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方美术史话读后感100字

西方美术史话读后感100字

《西方美术史话》是一本由迟轲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3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美术史话》读后感(一):很明显从东方的视角解读西方美术史

作为对于美术一知半解的我,这本书可以当做很好的入门级任务,书里边有很多插图,能使我们对画家的风格、流派有非常好的了解。

书里边有些和中国画家的对比,和对画家本人的描述,总觉得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看得时候对这些描述可以一笑而过了。。。

就我本人来说,我还是喜欢荷兰画派多一些,可能与我儿时的乡村生活有关。。。

ps:本来想装b一下,第一个写个评论,但发现自己的积淀还很浅很浅,艺术的魅力对我来说在于它的不可捉摸性。对我这种万事都想求解正确答案的理工科学生来说,读美术就像走进另一个奇妙的世界。。。好了,看来要想继续装B,还要走很长很长很长的路。。。

《西方美术史话》读后感(二):由《西方美术史话》想到的

小时候,看了《少林寺》,以及很多港产古装武打影带,少年人爱武心绪萌发,体现在涂涂抹抹上。在课本内页边缘空白处,我画了无数武打动作小人,有些同学看到后戏称我是会功夫的“武林高手”。可见,我既爱武打,又喜欢画画。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不顾家里人反对,我执意报名参加了学校美术老师举办的初级绘画培训班。在起始素描阶段,我的习作频频受到老师赞许,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也投来羡慕的眼光。可是到了色彩阶段,坐我旁边一位女同学感到奇怪,问我怎么老是用错颜料。后来,我也意识到自己之前也常常难以发现绿叶间的红花,觉得自己在颜色辨认方面存在障碍。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体检辨色时我分不清其中一些图案。好在医生一般固定翻开那两三页图谱,当时我是靠记住前面受检者的说法得以蒙混过关。参加工作后,有次参加体检,有位工作人员不知道是不是闲的,取出一大套色样让我逐个辨认,接着按照我辨认结果在一张密密麻麻的格子图上对应画曲线,忙活大半天后得出结论:我是红绿色弱。难怪,交通灯的红绿我可以分得清,但某些品种的红与绿却分辨不出来。之后的体检中,我也懒得再去强记辨色图谱,直接告诉医生我是红绿色弱。

《西方美术史话》读后感(三):西方美学史

古埃及 来世 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 爱情神话 维纳斯 柱子 三种 中世纪 严肃 为宗教服务 哥特式建筑 巴黎圣母院 文艺复兴 觉醒 维纳斯的诞生 春 波提切利画家 米开朗琪罗 大海型 作品 大卫 创造亚当 达芬奇 天才型 作品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岩间圣母 拉斐尔 草原型 作品 雅典学院 西斯廷圣母 提香 威尼斯之光 丢勒 巴洛克时期 贝尼尼 浪漫 阿波罗和达芙妮 卡拉瓦乔 光 圣母升天 多马的怀疑 鲁本斯 大使 羽帽 动感 17世纪荷兰画派 伦勃朗 伦勃朗光 夜巡 自画像 维米尔 宁静瞬间 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倒牛奶的女人 窗前看书的少女 学院派 勒布朗 凡尔赛宫 洛可可风格 蓬帕杜夫人 革命风云 大卫 拿破仑加冕 苏格拉底之死 德拉克洛瓦 解放和人民 吕德 米勒 拾穗的人

印象派

马奈 草地上的午餐

莫奈 贴上去 然后往后退

野兽派

马蒂斯

戴帽子的女子

印象派

毕加索 非洲雕塑艺术的启发

后印象派

梵高

星空

向日葵

咖啡馆

梦罗

莎乐美

大英博物馆

《西方美术史话》读后感(四):美术学院老爷爷,久违的、真正的、“书的气息”

最近读了几本和音乐、艺术有关的书,都是轻松型的,写得风趣,排版疏松,像看PPT一样的就能看完。在这样的阅读中,我找到了一目十行的快感,深深陶醉于速度的飞升。

这样,好读的书就被我读完了。看看书柜,有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这个不容易读。还有就是迟轲的《西方美术史话》了。当年苏宁还卖书的时候,这书对折还参加零元购,几乎是以定价66元的1/4买下来的。买之前也没听说过,买回来只草草翻了几页,印象里文字挺亲切,老派的美术学院教授爷爷的格调,时而带着点旧年月的马列气息。这两年译作读得太多,好容易有本国内原创的书,就读它吧。

没想到这一下子就陷进去,竟然找到了那种久违的感觉——真正的“读书的感觉”。整个心都是安静的,踏实极了,脑子里除了眼前的字,就没有任何别的念想来打岔,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下去。既渴望快快吮吸后面的章节,又有些害怕阖上最后一页时的失落。

由此不禁有些感慨。借助如今的媒体平台,涌现出一批热心普及的年轻人,把原本比较冷僻的学科变得轻松幽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其中的魅力,这实是功德无量的事。更何况他们中的很多人本来就是在这些领域很有造诣的青年才俊。我在微博、微信、博客等地方关注他们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中获得了不少有趣新知。这样集学养、幽默、热情于一体的人,怎么能叫人不喜欢呢?所以他们出了书,我自然会买。二三十块钱在今天不过是一杯下午茶。就算买本快餐书,也是值了。

然而没有想到,把我一瞬间“打回原形”的,却是迟轲爷爷。

迟轲爷爷的书并不深奥,堪称深入浅出的典范。它只是有些太过“古板”,像课堂讲义一样因循旧律,是一本彻头彻尾的毋庸置疑的平平常常的书。向上,它达不到贡布里希那样的殿堂级别;向下,它做不到微博微信这样的妙趣横生。所以它就在那儿卖了三十年,静静地卖到了今天,依旧总有人看,却又已经不多;口碑良好,却又不能再声名远达。然而,偏偏我在三天刷完数本快餐书后偶然从书柜里把它拿出来“宠幸”。于是我只能被它俘虏,向它投降,为它拍案,为它击节。

这中间的关节大概恰恰在于:“轻松”给了我们快乐,却也剥夺了我们更深的快乐。深切的快乐从来都不易得,鲜少有一勺子就能挖到的,而总需要人在智识上或体力上亲自努力,付出一些脑力、一些定力,否则便决不能妄想得到。

而这样的付出,一旦有所收获,哪怕只是偶有所得,也足以快乐得令人眩晕。那不是任何别的报偿可以替代的。

等读完这本书,我或许也能有一个更好的准备,去迎接贡布里希、加德纳或詹森吧。那必定是更多的快乐。还有那么多好东西在等着我,真是想想就心满意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