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沈从文经典作品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沈从文经典作品选》经典读后感有感

《沈从文经典作品选》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3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沈从文经典作品选》读后感(一):终究是不能了解女人的男人

沈从文的故事里没有坏人,没有好人,没有强者,没有弱者,没有愚昧的人,虽然看起来愚昧,但在那个轮回里就不是愚昧。故事晕晕吞吞的给人湘西的村落。但他终究是不能了解女人的男人。每段故事都是以一个没有灵魂的女人开始,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尾结束。只留下一个淡淡忧愁的湘西村落

《沈从文经典作品选》读后感(二):女人在哪里?

我不知道怎么了,在沈老先生的笔下我并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女人。

翠翠,翠翠不是,她只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作不了主的小女孩,无端担了些罪名,她即使晒得再黑,眸子再怎样清明如水晶,她依然不是大自然的精灵——她的命运完全要依靠、仰仗于别人;

满老太太盼望的不过是家丁兴旺;

秋君只是一个不安定的灵魂;

玉芸是个将死已死的声音;

鸭毛伯伯心中说金凤说得对:“丫头,做小老婆不开心?回去一索子吊死了吧,哭什么?”

本以为黑猫会是个活着的女人,结果“无端的变了”;

还有一些莫名得了癔症,不是成了“草盅婆”,便是成了巫婆,要不就落了洞;

余下的女人化身作白脸细眉、肿奶子的妖怪,然后苍白惨淡的隐去幕后,她们的死与活,没人在意,也没人去分辨。

女人在哪里呢?

男人在热呼呼的大太阳底下流血流汗,完成着他们或游侠、或壮烈的梦想,发着他们的狂,而女人不过是河边、吊脚楼中的点缀,这地方哪里算得上世外桃源?

所谓的世外桃源,我以为那里所有人、物全是活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长,所谓天性是也。

《沈从文经典作品选》读后感(三):无题

初中时去一个女同学家,沙发上放着她正在读的书就是《边城》,晕,那个时候我还在虔诚地看《读者》类:)

一本没有序,没有前记,没有后记却也不是盗版的奇怪的书。集合了作者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民俗研究文章。许多故事是作者童年时期在湘西的生活以及成年后初到北京——也该算是“北漂”——的艰苦岁月。

作者笔下的爱情故事大都没有圆满结局。无论是翠翠和二老还是金凤和贵生一一错过,但正如右边所说的“可以错过,不会磨灭”。湘西灵秀的山水熏陶了湘西人纯粹的爱情观和浪漫的恋爱方式。当大老和二老发现两人一起喜欢上了翠翠时,决定从当天晚上起后半夜上翠翠家的后山轮流唱歌表情,直到翠翠出来唱歌回应,回的是谁,另一个就退出。多么诗情画意,浪漫淳朴的办法。不是决斗,没有血腥,没有钩心斗角。一切由歌声唱出,一切又由上天安排。不过羡慕不来的,只有在那深山,在那溪水,在那象牙塔下,在那吊脚楼边才能发生的爱情故事。如果今天两个男生后半夜来到心仪女生居住的高层公寓对面,一个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另一个接一句“死了都要爱”,那么轻的被骂几句“脑子进水”,重的被臭鸡蛋烂白菜扔死,落荒而逃……可怜。

作者北上的路上船停十八湾,上岸走走,遇到卖梨的老婆婆。一堆四十钱,作者买了四堆,老婆婆一定只肯收一百二十钱,说“买这么多只要一百二十钱”。作者坚持多给四十,争执过程中,婆婆还是硬要多添几个梨子给作者。这面容“诚实忧愁憔悴”的婆婆让作者想起了家乡善良的伯母。

“良心这东西,也可以说是贫穷的元素。”

作者在抵达北京后四年才写下上面买梨的文字,正如右边所说“瞬间即逝去,却又是最宝贵的。”

这些天又阴又冷,呆在被窝里看书。看到沅水上的水手一边工作一边互相骂娘的场景,真是好笑。真正是很奇妙!虽然时空相隔久远,却总有一天,总有一个人,在一个角落为作者曾经的文字左右心情。我当然是平凡,但想必作者也会因为有我这样一个读者而高兴吧。

《元宵》里小有名气又百无聊赖的作家雷士受到了新婚不久的戏子秋君邀请,终于在最后决定“大后天上杭州换换生活”。正在这阴冷冬日里勤奋工作的朋友们啊,如果你们有想上哪里“换换生活”的念头,钱有富余的上马尔代夫,钱少的上三亚,请尽快出发吧~~~!

我在这里百分百支持你们:)

《沈从文经典作品选》读后感(四):京派扛鼎者如何从现实中学习

一、《从现实中学习》+《略传----从文自序》 自序是一篇更像是《从文自传》一个简略的提纲,顺便附加了沈从文入京后的概况。 下面精选其中精要部分:

二、沈从文的“现实” 沈从文在都市作为一个“乡下人”是寂寞的。汪曾祺最早提出了“沈从文的寂寞”这一概念,沈从文的寂寞来自现实,《从现实中学习》随处可见“沈从文的寂寞”。 该文一开篇就是针对对一个观点的反驳开始的,这个观点就是“不懂现实,追求“抽象”,勇气虽若热烈,实无边际。在杨墨并进时代,不免近于无所归依,因之“落伍””。接下来,沈从文以其亲身经历讲述了他是如何“从现实中学习”的,又是如何不同于“从温室中培养长大的知识分子”、“出身小城市自以为是属于工农分子”的。也揭示了他为何异于热衷文学商业化的“海派”、热衷文学政治化的“左翼”的,读罢此文,能让人领会到他所接触的现实让他游离于文学主流的因由,领会到沈从文独特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想。 沈从文一生的的前二十年,大部分在湘西以一个下级军人的身份度过,他认识到了湘西社会的“愚昧与堕落”、“愚蠢残忍”。并认为“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从而在五四余波的启蒙下只身来到北京“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在改变自己同时改变国家。 三、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认为“《新青年》《新潮》《改造》等等刊物所提出的文学运动社会运动原则意见,引用了些使我发迷的美丽词令,以为社会必须重造,这工作得由文学重造起始”,可见他的文学理想受五四影响十分深刻。沈从文坚决地反对文学成为政治和商业的附庸,他表示“文学革命后,就可以用它燃起这个民族被权势萎缩了的情感,和财富压瘪扭曲了的理性。两者必须解放,新文学应负责任极多”“还相信人类热忱和正义终必抬头,爱能重新粘合人的关系,这一点明天的新文学也必须勇敢担当。我要那么从外面给社会的影响,或从内里本身的学习进步,证实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可能”,可见他对于新文学抱有极大的希望,希望它能够改造人性和社会,这一点与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所希望的改造国民劣根性、救治社会病症如出一辙,都属于典型的五四话语。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不为权力、财富所动。在各种政治运动下,“许多习文学的,当时即搁了学习的笔,在种种现实中活动,联络这个,对付那个,欢迎活的,纪念死的,开会,打架”,“庄严与猥亵的奇异混和,竟若每事的必然”。而在政治运动如火如荼中,“刚好也是文学作品和商业资本初次正式结合,用一种新的分配商品方式刺激社会时,现实政治和抽象文学亦发生了奇异而微妙的联系”。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老京派”,认为“北平的北风和阳光,比起上海南京的商业和政治来,前者也许还能督促我,鼓励我,爬上一个新的峰头,贴近自然,认识人生”在“大上海”商业气候的诱惑下,他仍然选择了“老北京”。北京这个在现代化过程中仍保留了大量传统文明的都市使沈从文完成了“湘西文学世界”的建构。 四、沈从文的奋斗 文中提到沈从文如何“向现实中学习”: “怎么向新的现实学习?先是在一个小公寓湿霉霉的房间,零下十二度的寒气中,学习不用火炉过冬的耐寒力。再其次是三天两天不吃东西,学习空空洞洞腹中的耐饥力。再其次是从饥寒交迫无望无助状况中,学习进图书馆自行摸索的阅读力。再其次是起始用一支笔,无日无夜写下去,把所有作品寄给各报章杂志,在毫无结果等待中,学习对于工作失败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这个过程长达几乎四年,让我想起沈从文用假期的三周就完成21万余字的《从文自传》。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和坚守,这就是所谓的“不忘初心”吧!“一切理想的发芽生根机会,便得依靠一种与理想相反的现实”,越是惨不忍睹的现实,越是能迸发他生长反抗的力量。

《沈从文经典作品选》读后感(五):缓慢—读《边城》

我说的是《边城》。第一次读在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可我无论如何努力也没能看完。沈从文的文笔个人特色很浓,句法也怪,小说中加杂着一大堆风情民俗描写,对于当时沉迷于武侠和色情小说的我来说,是相当枯燥的,我翻了半天,不见打架也不见约会亲嘴,心里就不大满意。而且我觉得里面的人挺傻,说话怪里怪气,做事碍手碍脚,给钱都得求人,像当贼似的,然后被拿了钱的追着跑好远,有了酒让人随便喝,有了肉让人随便吃,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结局也没滋没味的,大老为了逃避爱情远走,掉水里死了,祖父被人讲了几句,老大不痛快,回来路上受了凉,也在一个雷雨之夜死了,二老跑了,剩下个孤苦伶仃的翠翠在河边等,渺茫地等,她的等待也许没有任何意义,这意思我是不能参透的。我喜欢有头有尾高潮迭出的故事。

再读是在五年后了,我大学刚毕业,独自一人去崂山。晚上住在山上的小旅馆里,外面是漆黑的夜,还有沙沙风吹竹子的声音,寒冷从窗棂里透过来,我坐在椅子上,盯着昏黄的台灯,觉得寂寞而凄凉。桌上正好放着本《边城》,估计是前面的客人落下的,反正也没有睡意,夜又这么长,翻开随便读吧,没想到一下子竟然看进去了,直到天亮才从书中回来。沈从文的文字像河水一样,也有着河水的气味,翠翠、祖父、小城的影子像映在里面,随着微波轻轻摇晃着。这是座寂寞的城,也是缓慢的城,人们在里面安静平和生活着,故事也在缓缓上演着,这缓慢把读者的心牵引的很柔软,很细腻,很悠长,好像在温暖的漂浮着水草气味的河里浸泡了一般。

这里面的爱情进行的很缓慢。翠翠的身世悲惨,父母先后死掉,小女孩被祖父默默抚养成人,偶然的机会,她在城里碰见二老,两人的相遇很有意思,论说应该够罗曼蒂克了,爱情肯定会顺理成章地发生,谁知下文一转,两年时间过去了。这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对一个陌生男子的思念怎么会持续两年?即使是少女怀春,这时间也太长久了些。感情是淡淡的,翠翠说不出,只是忧伤起来,但也许埋得更深了,所以后来大老来说亲,翠翠不乐意,不乐意就直说好了,又不说,留下个可怜的祖父来回折腾,也很让读者着急,后来总算都明白了,又来了马路之说,兄弟俩站在对岸高崖竹林里唱三年六个月的情歌,看谁能先让翠翠动心。这时间真够可怕的,三年零六个月放在现在能读完大学了,有哪个男人能这么去干?哪怕是为最心爱的女人,可故事里的他们会,事情没有成,后来又是无尽的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日子总是迟迟的。小说里的山歌、喝酒、渡船、黄狗、小镇,还有翠翠在白塔下石头上的长长的午觉,总好像在另一个世界进行着,我们只是看客。“风和日丽的天气,无人过渡,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指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听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这类描写在书中很多。它给人留下很多空白,使人有许多惆怅的想法,心不知不觉安静下来,小说里的人物也似乎缓缓地向你走来,带着河水的气味。

也有几处提到急促,急促的存在也是为了衬托这缓慢,像古诗所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书中写了比赛,船与船的比赛,人与鸭子的比赛,有了二老的参与,就变得格外引翠翠注目起来:

1、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山上听了许久。

2、翠翠人矮了些,在人背后已望不见河中的情景,只听得敲鼓声渐近渐激越,岸上的呐喊声自远而近,便知道二老的船恰恰经过楼下……翠翠不知出了什么事,心中有点迷乱,正不知走回原来的座位边去好,还是依然站在人背后好。

这两段是急促与缓慢最完美的结合。

沈从文在《边城》题记里开始即说:“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温爱和缓慢有关,所以这故事也变得清新迷离,情感拉得越来越长,离我们越来越远。边城也是世外桃源,只能在我们不可触及的地方存在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