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台北人》读后感摘抄

《台北人》读后感摘抄

《台北人》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北人》读后感(一):《台北人》短评,

近来读了很多短篇,很难看到写得这么精彩的,当下的短篇总给人一种局限性,大概是由于规模的限制,短篇很难向大众提供故事资源,更难激起大众对于片段的凝视。而《台北人》中的短篇虽短却情长,小说中大多描写底层的边缘女性人物,如歌女舞女老妈子等等,白先勇写女性写的极其细腻,如金大班中只字未提女主人公的外貌性格,可是读过后金大班仿佛就在眼前,性格鲜明,但往往让我有一种“红颜薄命”的感觉,因为小说中的故事大多悲剧。除此之外,《台北人》写得分外有情调有韵味,小说中充斥着昆曲等等,让小说更多了一份动人之处。

《台北人》读后感(二):《台北人》——一部民国史

白先勇,白崇禧之子,现旅居美国,有短篇小说集《寂寞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及文学评论,电影剧本,戏剧本若干。《台北人》是一部历史气息浓厚的小说集,主要关注的是国民政府败北后从大陆退守台湾的人,这些人主要来自南京、上海和广西三地,这些人主要有风月场中的交际花、军官及其家仆和知识分子三类人。这十四篇小说都含有浓厚的残败,衰颓感,这些人的结局大都不太好,毕竟这是国民党过了最繁华鼎盛期的衰落期,那些叱咤战场或红极一时的人物也都进入了衰落期,由是文中人物多怀想当年盛时。因为短篇篇幅的限制,小说多是这样的结构,小说只选取在台北的极短的一个生活片段,多是多年未见的旧友相会,然后通过人物对话或联想回忆旧事透露出当年的盛景,通过前后对比的差异更突显现在的衰落。用以上一种方式,是以可以在极短的篇幅中含有极大时间跨度,事件容量,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厚重感、沧桑感。

《台北人》读后感(三):杜鹃啼血

阅读感受比纽约客好一些,可能是我自己本身更加偏爱这方面的故事吧。有老上海的舞女,国民政府的将军,有上层达官显贵的靡靡之音,也有底层佣人的辛酸。

台北人有一种沧桑的感觉,读起来颇为沉重。这里面有一把青那样的伤痛,有金大班那样的不甘,有钱夫人那样的苦楚……这是属于那一代人的伤痛记忆。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是我感受较深的一篇。王雄是被抓来当兵的,总以为能回家,没想到一走就那么些年。他内心自卑敏感,在丽儿身上看到了家中订过亲的小妹仔的影子,便努力的讨她欢心,为她栽了丛丛的杜鹃花,仿佛找到了自己继续存在的意义。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丽儿总是要长大,渐渐厌恶起王雄。人活着就靠一个精神头,失去丽儿的王雄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主心骨,浑浑噩噩的勉强度日。但即便是这样,还要承受平白无故的讽刺。喜妹这种人是最坏的,得不到的东西就费力诋毁他,打击他,极度自私。逼得王雄走向亡路。没有人关心过他的感受,没有人在意他付出的情感,他是佣人,就不允许有失望,有难过,有脾气。死后还要被人当做污点尽力的抹杀。那一丛丛杜鹃花开得那样放肆,那样鲜艳,是王雄存在过的唯一的印记。人竟还不似花有情义。

思旧赋里的罗伯娘和顺恩嫂侍奉了长官一家一辈子,在长官和夫人双双离世后还对少爷和公馆里的一草一木念念不忘,确有几千年的奴性在里面,但更多的是情义。顺恩嫂抱着坐在荒坟上的少爷,一声声的叫着少爷,让人心痛,让人唏嘘。一个家族的没落竟是那么的快,从高朋满座到荒草丛生不过几年功夫,世事变迁,仿佛人走茶凉的收尾才是正确的走向。

《台北人》读后感(四):原来人在历史政治的大潮中是如此渺小

2016年1月17日,双人读书的第二本书《台北人》(第一本《三体》宣告失败)除了后面的评论性文章(因为剧透了一些未读的作品),十四篇短篇小说全部读完,也正好今天台湾领导人蔡英文尘埃落定,我试着简单地位这十四篇分了类。

舞女: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孤恋花

寡妇:秋思、一把青、游园惊梦

军官:岁除、梁父吟、国丧

普通人:花桥荣记、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演员)、冬夜(学者)

仆人: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思旧赋

每一篇在读完后,都和培培或多或少地交流了一下感想。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说白先勇先生是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了,因为故事中每一个人物,都深入人心,只是透过这些文字,整颗心就酸楚的不行。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枷锁,也无法阻挡政治风云剧变带给自己的伤痛。无数大陆人背井离乡来到这座小小的台湾岛,无法摆脱思乡的执念,活得不伦不类。

我研究生导师,现在想起来还十分呵呵,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一个标榜特立独行的人,竟然会喜欢那样矫揉造作华丽空洞的文字,以至于我因为讨厌他也分外憎恶任何华丽的文字。现在想想诚然偏激,但也觉得还是坚持了自己独特的品位。读完《台北人》,才真的发现什么是作家,什么于丹、张嘉佳之流,那是表演行为家。需要朴实无华的时候,是真的接地气,人物之间的对话,方言、粗话,那是真实的生活;而需要华丽的时候,景物的描写,人物外在形象的刻画,心理活动,浓墨重彩,但是我不反感,或者说我丝毫不觉得突兀、刻意。在朴实无华和精彩华丽之间自由切换,而读者完全沉浸的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中,忘记去掉书袋似的研究文字本身。

本科的时候最烦文学评论课,觉得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管我怎么想的,怎么理解的。看了两三篇欧阳子的解读后,突然明白什么叫大家之间的心灵沟通,也突然折服为什么你欧阳子有资格来评论白先勇,我就没有。因为尼玛我真没到那个境界啊,全是零碎的感慨,根本不能跳出全篇,去窥视作者的世界观。

好了,接下来要去拜读欧阳子的《王谢堂前的燕子》了

《台北人》读后感(五):向死而生

-粗读《台北人有感》

大学中文的任课老师是个可爱的老头,记性不怎么好,总喜欢重复说着一些话,不怎么认真教课,政治文化香港时运新闻倒是不停不停地在讲。老爷子笑起来有股单纯劲儿,每每讲到陆港关系时总是不住地叹息,对内地生也是照顾颇多。是个特别可爱的老头。

其实这门课确实没什么好学的,所以老爷子总是放一些他喜欢的作家的纪录片给我们看,虽然也没几个人看(不计attendence真是分分钟想逃课啊),但老爷子总会很认真地讲解介绍,像是家里的爷爷给他的孙子孙女们讲一些陈年往事一样,专注又深情。真是让人不忍心逃课,不忍心在这样的课上做数学作业啊!

我就是在这样一节课认识了白先勇老师。高中时也有听青梅竹马的男生给我介绍过,贴上的名号是台湾的男同性恋作家,这样颇具噱头的介绍让我不免抵触,又届于那位青梅竹马是一位用诗经和唐诗三百首垫座位的篮球白痴,所以听了这个名字后,笑一笑就过去了。可时隔几年,再次接触到这个名字时,确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起初是看的纪录片,白先勇老师站在他在《花桥荣记》中描绘的那座古桥边,有些羞涩地指认着这里的花花草草,面容已是中年模样的他还有着孩子一样单纯的眼神,望向那湖那水那桥时,满满的都是深情与依恋。他转向镜头说话时,也有些不适应和尴尬,声音不高也不低,比较普通地在叙述,柳条在镜头的边上随着风轻轻摆动。

其实看起来,不过比一般的中年人少了铜臭气,多了几分山高水长的悠远,让人有些殷羡而已,觉得并不像与外界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惊才艳绝。

后来,因为报了辩论队的台湾廉政杯的比赛,要到台湾去了,心心念念忐忑不安,这才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了他曾写过《台北人》。抱着一股学术钻研的念头,从图书馆借了书,放下一堆dueduedue,蜷缩在图书馆一角开始看了。

书是很老的版本,页面一张张都泛黄泛得厉害,而且是旧时繁体,竖排的排版,起初自己一股子浮躁气,永远的尹雪艳的第一页看了大约有十分钟。可习惯之后,白先勇先生文字里的情谊与才华,像泉水一般,从那泛黄的书页中慢慢地涓涓而出。一篇,又一篇。《一把青》《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秋思》一篇又一篇,又似潮水,在深蓝色黄昏将近的天空下,翻涌而上,又缓缓落下,又再度卷着浪潮而来。

我这个读书乏乏的小姑娘瞬间被这样忧伤的浪潮席卷,不可自拔。

最后看尽这书卷,竟不知言何物,只觉自身太过浅薄,其中深意怕只能体会一两分,又觉自身愚昧,早年仅因自身偏见与武断偏见,生生错过了白先勇老师。

再回看此书,篇篇具讲的是漂亡到台北的一代中国人,在处于新旧交替的年节的忧伤,痛苦与挣扎。从第一篇《永远的尹雪艳》起,描绘的大多是上海繁华时代的遗孀与当时盛极一时的国民党军队的遗腹子,每篇的文字中都带着咿咿呀呀的旧时戏剧的歌声与笙箫声,觉得旧时琳琅皆在眼前,转眼却又都消逝了,黯淡了,只剩下台北阴冷的潮气和永远不停的凄风冷雨。

一把青里,朱青两度失去良人,却反应大不相同,最后感觉似乎是更苦的,她哼着一把青的曲子,与周围粗俗的男子谈笑风生,偶尔炖一锅香浓鸡汤,嘴角眼角都是风流,却也是刻骨的悲伤与淡漠。金大班在最后一夜,拥抱着那个与月如神似的青涩少年,低低在耳边为她打着舞步的拍子,“一二三,一二三。”隔着棕黄色的纸页,都能听到她曾经在那个青涩的男孩身边哭泣的声音,也能看到她现在拥着那个同样青涩的少年时无奈却又开心的笑容,宛若九十。还有花桥荣记,那位教书先生,临死,是否看见了他的小姑娘在那石桥下低低浅浅的笑呢?

这里的台北人,这书中的台北人,都带着过去的梦魇,过去的太深的痕迹,他们摆脱不了那无数来自岸的另一头的长线,他们心甘情愿地被这些回忆的长线紧紧裹住,缠住,最后窒息而死。飘零,孤单,无所依托,只能偶尔从望远镜中远远看到另一边,走动着的一个又一个的暗影。

悲伤太过浓厚,它掩在那些或麻木或娇艳或苍老的脸上,被妥帖地珍藏着,最后也被它们深深侵蚀,化为白骨青灰。

可这黛青色的一代台北人,终将被新的台北人所代替,岁除里那位老将军沉沉睡去,而那些孩子笑着,拍着手,围成一圈,烟火兹啦啦地飞上天空,孩子们跳着闹着欢呼着。那片血一般的杜鹃花终将凋谢,而那个白白嫩嫩的漂亮小姑娘也会忘记那个黑壮的男工,她在花园里与女友们踢着毽子,唱着歌儿,不知忧愁为何物。

当那浓重的黑暗散去,那些压得人透不过气的一层又一层的悲伤与忧愁消散,生命再度启航。

那些白骨被青草与墓碑深深掩埋,那些故事与风华也不会有人再提起,感谢还有这本书,记录了那些良辰美景,那些裙摆翩跹,那些挺拔的不屈的身姿和那些花间台上的惊鸿照影。

愿我们你们不再囿于过去。

愿你们我们也不忘记过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