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锦集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锦集

《新闻报道与写作》是一本由门彻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800图书,本书定价:85.00元,页数:200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一):写作指南,不仅仅是新闻

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架上好久,一直没有读,因为它很厚重。

书是借同事的。

近段时间,我开始阅读,不是那种跳跃式,而是一字一句阅读,现在已看到一半,就已经收获不少,它是一本手把手教如何写好新闻的指南,不仅有方法指导,还有实例,用的多是获普策尔新闻奖的作品。

看这本书,让我心情平静,不再胡思乱想一些杂事,对新闻,对工作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热情。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二):细致到让你怀疑作者

很多让人振奋的细节、让人钦佩的人。

突发新闻后,新闻编辑部是怎样谋划、行动的?怎样竭尽一切可能联系到事件相关人、怎样洞察事件的独特之处、怎样培养消息来源?……

细节太多,细到记者怎样一遍一遍修改自己的导语,以及这其中的心理状态。细到我不断怀疑其中一些部分是不是作者编出来的?

我忘了,作者也是记者,他用了最基本的新闻写作手法——讲故事,来写作这本新闻教材。这是一本相当精彩的《编辑部的故事》。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纽约时报》前编辑主任吉恩罗伯茨在《戈尔兹伯勒新闻守卫报》作农场专栏作家时,他的主编是双目失明的亨利贝尔克。

罗伯茨曾回忆说,当他早晨上班时,贝尔克会叫他过去,告诉这位年轻的记者:“你的作品描写不够细致入微。”

“让我看得见。”他这样命令道。

不过正如一些网友所说,读这本书难免会在振奋的同时倍感失落。你无法不对那样一个新闻自由的地方充满羡慕嫉妒恨。不过又正如一些中国新闻前辈所说,我们所踩的这块土地上,新闻事业更加艰难,但也更具挑战,它考验着你除了对新闻的热爱以外的其它东西。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三):何需浮名,且去浅斟低唱

当年柳永应试,本来文章锦绣。奈何皇帝看了他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心里正不爽,于是将他的文章批了个“何需浮名,且去浅斟低唱”。这就好像是认定了他是伪造民族加分一样,剥夺其录取资格。

换了别人,估计一辈子消沉去了,或者想办法走门路。柳永更狠,拿着这道批复,号称“奉旨填词”,堪称古往今来炒作高手第一人了。

胡喷这许多,只是为了舒缓心中的无奈。

惭愧地说,我已经干新闻这行数年了。历任跑口、热线等岗位,熬年头混到编辑。

偶尔有小记者问我,某某稿子该如何写?我每每摆出一幅高深莫测的嘴脸:你的采访,你问我怎么写我能知道么?

其实老实说,咱上学的时候是学法律专业的,你让我论述个无独立请求权之诉讼第三人还成,让我说新闻的事情,流汗……

按理说,我该弄上基本专业书籍,好好读几天。可是老实说,从混入记者队伍之后,我就觉得不管哪本书,都让我有隔靴搔痒的感觉。

具体来说,当我觉得哪篇稿子不会写的时候,想到书里找答案,屡屡无功而返。渐渐这些专业书籍也就置之高阁落灰去了。

而今回想,这几年新闻实务干下来,觉得干新闻这行,最没用的就是文笔。一篇稿子拿回来,才不管你文采如何,而是只看新闻价值大小。只要新闻价值大,漫说你写的中规中矩,就是一塌糊涂满篇病句,也自然发表。

倒是几篇自以为有点想法的稿子,反被批评“形式大于内容”,或者让编辑改得面目全非。

那时节,颇有柳永当年试而不第的愤懑之感,不免暗骂编辑“不识货”

可是新闻这口饭总是要吃的,索性把心思下在想选题上。

或许你觉得咱功利,或者觉得市侩,问题是你稿子写的再好,不给你发也是枉然,只不过留在电脑里自我欣赏;或者贴到博客上,凭着几个要求回访的夸奖沾沾自喜一下而已。

也许有人要说了,那要是碰到新闻价值大的,好文笔不也用上了么?这是自然,但是问题在于,您一辈子能碰上几个大新闻啊?您还真打算书写传世之作么?

总之,屡屡遭遇文笔被蔑视,我却没有柳永的勇气,索性一律白描带白话,反而省事。

既然如此,我却想知道,再去看这样的书籍,磨练自己的文笔,究竟有多大意义呢?

不敢批评展老师的著作,只是说说自己的实际感受罢了。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四):在兔子跟前晃萝卜 pour un bon conteur.

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人有糖吃。

这是所有主编给年经记者的忠告。每一个踏入记者行业的人,大概都和我一样,总是被杂乱无章的事实与细节搞得晕头转向。

“你知道你想说什么。”正如乔治.奥威尔在《政治与英语》中写到地那样,一篇成功的文章早在落笔之前,就已存在于你的大脑中。对于张爱玲这样的小说家而言,可能灵光一瞬更为宝贵,但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这点绝对受用。

你是一个穿针引线的能手,一个绝对忠于事实的奴仆,一个不折不扣的结构主义者。

好吧,以上都是我的胡说。我不是什么记者,虽然有可能即将是,但至少现在还不是。这些不过是我阅读《新闻报道与写作》后的感想。作者是梅尔文.门彻,曾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记者,在美国多家大型媒体任职,现任哥大的新闻学教授。闲来无事时,把他深厚的新闻从业经验整理下来,于是有了这本厚达800页的新闻学教程,被美国近500所高校点名采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在这个时候,走入我的视野,他就是爱伦.坡。这个游走于上世纪的鬼才小说家,如此地遥远,但我还是坚持认为他不是个凡人,是的,他的确不是。

前些天,我兴奋地拿到一本坡的短篇小说集,像磕了药一样地沉醉其中。坡的作品不计其数,他写诗、写评论,嗜酒如命,大概就是酒精的作用在激发他永不枯竭的灵感。可最引人注目地还是他的小说,《毛格街血案》与《黑猫》,在人心深处制造迷宫,让阴暗与惊悚萦绕四周。这个堪称侦探悬疑小说鼻祖的出现就像当年的普鲁斯特,在这之前,可还没有人这样写过小说。

不仅仅是希区柯克、柯南道尔,声称从爱伦那受益匪浅的还有梅尔文.门彻。他干脆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引用《毛格街血案》中的名言,对记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问“出了什么事?”,而是问“出了什么没出过的事?”。在梅尔文眼中,记者简直就是隐形的侦探,热爱蛛丝马迹胜过一切,因为细节才是报道的生命。要像侦探一样观察和推理,发现越多奇怪的细节,就证明越接近事件的核心。这不是什么讨巧的技术小窍门,这简直就是哲学。

一篇出色报道的写作难度不亚于一篇小说,因为你只能写进事实,不能虚构。一切都必须是核实过后的事实,记者得对他的读者负责。

可能否引人入胜始终是一个前提。否则一篇意义再重大的报道,如果没人愿意打开报纸,就等于什么也没说。因此,不仅要像侦探一样观察,还要像侦探小说家那样写作。梅尔文花了大量篇幅在谈导语写作的重要性及要领。随后,又在建构文章处大费周章。一篇报道就像一场精心布置的凶杀现场。人们先嗅到血腥味,再因好奇驱车前往。像侦探小说家一样,把读者当成兔子,再聪明的兔子也难以抵挡胡萝卜的诱惑。

唯一不同的是,一部侦探小说必定在最后才显露真相,而一篇报道却处处都是真相。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五):记者的游戏规则

1.大众传媒和新闻事业的本质作用在于促进社会的民主法制,新闻学所重点探究的是新闻事业与民主的关系,因此对政治权力与权利、民主与法治的关注,就成了新闻学的核心。

持之以恒地将心智保持在训练有素的状态,勇于面对可能否定或抵触人所希望实现的一切结果。他们非常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不会对这一点想很多。

生死在舌头的权下。

2.新闻工作abc:准确体现在事实和语言中,简洁要求开门见山,清晰是指对正苏发生的事情没有疑问。

跟多年前的消息来源保持联系。

挖掘新闻事件后的故事,更有人情味。

没完没了的铺垫,读者会跑光的。

不要让可能存在的疑问悬而未决,不留漏洞。

寻找直接冲击力的事物。

读者喜欢身边发生的与个人化的问题。

报道引向重点的节奏慢?知识面不够广。

验证消息来源的可信性。

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提供多种观点。

短词、短句。

使用人们常用的词汇讲故事。

3.工具:相机、电脑、手机、录音笔、u盘、扫描仪、卫星电话、城市号码薄。

在浏览器帮助页面查到如何限定搜索。

在机构网站某些专栏下有提供专门数据。

4.导语

突发事件直接导语,特稿则暗示引导,遵循主-谓-宾结构,不超过35个字。

优秀作品背后的思想是开门见山。as:起初,神创造了天地。

没有重点的写作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坏习惯。

who、what、when、where、why、how:何人何时何何时何地为何如何。

导语写作:找到最重要因素、确定直接式导语还是延迟式导语、如果一个因素很显著使用单一元素、使用主谓宾结构、使用具体名词和生动动词、30-35个字、道与具有可读性,不能为可读性牺牲报道的真实与准确。

5.倒金字塔结构:开头对报道的概括,剩下部分-主体-对开头详述、支持、举例和解释,还包括背景和次要材料。

写作的第一条规则“知道你想说什么。第二条规则:把它说出来,开头不用其他话引述它。没有能力确定要点使作家越走越远。

讲故事形式,存在必要的结构,遵循开门见山原则,随即话锋一转,告诉我们意料不到的事情。

每个概括后都要有具体的事例。对话、动作、描写的引入。

拿到消息后列个必报道必备要素清单。ae:汽车撞伤一个小孩,必备要素有:孩子的年龄姓名地址、司机名字年龄地址职业、出事地点环境位置、小孩伤势、对司机提请的诉讼。出事前小孩和司机的状况。(其实围绕不同当事人遵循时间线更简便:事发前,事发,事发后,最后结果。花开两支,各表一朵。)

6.撰稿人在线

在匆忙中正确行事,不要咬文嚼字,不要使讨巧变成你的目的,你的工作是传播信息。

要展现,不要讲述,视觉化,让他们说话行动。好的引语、有趣的故事、相关说明、人情味的内容放在显著之处(接近导语的地方)。避免形容词副词。诚实迅速地写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