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莎士比亚喜剧集》读后感1000字

《莎士比亚喜剧集》读后感1000字

《莎士比亚喜剧集》是一本由(英)莎士比亚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4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喜剧集》读后感(一):随笔

喜剧与悲剧不同,创立之时并非独立的形式存在,而是穿插在悲剧演出的调剂,至今也相比悲剧,更需要交织在文化中,而悲剧则是文化本身。各国之间,眼泪是通货,笑点就比较微妙。直白的讲就是流传下来的悲剧你还能看懂,流传下来的喜剧往往一脸问号。莎士比亚因其笔力,每出均可独立,这次阅读验证了听过的传闻,“悲剧看李尔王,喜剧看威尼斯,男演员梦想夏洛克(其实我更想当盖兹比,真的有钱最好),女演员梦想麦克白夫人”因为看的不落俗套,反而有些失落。自己多多少少看点希腊喜剧(其实很懒都看电影),知道莎翁确实可以写出去脸谱化的角色与开创性的叙事模型,文风典雅却又泼辣粗俗,既大俗又大雅,整如生活本身,寂寞又热闹。但说实话,太难读了,我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反反复复看完。我难以想象跟我同龄的读者能全凭兴趣,津津有味将其啃完还身心愉悦,我都是抱着《只狼》心态:吃苦在先,但受益匪浅。

《莎士比亚喜剧集》读后感(二):自觉的灵、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W.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赋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莎士比亚的作品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个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他的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他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在他的故居,已竖起了近200多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莎学”。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莎士比亚喜剧集》读后感(三):胡言乱语说喜剧

奥利维亚:我对一颗石子一样的心太多费唇舌了,鲁莽地把我的名誉下了赌注。我心里又有些埋怨自己的错;可是那是个极其倔强的错,埋怨只能招他一阵讪笑。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又名《各遂所愿》)

令人惊奇的莎士比亚!如果有人因此怀疑他是否确实存在,我会举手赞成的,虽然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无聊的课题,对文学的进步而言毫无裨益,只会减轻当代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懊恼。

迄今为止也只是看过《恋爱的犀牛》的视频,宽广辽阔的意象,嘹亮饱满的念白,无一不令人赞叹莎士比亚在舞台剧上的成功作为,他显然深谙如何抓紧观众的视听然后摆弄于帷幕之间,我是说,《恋爱的犀牛》中莎翁的印迹非常明显,同时也非常成功。

喜剧往往先声夺人。而莎士比亚并不青睐“丢包袱”的把式,他的舞台喜剧不是笑话的堆叠串联,阴差阳错和俏皮话才是观赏重点。观众是全知的上帝,寻找剧中人的蹩脚之处催生而来的优越感直接促成了发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低级的把戏,足见人的劣根性。这更接近闹剧,好在他总有法子让一切混乱的场面各归其位,最后皆大欢喜,又成就喜剧的另一层意义——团圆美满。莎士比亚在取名事就有此用心了,《第十二夜》又名《各遂所愿》,而他确有另一部作品叫《皆大欢喜》。喜剧便是可令人欢笑的绝不令人悲伤,可令人圆满的绝不令人破碎。与国人皆爱的《大话西游》笑中带泪相比,无所谓高明与浅白之分,二者用心不同罢了。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能进戏院看戏的非显即贵,哪个不是穿戴整齐才敢大声说话。小丑的滑稽之处就在于说着不合身份话,做了不合体面的事——而这用来巩固贵族豪绅们的优越感再好不过了。莎士比亚写这类戏剧当然不完全为了展示写作功底,凭他的阅历,看客的趣味他明白得很。

舞台表演是矜持的,有距离的,嘴皮子功夫过硬才不致于无聊,而影视表现完全能提供条件放开自己,扮丑耍泼,所以动作往往比语言更容易成功。今人的观赏趣味早已超出莎翁时代,虽然还是以优越感为基底,但必辅之以强弱落差让受现实挤压的观众从中看到自己,发现自己的位置,同情自此而生(与其说是同情影视主人公,不如说是同情自己)。所以XTF才说十年前看《大话西游》笑了,而十年后却哭了。

说到《大话西游》,我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遗憾的喜剧,每一处都透露着逃不开的遗憾——命运。简要地概括起来,《大话西游》就是在取经路上发生的桃色插曲,本就荒诞已极,偏还前缘注定,轰轰烈烈追求一番,拯救一番,最终要回归本命,寥落相忘。我相信这是周星驰对人生的看法。他有多斗志昂扬,也有多失望。他调侃着命运,嘲笑着自己,并以此得到名声。看他的采谈可见一斑,他不爱笑,总是严肃地介绍自己的作品。

这似乎也有中外的区分。国外的情景喜剧完全抛弃正常的人情世故,调笑到底。毕竟我泱泱中华五千年底蕴,五千年积淀,五千年基因流传,少不了一部分艺术创作者的深沉深邃。当这个国家的经济奔跑得越来越快,“忧伤的喜剧”在观众心目中根本占不了优势。所以,《泰囧》掉节操上映,爆屏创造票房奇观根本不是合乎影视规律的现象,而是映射国人心理的社会文化现象。

图一乐嘛,莎士比亚也是这么干的!但是可供鉴赏与不忍细看,高下立判。说这么多,无非是想陈述一个观点,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流传这么广评价这么高,不见得是因为架构新颖,故事开天辟地,倒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富于趣味的讲述和不可复制的生动表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半島書(Penin2ula)获取更多影视、音乐、图书内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