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学导论》读后感锦集

《美学导论》读后感锦集

《美学导论》是一本由张法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66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4-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学导论》读后感(一):仅作速成

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在讨论美,但是欧洲文化产生了美学。西方美学诞生于古希腊追求本质的思维模式,A Companion to Aesthetics一书提出,柏拉图是哲学美学的创立者。这一思路形成了西方以美的本质为核心来研究审美对象的美学。1750,鲍姆加登出版《美学》,以Aesthetics命名。是西方美学的“成人仪式”。其美学基础是主体的知情意结构,引出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

《美学导论》读后感(二):一点想法

艺术作品之所以不能作为科学思考的对象,因为他们起源于无规律的幻想和心情,而且以无限错综复杂的方式,专门对情感与想象发挥它们的作用……

当我们谈论美学时,我们的目的是弄清这门学问。可是美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定义已然是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了。但是,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思考的大致方向——哪怕这个方向不正。在思考之前我们所设定的这个方向无非一个目的:开始出发。但是这同时伴随着一个很大的麻烦,对于方向的限制便限制了双脚所能踏过的领域。因而对于美学的定义在保证我们出发的前提下(如果把美学定义为一门学问,显然,我们不知道往哪里走),尽量避免狭隘。

若将其定义为美术,则忽视了诗歌文学,这显然不行;用西文“伊斯特惕客”(美学)来定义美学也不行,它仅强调从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感情(愉快、赞叹、哀怜等)去看待艺术;“卡力斯惕克”所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特指艺术的美,故又不符合黑格尔的要求。唯一说得过去的名称是“艺术哲学”,更确切地说,“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作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在所谓“美学”的道路上,看见一些风景吧。

《美学导论》读后感(三):中西美学之间

这本书的第四版远强于其他几版。

美学应该也是西化的重灾区。第二版的处理方式明显是西方中心主义式的,作为一个作中国美学的学者,这种潜意识里的焦虑和错位在他的中国美学史里更为明显。中国美学史里他曾经说,西方有的,我们也要有。在美学导论里,他也是这么表现的。他整个学科的大框架大逻辑都是西化的,在讲完西化的内容之后,补一些中式的相似的概念上去,做为某种普遍现象的说明的补充。他的使用材料上也有这种不够考究的以单一文化的现象讨论跨文化普遍问题的错讹误。但实际上,是否真正存在某种普遍性的现象及其解释,这都是未解的。就像福柯所勾勒的性史一样,我们是否是这场权力斗争的产物,我们是否已经被这场无声的概念和思维模式的战争的所俘虏,这也都是文艺学、美学这些经过了百年挣扎引进并活下来的学科需要再考量的。

当然,第二版他这个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第四版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观了。他在第四版中,给印度文化、中国文化的独特观念与思维方式给予了该有的自足的价值,以单一西学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结果和衡量中式、印式运思方式的缺点也改了不少。并且尝试性地给出了几个文明的美的模式和特征,当然可能和该文明自己内部的评价和写作比,还是比较简略的。另外,作为一本中国人写作的美学导论,或许把主体地位放在中国上,会更加地中国化。或许更应该用西学补充中学,而不是中学补充西学。他自己也在这本书里提到了,各非西方后发现代国家在建立美学时的建设方式也都是后发的,只有当西方在现代文明的弊端显露得十分露骨,走进后现代,美学也随之回归生活、回归生态、回归自我和身体时,各非西方文明才该将自己的美学引向这一方向。或许已经到了回到真正的自我文化传统的时候了。没有必要再亦步亦趋了。

另外,有一些内容当然是有再斟酌的余地,不过这也是所有教材都会面临的问题。不能苛则一个体量并不十分庞大的教材如何如何。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任务,对吧哈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