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丁·伊登》读后感锦集

《马丁·伊登》读后感锦集

《马丁·伊登》是一本由杰克·伦敦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丁·伊登》读后感(一):人最痛苦的是什么?

不是得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至少你还有追求和动力),而是得到了自己曾梦寐以求的东西却不再珍惜,那时剩下的就只有空虚与绝望,就像一个沙漠中垂死的人走到了海市蜃楼。或许这就是Martin自杀的原因。发现自己也和他有些像。。。。莫非我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幸福?

《马丁·伊登》读后感(二):马丁·伊登

《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被禁是因为斯坦贝克被定性为现实主义作家,为穷苦大众说话的。在当时被定为左倾。

杰克·伦敦虽说是自然主义风格,我觉得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其《野性的呼唤》《白芳》《海浪》等作品的先入为主的观点。

个人认为像《铁蹄》《毒日头》以及这篇《马丁·伊登》完全是现实主义人文情怀的作品,深具批判意义,残酷的阶级斗争,虚伪的价值取向一览无余。如果这本作品再晚三十年出版一定会比《愤怒的葡萄》更具争议。

而作者的命运和马丁·伊登如出一辙,投海自尽。

美国需要这样的作家去唤醒公众的责任和良知。

《马丁·伊登》读后感(三):马丁·伊登 读后感 未完

“他这个恋人的想象力把她神圣化了,太神圣化了、太精神化了,使她不可能跟他自己的这个具有肉身的人发生任何关系。正式他自己的爱情,把她从自己的身边一把推开,使她成为仿佛不可能追求的对象。”

马丁伊登爱上了这个比他高两个等级的家庭出身的高学历的白富美。还是个有文学品位的文学女青年。她的名字叫萝丝,大三英语专业的学生。她的家庭应该是中产阶级的高级阶层。

马丁今年20岁,姑娘比他大4岁。他10岁多,就失去了父母,有几个哥哥,一个妹妹和一个爱他的姐姐。他家很贫穷,他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做苦力的工作,主要是做水手及搬运工。有强壮的体魄和率直,并有正义感。因为一次见义勇为出手救了萝丝的哥哥。这样被邀请到罗斯家做客,以表谢意。引出了这个故事。

《马丁·伊登》读后感(四):请不要停下你的脚步

我多想走到你的跟前,告诉你,你的世界就在前方,请不要停下你的脚步。

我泪流满面,多希望能向你大声呼喊,多希望能为你抛下一个救生圈,即时你依然做此选择。是啊,我知道,你又有什么选择可作,这个世界,在抛弃你的时候,如此可恶可憎,它又有何资格,来邀请你停留片刻。

今天,在你远离了这个世界如此久之后,这里的人们没有丝毫改变,虽然换了一代又一代,他们照旧追求这这些东西,他们并不是义无反顾地,他们也同你一样,感受到种种痛苦的挣扎,也许这份挣扎没有你的那样持久,但他们是人,他们必然逃离不了作为人所应该承受的一切。

如果可以选择,也许我们会依旧如此过活,不是我们愿意这样,只是平凡如我们,必然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们要为生活奔波,我们中的大多数没有那样的才能亦没有那样的自信来实现那样的一个梦想,而你实现了,却也被梦想中的残酷现实打败了,你是甘愿被打败的,因为你也是人,你觉得放弃比再次承受来得轻松得多。

那么我们呢,我们作何选择,我们走向何方,我们,这样的我们?

《马丁·伊登》读后感(五):译者说书

下面这段文字,为本书译者吴劳先生所写。特转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这部带有自传性的青年成长小说曾在“”时期以残破的译本给一些青年以启示!海明威说过一句带有普遍意义的话:美国作家只有第一部小说才是好的。就是说只有根据个人的切身体验写出的“自己的故事”才最能打动读者。他是身体力行的,几乎每部作品中都有自己的影子。所以我不会对卫慧、韩寒、郭敬明、春树等“小字辈”的作品横加指责,因为他们写下的正是他们火热的青春感受!王安忆陶醉于她那得了茅盾奖的“别人的故事”《长恨歌》,但我还是偏爱她那些把当年知青萌动的“里比多”(libido)抒发得淋漓尽致的《荒山之恋》和《小城之恋》。尤其是《岗上的世纪》,非法的性行为(我不忍用“偷情”这庸俗的字眼来糟蹋那女主人公!)在这里被歌颂为对那个扭曲人性的时代的无声抗议!只要世间的大人物继续以霸权和无知来奴役无辜的小人物,总有严肃作家会不甘心吃太平饭,刻意以性和政治(当然离不开暴力)作为永恒的主题!

青年读者们,要知道今天你们作为补课而欣赏的法国印象派大师们的原作,当年曾被法国美术学院的官方沙龙一再拒绝接收展出。所以你们将来有了权威,切莫学我们好些不争气的前辈,跳出来打击任何新生力量,因为说不定那就是未来的经典!相信我,人类的文明就是这样不断丰富起来的!

原文见2005年8月号《万象》52-53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