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手机》的读后感大全

《手机》的读后感大全

《手机》是一本由保罗·莱文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机》读后感(一):sosososo

伊尼斯、麦克卢汉的传道者。问题是解读得既不深刻,也并非很有独创性。行文结构的模仿、文字逻辑的保守、建构的过于细节化,使得麦克卢汉天马行空的灵动——所诠释的反工具主义的媒介自由精神——在他手中似乎退化成一潭空有其表的死水。加上何道宽从来就不是特别好的翻译……实在是比较一般。

《手机》读后感(二):没有想象中的震撼

莱文森这几年几乎每年都有一本新书出版,文章质量可想而知。文章很多地方都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有重量的文字真的不多。书的逻辑倒还可以,所举的例子也都能接受,只是整本书感觉太散了,有点像漫谈。这本书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倒像是一种简要的总结。书的最后文献述要部分可以真正读一下,序言也看看即可,中间那些大部分就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了。

《手机》读后感(三):保罗·莱文森这个大忽悠

保罗·莱文森是美国传媒学界的一大忽悠。我在两年前翻阅过他的另外一本《数字麦克卢汉》,因为其语句繁琐讲述晦涩而没有看下去。今次读到这本《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更是觉得这哥们果然/仍然/终究还是一个大忽悠。这本书按照宣传语,是号称针对手机新媒介阐述了很多独到的认识。但是在我看来,在贯彻全书的内容中,除了倒数第二章以外,作者仍然只是把手机局限于一个通讯工具的存在。对于短信、无线互联网等概念,作者虽有提及,但很明显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当然,我理解作者在这里可能只是强调手机是一种广义上的媒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而不是在强调我们平日所说的新媒体。不过从这本书写成于2003年来看,作者当时的认识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是一个手机科技的大国,但在数据应用的层面上还是比较落伍,离日韩等亚洲国家相差太远。我莫名地想起过去曾经在一次北邮的讲座上,阚凯力一再强调“我们中国已经是世界通信第一大国,没有必要向别人学习”的言论,不禁笑出声。

我连翻带跳地读完了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