材全部是关于一个人物,或者作家或者画家或者医生,有名或无名,要在短短的诗句里面凸显一个人的一生或者他的成就或者评价确实不易,但是作者做到了,而且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作者个人的情感,从中学习一些文化常识也是很有意义的(所有的人物书中都有用小字注释).微黄的书页,墨绿的封面,软软的,薄薄的,睡在手里,真是很幸福的感觉,尤其想到里面几乎含括了各种各样的有趣著名的人生,更觉得饱实.举一个例子吧:

尼采作为一个教员

有这样一个习惯

让关节咯咯作响

以强调他的主张

Nietzsche

Had the habit as a teacher

Of cracking his joints

To emphasize his points

大家看出来了么,俏皮幽默的风格,还告诉了我们这本书的特色__他是中英文对照的!我们可以同时领略中英文的趣味性

还有一点,这本书一首诗占两页,一页是诗歌正文,另外的,就是挺搞笑的插画

总之整本书就是给人们这样一种详细又不凌乱,幽默又不失学术的感觉

题目是:学术涂鸦

就是有这样的特殊

平时无聊或者郁闷的时候我就会抽出他,舍不得又贪婪的读,不久就使得我笑起来,感到一种广阔与宽容

希望我的评论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术涂鸦》读后感(四):悼念叶芝

(写于1939年1月)

1

他在严寒的冬天消失了:

小溪已冻结,飞机场几无人迹

积雪模糊了露天的塑像;

水银柱跌进垂死一天的口腔。

呵,所有的仪表都同意

他死的那天是寒冷而又阴暗。

远远离开他的疾病

狼群奔跑过常青的树林,

农家的河没受到时髦码头的诱导;

哀悼的文辞

把诗人的死同他的诗隔开。

但对他说,那不仅是他自己结束,

那也是他最后一个下午,

呵,走动着护士和传言的下午;

他的躯体的各省都叛变了,

他的头脑的广场逃散一空,

寂静侵入到近郊,

他的感觉之流中断:他成了他的爱读者。

如今他被播散到一百个城市,

完全移交给陌生的友情;

他要在另一种林中寻求快乐,

并且在迥异的良心法典下受惩处。

一个死者的文字

要在活人的腑肺间被润色。

但在来日的重大和喧嚣中,

当交易所的兼客像野兽一般咆哮,

当穷人承受着他们相当习惯的苦痛,

当每人在自我的囚室里几乎自信是自由的

有个千把人会想到这一天,

仿佛在这天曾做了稍稍不寻常的事情。

呵,所有的仪表都同意,

他死的那天是寒冷而又阴暗。

2

你像我们一样蠢;可是你的才赋

却超越这一切:贵妇的教堂,肉体的

衰颓,你自己;爱尔兰刺伤你发为诗歌,

但爱尔兰的疯狂和气候依旧,

因为诗无济于事:它永生于

它辞句的谷中,而官吏绝不到

那里去干预;“孤立”和热闹的“悲伤”

本是我们信赖并死守的粗野的城,

它就从这片牧场流向南方;它存在着,

是现象的一种方式,是一个出口。

3

泥土呵,请接纳一个贵宾,

威廉·叶芝己永远安寝:

让这爱尔兰的器皿歇下,

既然它的诗已尽倾洒。

时间对勇敢和天真的人

可以表示不能容忍,

也可以在一个星期里,

漠然对待一个美的躯体,

却崇拜语言,把每个

使语言常活的人部宽赦,

还宽赦懦弱和自负.

把荣耀都向他们献出。

时间以这样奇怪的诡辩

原谅了吉卜林和他的观点,

还将原谅保尔·克劳德,

原谅他写得比较出色。

黑略的恶梦把一切笼罩,

欧洲所有的恶犬在吠叫,

尚存的国家在等待,

各为自己的恨所隔开;

智能所受的耻辱

从每个人的脸上透露,

而怜悯底海洋已歇,

在每只眼里锁住和冻结。

跟去吧,诗人,跟在后面,

直到黑夜之深渊,

用你无拘束的声音

仍旧劝我们要欢欣;

靠耕耕一片诗f田

把诅咒变为葡萄园,

在苦难的欢腾中

歌唱着人的不成功;

从心灵的一片沙漠

让治疗的泉水喷射,

在他的岁月的监狱里

教给自由人如何赞誉。

多数诗人总是寻找超凡入圣的路径以远离尘嚣,摆脱地球引力青云直上。当然也不乏成功之作,譬如一些“纯诗”。也有一些诗人或许从来就不曾实在过,譬如博尔赫斯。可是难能未必可贵,天才稀世,素心却更罕有。叶芝显然不属此列,他具备落地生根的素质,虽然很多读者是因那首名为《当你老时》的情诗记住叶芝。即以《当你老时》为例,此诗原是法国民歌旧题,经龙萨诗笔名噪一时,叶芝后来之作有致敬甚或挑战的意味。从语言层面比较,情圣龙萨反而输给叶芝,龙萨太实在了?深究龙萨,一生风月,“想当年我年青貌美,还曾得到过龙沙的赞美。”自负如此,自恋如此。再看“请相信我,你要真正生活,别去等待明天,从今天起就请你来采撷那生活里的玫瑰。”可以与“天下男子任你求”等同视之了。龙萨果然不服老,“善言”迭出。此时再看叶芝终句“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已经有了仰脸止泪的悲戚。联系叶芝的“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深沉的语气加之于暧昧的“她”,言之不尽,但愿毛德·冈知道。可见叶芝的同题诗作是从语言乃至情感全面压倒龙萨的超越之作,有流传度为证。

读到奥登的《悼念叶芝》,想写些废话,却又扯远了。先不谈诗,只说格式句法,“还宽赦懦弱和自负.把荣耀都向他们献出。”标点“.”当做何解,逛了许多站点,均是同样一错到底。再看“靠耕耕一片诗f田”,“f”又该当何罪?我不认为查良铮的译笔能低到如此程度,可还是依然错的“我自岿然不动”。不由得怀念起“灵石岛”,不关心政治很久了,可“网络管制”为什么封灵石?

好在“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无妨读诗。爱尔兰,或者所有的国家都只去利用而不是理解诗歌与诗人。“一个死者的文字/要在活人的腑肺间被润色。”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它存在着,是现象的一种方式,是一个出口。”事实依然存在,并且延伸向未知的未来。好的诗歌因今天而生,却为明天而活。就像小波说的“虽然岁月如流,什么都会过去,但总有些东西发生了就不能抹煞。”

“时间对勇敢和天真的人/可以表示不能容忍,”也许时间不能容忍一个人毫不掩饰的与世界对话,因为真话转瞬即逝,勇敢和天真意味着什么也没有说过,谎言会立刻把空间充满,当然时间会给予终极审判。也许时间只是希望“勇敢和天真的人”换种方式表达,“却崇拜语言,把每个/使语言常活的人部宽赦,还宽赦懦弱和自负.把荣耀都向他们献出。”如此说来,时间温柔体恤?小波说“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也许时间可以宽容一个写字的人所有的懦弱与自负,让他们把自己藏起来,时间保护他们在未来赢得应有的荣耀。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说话,不是么?又有几人真正“不悔少作”呢?

“智能所受的耻辱/从每个人的脸上透露,而怜悯底海洋已歇,在每只眼里锁住和冻结。”奥登写作此诗的年代,欧洲正是剑拔弩张狼烟四起。知识与良心显然过时了,他们都冬眠了,多么漫长的冬天。他赞美叶芝说“跟去吧,诗人,跟在后面,直到黑夜之深渊,用你无拘束的声音/仍旧劝我们要欢欣;”是的,文学是为了对抗无趣,而历史则是消灭无知。毫无疑问,叶芝正是这么做的。换言之,如小波所说“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其实是我太懒了,觉得这些话说的好,可是如今心疏意懒,已然做不到当初那么诚挚地抱着本子抄书了。只好连缀些自己的废话,存目而已。还是小波说得好:“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读诗的意义正在于此。

回归到这首诗来,诗作从一起手,就明确无误的说明叶芝的死地,从环境到背景,然后再用精准的语言生发他的意义,黑暗中的火光,雪地里的红布……是悲壮的,是伟大的。“在他的岁月的监狱里/教给自由人如何赞誉。”再联系前些天塞林格的死,1月27日,新罕布什尔州小镇康沃尔家中,91岁。1951年,《纽约客》访问塞林格,问起他热爱的作家。塞林格回答:“我爱卡夫卡、福楼拜、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奥·卡西、里尔克、洛尔迦、叶芝、兰波、勃朗特、简·奥斯汀、亨利·詹姆斯、布莱克、柯勒律治。我不会举出任何活着的作家,我认为那样做不对。”《南方人物周刊》的《塞林格 一个传奇的离世》最后一行——“如今我们都可以爱J·D·塞林格了。”

“总在寻觅中把她忘记/那段旋律遥远不再清晰”,这是一个甜蜜而又悲剧的困境。塞林格爱叶芝,如今我们都可以爱J·D·塞林格了。荣耀递延,生生不息,然而他们可以互相替代么?显然不能。文学不能让我们活得更好,却能让我们活得更多。我们无法找到最好的一本,却会怀念最初的一本。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名字与阅读体验,越来越从容,最终却很可能只会记得最初的那本书带来的感动。可是为什么还是要继续阅读呢?还要在消失长度的因循路上跋涉?我们想找回初体验的感觉,虽然很可能不能如愿,但还是乐此不疲,只是因为最初的那本书太好。

在此途中,我们消灭了许多的时间,甚至荒废了时间以外的东西。可是,时间是什么?以小波的话作结:“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个迷宫面前,有很多的线索,很多岔路,别人东看看,西望望,就都走过去了。但是我们就一定要迷失在里面。这是因为我们渺小的心灵里,容不下一个谜,一点悬而未决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把一切疑难放进自己心里,把自己给难死了。” 意义就在过程里藏着,快快陷入,别自作聪明,不能入乎其内,自然也不能出乎其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