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蒋廷黻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须叔试读】以史为鉴,思考将来该做的事。

近日来,一部分阅读的兴趣正投入到历史上来。一方面,以史为鉴之古训深入人心,历史循环以及种种矛盾也仿佛再现。另一方面,青史留名也实则难得,历史上的一行字不知是多少人的一生。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在亲王笔下便是9万字的《长安的荔枝》。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十个字便是孤守四十载的大唐安西军。上帝折鞭处,合川钓鱼城。如无此役,又不知是怎样的世界。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人,数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后从历史中消失。

短视频上常见的内容就有东西时间线的对照,比如:宋哲宗绍圣三年,牛津大学成立。清康熙26年,牛顿三大定律发表。…以及同治六年,捻军大战湘军之时,《资本论》问世。清,仿佛古代,实则近代开端。十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之《中国近代通史》也终于问世。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也是历史话题下相应总被提起的书籍。不得不提的便是对他的学术评价,他最早开始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他提出了建立研究和写作中国外交史的新标准,形成了区别于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的新学派。后期政治立场暂不评价。

本书实为《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和《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三文之合集,大抵都发表于1930年左右清华教学期间,作者弃学从政之前。关于《中国近代史大纲》,作者自叙这本篇幅不过五万余字的小书只是他凭对中国近代史的观感所作的“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也希望“读者只把它作个初步报告看待”。《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和《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的内容可以说是对《中国近代史大纲》篇章的扩充。

蒋廷黻其风格重分析、重综合、重对历史的整体理解,本书并非堆叠史料,时间人物事件多是一带而过,更多地则是在于其对历史的独特看法。比如对中西关系的评述:“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之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比如对士人阶层的分析:“以林则徐为例,其尚以个人名誉高于国事”。比如清代军队腐化无法抵挡太平天国,致使开始培育私人武装,湘军、淮军相继出现,最终出现北洋军阀。《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提及“明代海运实为太监私利”。《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中,俄国以助我之名,行侵我之实,土地割让始于中俄。

当然,毕竟人是有立场的,本书中所建立的分析框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作者个人经历与政治取向的反映,服务于学者自已的政治诉求。但是掩卷覃思,蒋廷黻写的这本近代史,之所以九十年来经久不衰,其结论抛弃不提,但其对于近代历史事件的梳理与评判,多一语中的,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小林泰三有云:“人类无法正确、完整地理解历史。在试图理解的时候,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新的事件。所有事件全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着。要将它们一个不漏地考虑在内,根本做不到。连这一刹那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事情。但即使如此,历史还是可以学习的。在人类被赋予的有限的智慧范围内,理解历史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作为有趣的故事去理解,另一种是作为引导自己的科学去理解”。

本书正是如何读史的生动教材,以史为鉴,思考将来该做的事。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二):【须叔试读】《中国近代史》——简短的史学名著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史学名著,我最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认真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以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深入浅出的分析,展现了近代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觉醒并走向现代化。

这是一本比较简短的史学著作,正文只有四章145页,后面附了《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及《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两篇文章,几乎占了本书一半的篇幅。整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清晰,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蒋廷黻先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同时,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十分客观,既不夸大其词,也不贬低其价值。这种写作风格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适合很多非历史专业的读者阅读。

蒋廷黻先生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在书中,他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如他认为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更需要引进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又如,他认为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洪秀全竭力破坏几千年来的汉族文化,这一点既得不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甚至也得不到安分守己的国民的支持。再如,他认为曾国藩维持满清所采取的做法,“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说,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那就是说,恢复我国固有的美德。”革新守旧,同时举行,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大贡献。

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近代中国面临的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蒋廷黻先生认为,要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从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方面,中国需要进行ZZ改革,建立民主制度;在经济方面,中国需要发展工业和市场经济;在文化方面,中国需要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实现文化多元化。这些观点虽然在今天看来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当时却是十分先进的。

读完此书,使我了解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进步,以及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同时,也让我明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许多问题。例如,我们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我们需要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吸收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我们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整体来说,《中国近代史》值得认真一读。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三):从政治角度,带着问题看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间的百年时光,是一个破而后立的过程。

“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1938年,蒋廷黻如是说,而近代历史,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去探究的时期。

蒋廷黻不是一个单纯的学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也是一个外交家,这就注定了他看待这段历史的角度和立场与一般学者不同,更加务实、更加透过现象直指本质。

他在研究历史时,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被称作“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可谓是对中国近代史最有发言权的人。

他对近代史的研究思路是: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

他生于1895年,可以说一半近代史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不仅如此,他弃学从政,可以说是参与其中,这也是他为何心心念念要编撰中国近代史的原因,也只有他,才能写得出这视角独特的近代史。

李济说:“他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蒋延黻在从政坛退下后,回顾自己出版的这本《中国近代史》,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然而,遗憾的是,他有心重修,然无力实现,虽然这一版在他的眼中还有完善空间,但是,在众人眼中,已经是很好的了。

他把近代史,为分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与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四个部分,着力点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方法是否正确,全篇都融合思考于其中。

这应该是最言简意该的史书了,不仅只是小小一册,只有15万字,更是只有一半是正文,另一半是附录,是作者认为读近代史应该知道的内容: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

个人觉得,这样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史,很件很愉快的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