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赞颂折腰的作文

关于赞颂折腰的作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关于赞颂折腰的作文。

第一篇

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岁的大诗人陶潜在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当知县,一个月领五斗米的官俸,腊月将尽的一天下午,陶潜办完公事,换上便衣,回到内衙翻看过去的诗作。突然,一名小吏从外面闯进来禀报: "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察,请老爷赶快更衣迎接。"

"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刚来彭泽县不到三个月的陶县令不解地问道。小吏解释说:"那督邮张大人是我县富豪,一向讲究排场,眼下又是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生性耿介的陶潜本来已十分痛恨官场黑暗,想离开这个肮脏之地。现在听说这个督邮就是本县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马得到太守宠爱,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还要叫自己去隆重迎接他。想到这些,陶潜不禁长叹一声,愤然说道: "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小儿弯腰行礼!"说罢,便取出知县的印信交给小吏,说; "你把它交给督邮转呈太守,就说我陶潜告病还乡,不当这个知县了。"然后收拾行装,昂然归隐而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格言,

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第二篇

2017高考作文素材及话题分析: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分析: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这样的举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与向往。

话题:“品德与气节”“人生的追求”

第三篇

【典故】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行礼。为微薄的俸禄而对上级卑躬屈膝。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卑躬屈膝

【相近词】不为五斗米折腰

【成语举例】性秉钢坚,心贞冰洁,岂因五斗折腰。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五出

第四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每当我想起这句诗的时候,总能想起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地处榆林市牛家梁镇常乐堡村,那里山青水秀,景色迷人,还有我们父辈们开发的常乐堡旅游度假村,吸引了许多游客,给我村增添了魅力。而我的家,坐落在村南边,被一棵棵折腰柳环绕着的四合院,院内有假山,小桥,还有一座八角凉亭,院外有许多健身器材和一个小型篮球场。然而,最特别的还是那一排排的折腰柳。

在童年时期,我们的生活都是和折腰柳离不开的。特别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我和兄弟姐妹常常在树荫下嬉戏,、玩耍、表演节目,洋溢出一阵阵欢声笑语。而到了傍晚,祖辈们搬出小凳,坐在折腰柳下,我们则围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讲清苦的童年,有时候还给我们讲“三国”,讲“水浒”等故事,一家四代其乐融融,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

现在,我已经11岁了,从一个贪玩、好动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大人”。在,而我时常回忆起家乡的折腰柳撑开的那青翠的大伞,在风雨中为我们遮挡,在炎热的夏天给我们带来阴凉。

家乡的折腰柳,我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度过了愉快的童年!

第五篇

“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

气节,多么尊贵而不可玷污的一个词语,一个真真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最重要的不过就是气节了。于谦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气节的话:“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得气节就体现在粉身碎骨浑不怕,都要留下一丝清白在人间。

气节像一种人生准则,有了它,一个平庸之辈,便可以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就如同鲁迅,如同陶渊明,甚至是一个我们甚至的少年英雄:“王小二。”他们都是有气节的人,同样的,他们也曾平庸过,也曾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一个只会在大难临头是,卷起铺盖逃跑的路人甲,但是,他们有了气节,从那一刻起,他们已不再是平庸之人了,他们就成为了真正的民族英雄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袭击之下能坚定信念,而不惊慌失措,以至于“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

这种精神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需要培养!然而这培养又不是“修心养性”,用主观的“毅力”,“决心”之类来驾驭自己的行为所能办到。因为气节并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上。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彭泽做一个小县令的时候,有一次督邮来检查工作,说要是陶渊明低头哈腰的服侍好,便可以得到五斗米的报酬,但陶渊明毅然脱下官袍,一句“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震天动地,他立马辞职回到家。

在这一则材料中,我们发现,陶渊明是极有气节的。五斗米在当时看来是多么棒的报酬啊!但陶渊明为了自己的尊严与气节,没有接受这种低声下气的工作,这是君子的一种勇气,一种洁身自好的精神,不为人玷污的高贵气节,在当今社会呢?我们能做到吗?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想要齐白石先生为他们画一幅画,但是齐白石先生毅然拒绝了,这也是一种气节,冒着生命危险,面对日本鬼子恶狠狠地逼问,齐白石先生硬是不肯低下头,对一个可恶的鬼子。

白石老人的高风亮节一直被后人称道。可见气节是一个人品质的最完美展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我们不能让比我们富有的人践踏,就算是自己贫穷也不能没有气节,威吓和武力不会让我们屈服。因为我们有气节,我们有尊严,我们有自己的原则,任何人不能改变我们,不能向别人低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就算有大雪将青松狠狠的压将下去,青松会挺直腰板,不会被大雪所压垮,等到大雪化掉的时候,不然它就会一直挺立在那里,永远不低下自己的头,大雪就像恶势力,而青松则像有气节的君子,永远不向恶势力低头。

跟随着阅历丰富的时间,我接触到了历史上许多的人和事,对“气节”也不断的有新的认识。最终,我明白了“何谓气节”。

它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出卖的、无论如何都不能丧失的尊严、品质。

第六篇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第七篇

《教师颂》

像一支红烛

默默地流泪

用生命

为我们照亮前进的路

像一场甘

轻轻地飘洒

用血液

为我们滋润干涸的灵魂

像一颗星星

悄悄地眨眼

用光亮

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

哦,是老师!

是一位辛勤的园丁

用手中的粉笔

打开我们知识的大门

让桃李

遍布神州大地

像一本书

永远也读不尽

第八篇

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

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

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第九篇

关于赞美家乡的作文500字 美丽中国——魅力上海

上海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鳞次栉比的大厦和车水马龙的街道做出了十分贴切的诠释。她是那么的美丽动人,哪怕是在一点一滴中也能搜索出温暖的痕迹……

家是最温馨的地方,能让我们感到舒畅;家是最安全的地方,能够躲避一切危险;家是最欢乐的地方,能使所有阴霾驱散。每一天的早晨从恍惚的睡梦中醒来,一束耀眼和煦的阳光直射进小屋,在阳光中漂浮着许多小小的灰尘颗粒,他们撞来撞去,好像是在跳着华尔兹。新的一天就在暖洋洋的美好里开始了。背起小挎包走在街道上,许多穿着亮眼蓝色衣服的环卫工人正一边哼着歌,一边快乐地把垃圾桶打开,拿出垃圾,再换上新的垃圾袋,千篇一律却认认真真。新的一天就在喜滋滋的美好里进行着。傍晚回到温馨的家里,爸爸妈妈早已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饭桌上一片白茫茫的,香气四溢。新的一天就在热腾腾的美好里结束了。

笃然回首,才发现每一天都是如此有滋有味,美好的臂膀把我们搂在舒服的臂弯里,享受着美好的待遇。不论快乐,不论恼怒,不论激动,不论哀伤;世界永远会带给我们新奇而有趣的一天。不仅如此,上海更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在轻松休闲的环境下愉快的学习。上海是我们少年儿童的母亲,她无微不至的将关怀送至人间……

上海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家园,可能你的一个小小举动会使许多毫不相干的事受到牵连。我想,为了更好的家园和生活,所有的红领巾、绿领巾都应该行动起来,努力让上海大放异彩!

第十篇

家乡,多么亲切的名字。她,是多少人的人生起跑点;她,承载着多少人的理想;她,是多少令人梦牵魂系的地方。因为家乡的存在,使得人们的心灵不再空洞;因为家乡的存在;使得人们的情愫丰富起来;因为家乡的存在,使得时间可以捉摸;因为家乡的存在;使得回忆可以保存;因为家乡的存在,使得人们的立意早已在“吃饱穿暖”之上。就像大家所了解的那样,我的家乡——金山,是个美丽繁华的都市,可谁确曾想到,在如此繁华的大都市背后,竟还隐藏着这样一方古色古香的静地。那就是枫泾古镇,一个令我从繁华穿梭到古朴的静谧古镇。

这里的粉墙黛瓦烙着时代的足迹,守护着传统的文化底蕴,枫泾古镇的魅力,应以古为最。

枫泾古镇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那极具古代韵味的长廊——石板路灰齐齐,折射出枫泾古镇岁月的铅华;那清澈幽深的湖面——枫泾湖清澄澄,涟漪泛起,划过一叶小舟。古老的房屋错落有致,连绵不绝地扎根于河边,古老的河桥安详地躺卧于河上。联结着两岸百姓繁忙、充实、欢乐的生活。就这样的一个简朴的古镇,古韵的长廊,清澄的湖面,不急不缓的小舟,古老的房屋,别致的河桥,无一不吸引着我,在不知不觉中已加快了步伐去揭开枫泾古镇那神秘的面纱。

枫泾,国家4A级景区,一个中国文化历史名镇,导游在向我们介绍着枫泾古镇深邃的故事:程十发故居、朱学范故居、东区火政会、人民公社……

如此繁多的文字介绍令我感受到了枫泾百姓的生活气息,接下来的画笔叙述了枫泾古镇特有的韵味。

好啦,车子快速驶进中洪村。前面远远望去就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大型的农民壁画,这里便是我们的旅游目的地——中国农民画村。

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发源于上海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上世纪60年代初,中洪村的一批农民把印染、刺绣、木雕、剪纸、灶壁画等江南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创作出了具有地方风韵和乡土气息的农民画。半个多世纪以来,金山农民画已形成独有的风格和流派。1988年,金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枫泾中国农民画村,乡村的气息立刻揪住了我的心,展现了乡村独有的生活情趣,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与安详,丝毫没有都市的繁华景象。

走进一户丹青人家,花坛伉俪,比翼双飞,立刻被无数的农民画所包围。这里的《踏水车》、《草囤里的猫》、《乘凉晚会》等一幅幅的农民画散发着泥土芬芳。色彩艳丽、画风纯朴的农民画更是让我们这些参观者驻足鉴赏,并不时地和农民画家交流,了解金山农民画的发展历程,了解优秀画作的创作背景。那流丽的线条,艳丽鲜明的色彩以及那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向处在都市的外人诠释着金山农民画的质朴,金山农民画的纯真。通过艺术展示和交流,向全世界展示枫泾的深厚文化底蕴。这儿的每一幅农民画,都是枫泾人智慧的结晶,是能诠释他们的最好证明!

走累了,我们便在一个竹亭下坐下,徐徐的微风吹来,拂起河边的柳丝,想起每天枫泾人民在劳作之后在这样的环境下休憩,那真叫一个惬意呀,他们,远离了世俗喧嚣,农村的安详净化了他们质朴的心灵,人生的快乐,也许就莫过于此了……

枫泾,一个大城市背后的小乡镇,却拥有着不同的功成名就,枫泾古镇的这一抹亮丽的色彩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夕阳渐渐西下,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不一样的感受,我们踏上了归途……

枫泾,金山的骄傲。

枫泾古镇的魅力,以古为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