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熊共舞》的读后感大全

《与熊共舞》的读后感大全

《与熊共舞》是一本由Tom DeMarco / Timothy Lister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熊共舞》读后感(一):很烂的书

一个专门不干其他活,只干风险管理的家伙。 所谓风险管理,说白了多点钱,多点人,多点时间而已。

很老的书, 不合潮流了。 关键的问题在于看完之后毫无操作性和实际价值

《与熊共舞》读后感(二):过于理论

全文充斥着大量的理论,曲线图。与实际操作意义不是很大。我没看见过那个家伙,用图来做风险分析的。就是实验室的玩意,估计是这两个作者那天下午喝茶吹牛,吹出来的,想用图表,数字来分析风险,结果一画上了瘾,越划越多,越弄越像那么回事。其实 实际的情况比书中的惊险千倍,作一个参考书把,或许那天闲得无聊了,可以拿来看看,顺便画上两笔。

《与熊共舞》读后感(三):书可以看,但可操作性不强

这本书罗列了很多的对风险评估以及对风险的计算方法,说实话,并没有太大的用途,看完了之后对项目管理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尤其是书的后半部分,理论性超强,画一个风险图都不知道怎么画的,只是给出了一堆的风险图,好像大家看了之后都知道怎么回事是的。

最为麻烦的是,对于我们这些做软件的,必须要给出一个固定的交付时间点,你要是和上级说,这个软件的交付期限在6月到12月之间,9月份可以交付的概率为50%,领导会百分百的否决掉,这样的情况你让上面怎么做报告之类的东西。

书上说“不能够事前请求允许,但允许事后获得原谅”,认为这样是不对的,但是这是一个事实,而且这样的做法我不认为不可以。项目的最终交付时间一定要事先给出一个准确值出来,不能够整出一个范围。要不然还要MileStone什么的干嘛,看着好玩?

《与熊共舞》读后感(四):有知者无畏!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黑色封面的时候,不由想起《老人与海》中的那句名言: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的确,在这本书中,洋溢着一种人类理性无比的自信。不是吗?

风险管理,在许多人看来,是如此虚无缥缈的东西,人们似乎无法完整地定义风险,也无法确切地预知未来。在风险的面前,除了迷惘与祈求,大多数时候总会如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沙中,欺骗自己没有看到风险。但作者却没有这样,他在最艰涩的地方开凿,在最朦胧的地方勾绘蓝图。虽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那些曲线间的确切含义,但我明了在这些曲线的后面是一颗充满理性与必胜信念的心。

其实不仅在软件界有风险管理,在其他领域,甚至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存在如是的“管理”。在问题面前不回避,在挫折面前不动摇,用理性的力量与经验的承继去解决它们。这是一种伟大的性格,一种光辉的精神。

[写此篇以自励]

《与熊共舞》读后感(五):系统的描述IT项目风险管理

1.一定要做有风险的项目。风险与机遇共存,如果你的项目没有风险或者说你的项目注定失败,或者说你的项目没有存在的意义。转说到我们自身也是一样的道理,应该多尝试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的挑战越大,风险越大;越说明你存在的价值,你也会在自我不断的风险应对中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2.风险管理的源头是发现风险,很多项目也应用了风险管理的方法,去分析,量化和应对风险了,但项目还是失败。其很多时候就在发现风险上出问题。你发现的风险老是些鸡毛蒜皮的不确定因素,而对项目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去没有识别出来,这样风险一转化为问题将注定项目失败。

3.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的过程,整个风险管理的活动贯穿整个项目管理过程。

4.风险是不确定因素,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如果一个事物已经肯定会发生而影响项目,则就应该叫问题而非风险了。对风险采取措施是减轻措施,主要是减轻风险发生的概率;而对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应急措施和弥补措施。

5.对包容风险所需要的成本的期望称为风险暴露。如果一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20%,如果真的发生造成的损失是100万,那你风险的暴露度就是20万。有了风险暴露值,我们才可能去规划和预留风险的储备,或者在我们去实施我们的风险应对措施(需要资源投入有成本),才能够更好的做成本效益分析。

6.风险的不确定性应该量化,你需要这些量化的数据去分析。什么时候需要对风险实施应对措施,你风险应对的投入是否划算?风险在项目不同的时间点对你项目的质量,工期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

7.风险的量化需要我们收集数据,采用相关的风险模型进行模拟。如风险图或Riskology工具提供的蒙特卡洛模拟器。

8.每个被识别出来的风险都有相应的转化指标和触发器。转化指标就是指风险可能发生的一些具体征兆,但项目要能够提前识别出这些征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