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家常话读后感锦集

家常话读后感锦集

《家常话》是一本由王永庆著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95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0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常话》读后感(一):读来如坐针毡

王永庆的演讲就像家常话一般朴实,说的道理又发人深省,而且很多都是针对年轻人容易出现的困惑与问题。

“学问固然高深,但因为缺少工作经验,他的学问便无从表现出来,没有经验还不要紧,甚至轻视实际工作,这样的学问有什么用呢?”

“不要看轻了‘一点有用的事’,凡事由基层做起,汲取最基层的经验……多一样是一样,有一天用到了就是宝贝。”

“我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刚刚到社会上,就要很快地冲,想很快得到很大的成就,结果大部分是失败的……谋求成就不可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打基础,没有人可以一下子发展起来的。”

《家常话》读后感(二):台塑经营之神的话

台塑经营之神的话

我读《家常话-台塑大王王永庆说给年轻人的心头话》

王永庆是个传奇,他被人尊称为“经营之神”是有十足道理的,他一手缔造的台塑神话依然屹立于世界。李嘉诚是经商之神,跪在商业智慧,而王永庆就是经营台塑,在工厂经营中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读此书之前读过《筚路蓝缕》,那本书的装订和厚度想必更大更丰富,他详细介绍了王老爷子的奋斗历程,把王永庆的创业历程说的很详尽。本书很薄了,他是王永庆在学校的演讲实录,王永庆的口才确实没有奥巴马的口才,很多话没有修辞和煽情,但朴实无华更为实用,他的理念他的思想似乎不是很明确,就是艰苦奋斗、勤劳持家、基层做起,大道至简。人生哪有那么多神奇的奥秘,大多企业家无非实干苦干,一劳永逸、不劳而获的只存在垃圾小说里。

摘抄不多,但是句句实在: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福特说:经验是人家抢不去的东西,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天下是事都是要经过非常辛苦才可以得到的,这道理很浅显,但却很难实践,这是一般人的毛病。

在美国,公司的主管大部分是高中、高工、高商的,大学毕业较少,因为这些人在工厂已经比大学,研究所的人多磨练了四五年、七八年,他们的经验相当丰富。

去年初,我企业内部有个单位有38名员工,我从早上帮他们把人事作业方面的工作整理到下午,在替他们把工作纲目一条条的列出,结果那单位员工可以减少29位。

用心做成本分析工作,就会发觉品质问题,进而致力改善品质,以求成本的降低。

我这一生没有请人看过相,因为从前的命运怎样,自己已经晓得了,以后的命运怎样,是自己要打算的。

我想人的聪明智慧,除了少数人的上智下愚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中等资质,虽有参差也是相差不大,只要他肯用脑多想,多研究,必然有所成就。

在一个企业里面,借着他庞大的组织,资金,机械设备等,可以适合你的能力获得充分的发挥,这个发挥间接创造了社会的福利,直接创造了企业的福利,个人也获得了宝贵的社会经验,增加了许多知识,这是花钱都学不到的。

要以事为中心,不要以人为中心,把握大原则,对事不对人。

吃苦奋斗,有朝一日,有一点点成就,千万不要忘了那份苦楚,而要在心里更加谦卑,在行事上更加忠厚,时时念着困苦的过去,提醒自己不要忘本。

他脱下西装不是为了帮孩子赚钱,不是为了让孩子早点完工,纯粹是为了给孩子了解劳动的神圣,他自己从中得到劳动的快乐。

凡事必须由体力的劳苦体验出来的认识才是最深刻的,养成的精神才是最坚韧的,以这份艰苦卓越的无畏精神做基础,何事不可成。

我们应该学一学母鸡教子之道,父母养育子女到了他们能够自力更生的时候,便不应继续保护他们,甚至于留财产给他们,这厮没有道理的。

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辛苦工作之后,星期天轻松下来好好休息一天,一定会觉得很愉快,但是如果一整个星期都无所事事的话,星期天再休息,恐怕是不会太舒服的。

《家常话》读后感(三):王永庆卖米的故事背后的企业经营之道

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台湾具有“塑料大王”之称的王永庆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经营之道皆为经典,尤其是他那流传了几十年的“卖米的故事”。

王永庆,祖籍福建安溪县,清朝年间他的曾祖父带着他们全家到台湾闯荡以经营茶叶为生,生活过得紧紧巴巴十分艰辛。

王永庆15岁那年小学毕业,家里生活难以为继,他不得不辍学来到茶园当杂工。

王永庆从小就有理想,有抱负,立志发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进茶园的第二年便借了200元钱,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做起了经营稻米的生意。

当时嘉义就有30多家米店,王永庆所开的米店几乎无人问津,生意冷冷清清,王永庆感到十分头疼和无奈。

于是他走进几家米店查看稻米情况,回到店里细心琢磨,设计了一套独有的经营思路。

首先是质量取胜。

王永庆发动员工把混入稻米里的小石子、谷壳等杂物剔检出去,让顾客明显感到这个店的米质高于其他。

其次是主动上门。

王永庆不定期的调查客户米缸存米做到心中有数,等到客户想买米的时候“王家米店”就主动把米送来了,送用户之所需。

第三是精细服务。

王永庆及他的员工为客户送米,先把旧米倒处来把米缸擦干净,把新米倒出来之后再把旧米倒在新米之上。

这些办法果然凑效,王永庆的米店愈加红火,逐步发展到家喻户晓,成了嘉义地区最有影响的米店。

这则广为流传的励志故事很精彩。

不过,更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其实是后面的故事。

1954年,王永庆成立福懋塑料公司,生产PVC,后更名为台湾塑料公司(简称台塑),并且成为台湾首富和台塑大王。

虽说思想支配行动,正确的理念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但如果光有理念,没有落地的能力,则一切依然无从谈起。

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王永庆的台塑集团,以及台塑在公司发展、治理和运营方面的基本情况。

首先是其用心务实、永续经营的发展历程。

自1954年创立以来,台塑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1954-1967年的自然成长阶段,从1954年日产4吨PVC的小厂起家,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逐步实现多角化经营。

2、1967-1981年的统一管理制度、追求合理化阶段,台塑营业额已超过14亿元台币,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发展重点是成立了幕僚管理单位——总管理处,统一了全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推动了专案改善作业等。

3、1982-1992年的管理计算机化阶段,其营业额已超过544亿元台币,发展重点是推动了全面管理电脑化、生产自动化和人员配置合理化。

4、1993年至今的调整产业结构和管理E化阶段,其营业额超过1705亿元台币,这个阶段的发展重点是整合传统产业,扩大海外投资,推动管理E化及会计一日结算作业。

台塑的成功,离不开其独一无二、管理有效的治理结构以及责任明确、执行到位的运行模式。

在治理结构上,台塑没有母公司,而是实行幕僚机构统一管理、各公司独立经营的独特治理结构。

台塑是以台湾塑胶、南亚塑料、台湾化纤、台塑石化四大公司为核心,由100多家关系企业组成。

除创办人外,台塑内部大体分为行政中心、总管理处、各子公司等三个大的层级。

王永庆和王永在兄弟二人作为台塑的创办人,分别担任正副董事长。

2006年6月王氏兄弟决定把台塑经营权交给行政中心七人小组。

在运行模式上,台塑实行管理控制和资源整合集中统一、生产经营独立运作的目标责任制度,这是台塑高效运转的最重要保障。

对于管理控制、资源整合、生产经营等三方面的责任,台塑界定得非常清晰,分解得非常细致,使得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人具体负责,每一项工作都有分解落实,每一个任务都有检查考核,每一个责任主体都目标鲜明,各自都在围绕中心任务持续改善,追根溯源,保证了整个台塑的执行力和运营效果。

台塑的主要管理经验及特点体现在十个方面:朴素务实的企业文化、轨道式的管理控制、严格有效的制度管理、量化考评为主的人事管理、统一精细的财务管理、责任落实到位的安环卫管理、运行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集中统一的物资采购、全面信息化管理以及全面性经营改善活动。

台塑的管理经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追求和实践管理“合理化”。

也就是,在坚持统一管理理念的前提下,不断推进“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