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游荡者的权力读后感100字

游荡者的权力读后感100字

《游荡者的权力》是一本由包亚明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页数:2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游荡者的权力》读后感(一):看不见的 in 城市

和卡尔维诺的视角不太相同,这里着眼于城市内的要素。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高楼大厦这些硬件,城市的文化和人群相比之下更为重要。可现在,人群以淹没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中,盲目地狂欢着孤独着;城市也千篇一律地成为钢筋水泥的森林,除了一个称呼,其历史和文化的证据也在逐渐消亡或异化,这令一个怀旧的本地人情何以堪。

《游荡者的权力》读后感(二):City walk害得看你大爷

中国最早的都市消费研究,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核心立场是消费批判,研究对象是消费空间。但是学术论述只在最前面的“思想的空间”和最后的“话语的潮汐”一节出现,其余部分实质上更像是city walk的散文。

与其太关注学术价值,不如看成散文草单:我决定挨个去看看这些酒吧:Sasha’s,凯文咖啡酒吧,1931,时光倒流。

论腔调,害得是大爷。

当然有关消费的学术讨论也存在一些时代问题:

1. 把消费和意识形态高度结合,消费是资本主义式的

2. 消费等同于物质主义,忽视精神消费、情感消费

《游荡者的权力》读后感(三):鸡肋

这本人大出版的、包亚明写的《游荡者的权力》,我只能用“鸡肋”这两个字来形容。

先声明,我极有可能不能对这本书作出客观评价,因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这本人大出版、包亚明教授写的、副标题为“消费社会和都市文化研究”的这本书有很大的期待。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今中国文化批评的著作我都没有看到过,之前看的都是西方的各流派的对他们成为“现代”“后现代”的资本主义的鞭辟入里有理有据的分析与批判,于是十分渴望有类似的对我们生活的社会的分析与批判。

带着这样的期望读这本书,我在失望与期望中读了下去。然而,终于还是有最后二三十页仅仅是粗略翻了一下。因为直到最后我都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那种分析。

这本书不是一个系统的一次写成的,而是包亚明把多年在各个报刊杂志的发表的文章、已出版的书的前言或导论或后记等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现在这样一本不伦不类的书。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为《思想的空间》,大致的内容是引述鲍曼、布尔迪厄等人的观点,没有一个明确的讨论主题,看不出作者这样选材的原因何在。当然这一部分,还是让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下一些学者的论点。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为《海上游荡》,即描写上海的景象,上海本是中国现代社会消费主义体现最明显的城市,这一部分也理应是分析上海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一切和本书的副标题契合的。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把消费主义社会中作为供资本家用来获取利润而大肆宣扬的“怀旧”奉为他的文章的看点,22篇文章全是讲上海各个地方他小时候什么样子,现在成了什么样子,除了惋惜,别的什么都没有表达出来。

读这一部分时, 我总是下意识的想起来我一个同学说自己不喜欢王朔小说的原因——小说中显示的全都是长在北京大院里的优越感。的确,这一部分包亚明表露了自己内心深处身为上海人的优越感,而他的惋惜除了现在的上海毁了他童年的记忆,我读不出别的原因。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为《文字与影像的力量》,介绍了一些小说和电影,我在这一部分的最大收获是按他的推荐去读了《夏洛的网》,小说的确不错。

第四部分的小标题为《技术的追问》。追问的不痛不痒,很像英语阅读理解的温和的文笔。

第五部分的小标题为《酒与酒吧的世界》,这个更没法说了,介绍了几家上海的酒吧,介绍了一下加州香槟和伏特加。里边的描述真的仅仅是可以放在杂志上的水平,绝对不是人大出版的一本以什么什么的研究的学术著作的书上。我翻了一下后记,呵,这一部分的确是把原来发表在两家杂志上的文章给搬了过来。

第六部分的小标题为《话语的潮汐》,主要是一些书的前言或导论。

如果这些文章发在原来的报刊杂志上,的确是好文章,然而冠以学术的名声、堂而皇之地把它们应拉到一起,再盖上一个很具有辩论色彩的标题,组成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书,实在是毁了包亚明的名声。

一、全书我都没有看到系统的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的内容。仅仅是消费社会在国外一些学者的眼里怎么怎么样,都市文化则搬出上海的历史与现在对比,实在没有研究之处,也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

二、标题都特别吸引人,然而内容全都无关痛痒。如主标题——游荡者的权力,游荡者是谁?属于哪个阶层?与游荡者相对的是哪个阶层?在都市中的位置如何?权力又表现在哪里?这些统统没有说明。

我实在很期待一本真正的关于中国当代文化批判的书。

(2011-11-13 20:15发表于QQ空间)

《游荡者的权力》读后感(四):《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书评

《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书评

一、写作手法

本书的作者包亚明是一位文学作家,《游荡者的权力》是一本论文集,作者在各个时期发表的文章汇总。不同于社会学家对现象的精细解读与论证,他更多的是对事物与现象的叙述,以及在对事物的描述中流露出的个人情感。因此,对于作品的解读主要在于读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的学科背景、知识储备也会导致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在叙述与描写的过程中,作者还加入了比较的手法。通过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比较分析,娓娓道来,为我们展示二者的差异。让读者自己体会现代化变迁的后果,从而引起对现代性的反思。总之,作者在有意无意的过程中,既没有向读者强硬灌输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能够吸引读者引发同样的思考。

二、本书的结构与内容

本书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思想的空间。这一章是作者表达、讨论自己观点或引用其他学者观点的部分,也奠定了全文的总基调。全球化与消费主义对当今中国的日益侵蚀,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也改变了人们的栖息地——城市。作为大众阶级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的载体——大众文化也受到全球化、大众传媒、权力的影响。作者主张我们应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全球化与消费主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第二部分——海上游荡。消费主义或者说消费文化是如何侵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活的城市的呢?作者虽然没有明确讲述这个过程,但他所叙述的上海老城厢的变化却是最有力的证据。老上海&新上海:徐家汇——徐家汇商圈;四川北路——四川北路商业街;五角场——五角场商圈;陆家嘴——浦东新上海商业城商圈。这些在作者笔下儿时的地方记忆如今都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在这一章节中还涉及到了一个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铁,它实现了人们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转移。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移动却减少了人们对城市的感官。

第三部分——文字与影像的力量。科幻小说家迪克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我们时代的孩子》——在20世纪“极端年代”,倾诉着人们苦难的呐喊。勃朗蒂姐妹的作品,对家乡、对生活体验、对有闲阶级的描述,对醉酒、对妇女的不公、对孩子的腐蚀的详尽描写。这就是文字与影像的力量,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描述着自己身处的社会,或者动荡不安,或者恬静美好。

第四部分——技术的追问。科技的发展究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技术至上”的神话&人不能扮演上帝。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科学家们沉迷于网络、技术、能源、基因的开发,究竟会产生怎么的后果?答案是未知的。城市规划亦是如此。以徐家汇开发为例,当初对徐家汇的开发让徐家汇商业区风靡一时,但与如今周边新建的商业区相比失去了竞争力,政府与开发商正在规划对它的二次开发。但这样的不断开发与改造又会给城市带来怎么的影响呢?答案同样是未知的。

第五部分——酒与酒吧的世界。上海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处,上海酒吧以非本地化的方式降临,但却实现了不断本地化的辉煌成果。因为包括作者在内的本地人,他们的怀旧情怀促使他们不断光顾这些历史的痕迹。“怀念旧城故事的人们早已远去,在郊区中寻找他们的一方净土。在城市的生命体验与生活痕迹已被城市的霓虹和绿意淹没。”反映了上海这个城市似乎正渐渐失去它的文化标识。

三、对“游荡者”及其权力的理解

——谁是游荡者?

游荡者是城市中的行走者而非审视者。

本书与本雅明所写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这本书中,本雅明所指的游荡者是这样一类人,“游荡者志在怀旧,他寻觅的是诸如出生地这样的历史记忆和沉淀。都市中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以及逐渐消失的建筑被编织、被塑造、被整合成交相辉映的星群。”游荡者是城市地地道道的土生子,了解他所处这个城市的一切事物与变化。

为了寻找这种城市记忆,他们进行着简单称之为游荡的活动。“游荡是一种对街道的阅读活动,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地形、商铺门面、商店橱窗、咖啡馆露台、街上的电车、汽车和树木都是众多具有同等意义的字母,它们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始终如新的书本中的单词、句子和书页,为了进行游荡,人们必须摒弃心中任何明确的念头。”

本雅明是身处巴黎的游荡者,描述着巴黎曾经带给他的城市记忆。作者(包亚明)无疑也把自己看做成上海这座城市的游荡者,以游荡者的身份或视角展开对城市的叙述与空间记忆,童年时的渡轮、电影院、铁马路、天后宫“金龙馆”与“梅龙镇”的美食,青年时候的德兴馆、老人和。城市化的浪潮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它也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污染、拥挤、陌生,让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中不断回忆乡村田园的美好,怀旧过去的“感性”上海。

——游荡者的权力是什么?

作者在第三章“文字的影像与力量”中介绍了很多文学作家对自己所生活城市的作品。我认为这个权力包含了三个层面:首先,游荡者不同于审视者,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因此他们能够体验这个城市的形式与内容;其次,在体验与感受城市之后,能够通过自己手中的笔书写这个城市;再次,游荡者不仅是能够书写的作家,更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面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否被动接受?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呼吁我们主动关注城市的改变。

另外,有关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问题。空间主要指城市空间。而游荡者在城市中消费、娱乐等各种行为,主要是在消解现代性,解构现代性。有后现代的意味。作者一方面不反对游荡者解构现代的权利和自由,但同时也对传统的消失与现代性的破碎感到不安。作者其实倡导游荡者对现代性和传统的批判反思,也不反对他们对现代性的解构。主要说明了游荡者与现代性的互动关系。

四、对本书基本观点的解读

作为一位文学作家,包亚明在他的书中极力抒写了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怀旧与留念之情。也如张爱玲小说中呈现出老上海的“感性”,是上海这个城市独具的文化与审美。舞厅里音乐台的艺术文饰拱门,咖啡的香味和文艺复兴咖啡店的糖果,小巷里小贩的吆喝声,电车铃声……

而作为一位社会学家,他又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在书的开头就呼吁我们要以批判的精神看全球化与消费主义带给中国社会和中国城市的影响。正如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写道,“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反抗着社会,面对着飘渺不定的未来。在合适的时刻,他能够与那些正在撼动这个社会根基的人产生共鸣。”

上海这座城市正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益发展繁荣,CBD、地铁,都成了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象征。但这又是摧毁了多少传统文化,老上海的印刷文化、电影、咖啡馆、老城区等,这些都随着城市的发展日渐消失,留给人们的只剩下城市记忆。

问题1:作者是如何将全球化、消费主义、城市记忆联系起来?

关键词:全球化 现代化 消费主义 理性 大众文化 日常生活 城市空间 大众传媒 权力控制

全球化导致了信息的加速传播,形成了吉登斯所描述的“时空分延”现象。而这种快速信息的传播又得益于大众传媒对人们信息的传递,形成了具有普通价值观与审美的大众文化。但大众传媒对信息的过滤导致事实的失真性,让人们生活在鲍德里亚所说的虚幻世界中。与大众文化息息相关的另一个物质,则是权力。布迪厄认为文化与权力牢不可破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拥有更多权力与资源的人能够形成自身对审美与文化的界定,而处于底层的工人阶级们则极力模仿贵族的审美与趣味,让这种文化变得普遍,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大众文化。因此,值得探讨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众文化究竟是普通大众的审美与价值观取向,还是在精英阶层权力导向下的“贵族趣味”?在布迪厄看来,拥有权力的统治者才是文化的塑造和主导者。消费文化亦是如此。全球化背景下,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主导性的地位。消费不再是简单的满足需求行为,而上升到了一种关系模式,人与人、人与物,乃至人与世界,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消费的文化体系也由此建立。

问题2: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消费主义文化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

首先,鲍曼关于消费的看法。他认为消费具有表面和深层的双重含义。表面上,消费是对物质对象的支配,深层次的内涵则强调的是消费的象征性和制度性含义。即消费是对象征性物质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消费行为的固定化模式和相关的生产、分配一系列规范与准则等制度化内容。这些规范和固定的模式制度化之后,可能影响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比如,美国很多人,尤其是富人喜欢在空气新鲜的郊区消费居住。那么就产生了特色的富人区和有名的小镇。人的消费行为影响空间的重塑。商场就是人们经常消费的地方,那么这种消费习惯和固定模式强化了商场的存在。经常设立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区。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下(这种影响通过大众传媒对市场和观念产生作用,也体现了一定的权力因素),人们的消费文化被塑造,进而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这种被塑造的消费文化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理性化、工业化、可计算性。柯布西耶世界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从理性主义出发,在西方经久不衰,最终形成了普通的大众审美文化,他的建筑大楼遍布全世界。那么,普遍的建筑风格就能代表大众文化的审美吗?

本杰明•伍德——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新天地”是他对城市空间设计梦幻的引导。先后建造了上海“新天地”、杭州“西湖天地”,以及正在或准备建造的重庆“新天地” 武汉“新天地”。 一个个在城市中心建造的“新天地”,实现了鲍德里亚所谓消费的神话。

这些建筑都有共同的特点,缺一不可的商业写字楼、购物中心、星级酒店。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这些建筑复制品似乎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是中国城市迈向国际化的标志。这与本雅明笔下机械复制的艺术遥相呼应。

这里不是极端的批判建筑师对城市的规划设计,而是在新天地系列等一系列所谓迈向国际化的城市改造中,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沦为了创造全球化消费空间的配角,甚至被同化、碎片化,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和瓦解,被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情餐厅、酒吧、时尚影城、主题公园所代替。这应该值得我们反思。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消费文化已然成为一种控制空间生产的有力手段。消费主义的侵略,对消费的沉迷产生人们对高档商品消费的需求,商业性中心因此建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