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歌德自传》读后感锦集

《歌德自传》读后感锦集

《歌德自传》是一本由李咸菊 / 歌德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歌德自传》读后感(一):文坛巨擘、思想家、画家歌德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他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个得到自觉的灵。 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歌德,可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超一流作家。 他常在其戏剧、小说、书信里常常插入形式短小、含意隽永的小诗,歌德从八岁写第一首诗开始,到死前十几天写最后一首诗为止,一生所写的长短诗作,总共有二千五百多篇,对别的诗人来说,这数量就要孜孜矻矻一辈子去伏案疾书了。 海涅曾举出世界文坛上的三巨头,他把莎士比亚誉为戏剧的巨头,而抒情诗的巨头则是歌德。2005年11月,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歌德名列其中。

《浮士德》(Faust)是德国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共历时六十年,它是歌德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的概括,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世界文学巨著《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这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内容复杂,结构庞大,构思宏伟,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温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歌德的《浮士德》在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具有同等地位。《浮士德》既可作为研究人生的经典著作,亦是极佳的休闲读物。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如他在1784年发现了人的颚间骨。然而更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风景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觉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他要占有映照人类内心世界和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他以无比的执着,从童年直到老年,始终怀着浓烈的兴趣,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

《歌德自传》读后感(二):说说读这本书的 感受

这是歌德的自传,写到了大概三十岁之前,至少是大革命之前。这本书在西方的传记史上应该挺有名的,名气估计不会下于卢梭、富兰克林那本。但是在国内似乎就兴趣少一些,对国人来说,歌德的诗歌没意思,小说维特的名气反而比浮士德要大些。但是估计也没多大

歌德一辈子的经历肯定非常传奇,他见证了狂飙突进运动,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德国的动荡,他又是拿破仑年少时期的偶像和模仿者,他几乎和当时德国所有的名人都有关系和影响。他本人又是一个情圣,七十几岁还在向某少女求婚。他多才多艺,在文学、哲学、绘画、建筑、音乐、机械甚至生物学都有建树。

——不过有点可惜的是,这本自传只写在三十余岁之前,如果我们想要看看他跟拿破仑的交往,他在大革命时期的看法以及经历,他与席勒、贝多芬还有谁谁的交往,我们在这本书上倒是看不到了。他的后半生,估计还是读《歌德谈话录》吧。

但是这本书里他着重写了他所经历的狂飙突进运动,这个运动中他本来就是核心人物,在回忆中他并不是条条框框地分析它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而是只是写出自己的感觉,自己当时的状态,留给大家去揣摩。这样来回忆一场运动,就像前辈回忆54一样,估计比历史学家的逐条归纳要好吧。

歌德叙述了自己的成长,他因为家庭条件不错,周围有很多的有教养、有思想、多才多艺的人,他们都对他有很好的影响。他详细地描写了这些人的特点、思想、嗜好,我也唏嘘了,为什么人家这么厉害,人毕竟要有好的环境啊。

当然,全书篇幅最多的仍然是他的恋爱,他在叙述中还挺有带入性的,让人有亲身经历的感觉,读起来很容易受到感染。他叙述到此的几场恋爱都蛮浪漫的,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得很真实,也说道自己小时候总被拒绝,因为“不够成熟”,也叙述到自己在感情上有过很强的嫉妒,等等。

优美的文笔是这本书写的最好地方之一。写这本书的时候,歌德已经七八十了,写作方面已经非常成熟,相较于二十几岁写《维特》时候的那种浪漫的渲染,这本书已经做到了优美地描写而一切自然而然,笔调都非常成熟了——要知道,歌德是德国历史上最好的文学家,最浪漫的诗人,他的语言是很值得读一读的。记得他描写某矿场那段,与恋人在乡村聚会跳舞章节、出国旅游的章节,都写得很好,我都反复读了几遍。

歌德是狐狸型的学者,他虽然身在德国古典时期那种激进的时代,他自己就卷入了很多运动中,但是却能够表现出理性、人文、宽容;就像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他很文雅、敦厚、宽容、温和、绅士,比那些同时代的人要好多了。所以读他的自传,让人感到的哲理化的人生,健康的人生观,平和的生活氛围,是很美好的享受。这要比什么卢梭那类人,神经兮兮的,病态的,矛盾的人写的自传大不同。让人觉得,人这一辈子也要活得像他这样。

读名人的传记,经常会对这种典型性格有距离感,让人只做参考而不会模仿。但是我倒挺想学习模仿他的,包括他的生活。

《歌德自传》读后感(三):很值得一读的传记

这本书介绍了歌德中年以前的人生历程,歌德写的时候已经很老了,估计写不起了,就没写了,(他提到了后来的拿破仑,还提出一个“魔神”的哲学概念,感觉有点像中国的“气”或者气势),如果要看他的下半生,估计得读那本《歌德谈话录》。

书的内容与文笔和它的题目很贴切,因为整本书读下来,语言优美,非常有诗意。歌德的小说和诗歌都非常优美,对他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况且本书还是他晚年的作品,笔调非常自然,也没有怎么渲染。如那个时代的崇尚自然的优美散文一样,歌德也描述了大量的优美风景和朴质的风俗人情,这也是本书在我们面前很吸引人的地方。对很多风景和风俗的描写我都记下来了,比如明矾矿坑的描写,以及在乡间恋爱、跳舞的那部分描写,给人印象都非常好。

歌德真挚的感情和笔触让人感到融融暖意,全书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关于歌德的交际生活的,从他小时候起就谈到了跟祖父等亲戚的感情,少年成长时期周边遇到的各个远近亲戚朋友,他们带给他的积极影响。再后来,则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谈到了他跟18世纪下半叶他所经历的狂飙突进时代的名人的交往,尤其是赫尔德。如果我们学西方文学史关注那个浪漫的时代的某部作品或者某个人的话,那么这本书所记录下来的资料是弥足珍贵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到在歌德和这几个主要作家、学者之间的思想交融下,德国的狂飙突进思潮从发迹到兴起到爆发,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貌和情怀,歌德的描述不是因果式的,不是教科书一般的总结式的,他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从各方面陈述,大家自己感受反而最让人感到贴切。要归纳原因,谁能说那么几条东西就能说得靠谱呢?那是一个感情淳朴但是又激情迸发的时代,那是艺术界英雄辈出的时代,那又是大动荡、骚乱、恐怖之前的风满楼的时代,他对卢梭、伏尔泰等的看法如此不同,对当时世界局势的看法如此不同。很可惜,歌德没有继续写下去,他后面的故事当然更精彩,他和那么多人的交往,贝多芬呢?拿破仑呢?古典哲学家呢?那么多名人呢?等等。

歌德的自传的地位对我们来说不关紧要,读他的似乎不多,但是介绍说在西方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整篇读下来,也约摸感觉它应该是影响很大的。从各方面来看,比如艺术性,比如内容,比如思想,比如现代性。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很明显感到这个主人公生活在的是一个并不怎么现代的18世纪,那里的人可没有20世纪的人那么敏感、神经兮兮、不安躁动,可是作者本人却比较超前,他的思想很近代了,他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岁月,经历了狂飙突进运动、大革命、拿破仑的世纪战争、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狂飙,甚至社会主义运动,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是歌德,是《浮士德》和《维特》的作者,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的思想到现在都还是一个大宝库。一个往后很或者比较现代的人回忆18世纪,他的比较现代的观察,对人的敏感,对人生的比较现代的思考,这种思想的跨越,通篇都在文中表现出来。这多少有一些穿越的感觉。当然,现代性并非在歌德这里突破,比他更现代的人不少了,比如那个卢梭就非常敏感,非常钻心,非常矛盾,非常现代。但是卢梭人很病态,写的自传通篇下来都尽是扭曲的内心独白,没人知道他的浪漫让他说了多少谎话,他的精神洁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游魂;可是歌德则不是,他很健康,他还没孤独到那种程度,他是狐狸型的,而不是刺猬型的,他对人生充满了健康的人性欲望,他也剖开了自己的内心加以分析,而除却了病态和变态,当然,他仍然非常深刻,(即使也许我们在某些段落里能看到他对某些不怎么大的、不好说的欲望过失的回避)。

这本书里的人物都很活灵活现,就像在述说不久前的亲人过客一样。读的时候笔者总想到,这些人原来都已经死去两百年了啊。书中的恋爱叙述很具有代入感,让人感到很激动而活泼,像叔本华所嫉妒的那样,歌德是情圣,这个情圣所经历的恋爱是让读者感到那么美地具有诗意,——想不到都这么久了,经不住想着这些人都爱过、青春过、狂热过、热恋过、失恋过,他们的人生跟我们现代人这么像,现在都已经作古了,都只是写在古书里去了,都只是那么几个留下来的名字了,但是在书里多么活灵活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