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丁·盖尔归来读后感精选

马丁·盖尔归来读后感精选

《马丁·盖尔归来》是一本由[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丁·盖尔归来》读后感(一):上下班的时候读完的

坐地铁上下班一个来回,刚好两个小时,把这本书读完了。

朋友说,它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啦。

但是想到一个历史学家,女性,在档案馆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然后时间又足够充裕,能把它写成一个合情合理的故事,怎么说也是让人羡慕的一种生活。

我觉得这本书有一种沉静的气质,浮躁的人写不出这种书。

《马丁·盖尔归来》读后感(二):历史非虚构不能这样写吧……

晚上听罗新、王笛他们的座谈会,就记起在“想读”里吃灰的马丁盖尔,正好我前两天还看到一篇马丁盖尔au的同人,真是给我虐得夜不能寐【。这再不把原书拿来看看简直说不过去。 但是这个书呢看着可没意思,给历史结论加上个具体的人名,怎么就叫有文学性了呢?这样说来,唐长孺笔下的赵至可比戴维斯笔下的马丁盖尔鲜活多了,但也没有人说唐先生是在写历史非虚构作品。更不要说和正经文学家比了。同样写16世纪的欧洲,我宁愿看一百遍《苦炼》,也比不咸不淡地扫一遍《马丁盖尔归来》要好。 最后找补一段,我不喜欢《马丁·盖尔归来》,但对历史学非虚构写作还是很有兴趣的。《马丁·盖尔归来》对我个人的无效,很可能要归因于作者(我对北美文学有很深的成见)和译者(34页,明显应该是pubic hair错印的地方,翻译居然老老实实的翻译成公共之发,还加引号,还把public hair给括注出来……)。我可能后面再看看茶馆呢……

《马丁·盖尔归来》读后感(三):马丁盖尔归来

20221231:16世纪60年代,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地区的某个山村,发生一件引起广泛讨论的离奇审判:某个曾经离开父母妻子的年轻人,在多年后终于归家,因遗产在离家期间衍生的账目利息问题与叔叔对簿公堂,从而引起被控诉冒名顶替他人身份的罪名,被告的妻子和妹妹声称这就是她们的丈夫和兄弟,部分邻居和村民也表示通过回忆离家前的事情,被告身份应该无误,但是叔叔和其他村民通过口音和鞋码提出怀疑,后来妻子又向法庭提出假冒控诉,使这件扑朔迷离的案件引起民众、教会和法学人士对于隐藏真相和审判手续,以及后续量刑的不同关注。 在教会曾经认同“秘密婚姻”和新教、法学逐渐占据的时代,如何确定妻子同被告的关系,缺乏基因检测,没有出生后身体证明,不能确定指纹分析,没有文字签名遗存对照等有力证明之下,法官该如何在众说纷纭下做出使人信服的判决?最终事件最后的峰回路转解救了法庭,亦成为本地区有名的奇闻轶事和诸多作品创作灵感。本文作者在为法国电影做创作顾问后,把搜集的资料通过社会历史学的角度,重新整理呈现这一事件背后当时法国农村的社会形态,作为微观史学的代表作,并对牵涉其中人物的心理和命运,作了小小的推理和感叹。

《马丁·盖尔归来》读后感(四):故事还是事故

IPAD客户端炸了。

如果说宏观史学只是在给我们讲一个故事,那么从微观入手则更像拍电影,在书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做事情的动机,而作者则是尽量的还原这些人的初衷,一幕16世纪的“悲喜剧”,结果自然是坏人假马丁被“正义”的判决,群众喜闻乐见的坏人得到了惩处,而如果多想一下问题呢?它有多少个机会成为一个“既成事实”?即一个“悲剧”?如果马丁没有受伤在国外活的很好,如果不是因为财产纠纷皮埃尔是否会起诉假马丁,抑或是一直默认下去;假马丁究竟是一个骗子还是一个被感化了的人?是否因为过于顺利而得意忘形?是什么让妻子改变了她坚持了三年的立场?他们的朋友是出于什么目的支持或是反对马丁的身份?法官是出于什么原则来进行判断?为什么一个下层社会发生的“笑话”会让上层社会感到不安?进一步而言,作者尽管在努力还原事情“真相”,但是在结尾她也不确定是否有一个“骗子”在误导她所看到的事情,历史已经尽其所能的进行还原,给了我们充分的空间去思考这些选择,以及他们的动机乃至于当时社会的背景,最后做出我的判断,而并不是告诉我们,它就是这个固定的样子。

感觉自己快陷入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的怪圈了。sceptic。

《马丁·盖尔归来》读后感(五):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关于故事的结局,我希望改成这样:

真正的Martin Guerre被叔叔带回村里,想取回自己本应拥有的一切,膺惩背叛自己的罪人。然而,当知道Betrande曾经挺身为骗子挡剑,曾经拒绝宣誓指控对方,在念诵起诉状时还低头流泪,Martin犹豫了片刻,决定步出法庭。

法官试图阻拦,Martin淡淡地说:“我是路过打酱油的。”言罢飘然而去,不顾身后的笑声,以及叔叔在旁听席上颤抖的拳头。叔叔出狱之后一直没能再亲手教训他,连村里最有八卦气质的阿婆也再没听到过这位打酱油男的消息。

数百年后在西班牙阵亡校官的档案里,学者读到了Martin的这一自述:“我从没有原谅过你,卑劣的女人。我会一直记恨,即使在死去以后,即使因此无法进入天国。无耻的背叛是众多罪恶中最不可饶恕的一种,基督的宝血可以作为这一论断的证明。”

“但我为什么会离开法庭。。。在原告席上看到你的泪眼时,我想也许我曾经爱过这个人,仅此而已。”

***********************

如果不看Robert Finlay的评论以及Davis本人的回应,我会错过书中的不少亮点。包括对Betrande女性形象的刻画,对叙述者Coras与Arrest Memorable这部作品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于Arnaud形象重塑的尝试,等等。除了对其中不时出现的过度诠释倾向持保留意见以外,我要承认,这是一部富有启发意义的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