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读后感精选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读后感精选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韦斯科特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读后感(一):太可怕了,不推荐

人人都可以成为如玛丽娜这样的艺术家。当然,其实,每个人都有成为她的潜质。不可否认,这个女人之所以成为了现在的行为艺术之母。书只看到了一半,我唯一的感触就是,这个女人内心到底是多渴望被爱,被关注啊。要有多少勇气才能将自己的身体不当回事啊。但这归根究底大概也都是因为她想得到关注而已。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读后感(二):关于关于梦境预知以及和爱人之间的心灵感应

1976年南斯拉夫艺术行为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荷兰遇到了她的灵魂伴侣乌雷,12年后他们的感情走到了尽头。2010年她在纽约现代艺术馆,静坐716小时接受1500人的对视岿然不动,而只有一个人的出现让她留下了眼泪,这人就是乌雷。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读后感(三):作者还算客观

作者没有一味跪舔阿布拉莫维奇,

也通过了采访其他人尽量还原艺术行为背后的故事,

相对诚实也让艺术家的形象更全面而丰满。

然后发现微博那些海量转发的那些煽情句子,也是刻意的忽略了很多事实的鸡汤。

阿布拉莫维奇对工作的狂热和自律令人可望不可及,

充沛的能量和好客热情,交际魅力与强势保护,领导人般的特殊存在。

只听书里的描述,个人可能更喜欢乌雷的感觉,更内敛,更复杂,也落魄许多。

“他们分开12年后,乌雷的一位女性朋友还处于疑惑之中,问了他一个天真的问题:‘你为什么跟阿布拉莫维奇分手?她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女人。’

乌雷回答:‘我想我没那么多的魅力。’”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读后感(四):行为的力量

最早在网上看到玛丽娜的故事,行为艺术之母,以及她那些光怪陆离的作品,我在惊叹之余保持对她艺术的尊重,却难以理解。直至收到这本自传,有些惊喜,便决定好好读一读,走进她的内心去看看。玛丽娜生于南斯拉夫的上层家庭,母亲是国家主流艺术工作的负责人,所以为她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的积淀,随着父母的分道扬镳以及母爱的缺失,玛丽娜充满了反叛精神,走上了创新先锋艺术之路,种下了行为艺术的萌芽。及至遇到乌雷,她一生的灵魂伴侣,开启了这对恋人长达13年的合作,这段时期玛丽娜的生命得以完整,艺术也得到升华,两个人共同创造了许多作品和灵感!然而艺术家的路注定是孤独的,他们在长城两端分别向对方走去,终于在中间重逢,却是分手的结局…失去另一半的痛苦带给玛丽娜全新的艺术领悟,也促使她走上艺术人生的巅峰!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读后感(五):了解行为艺术的窗口

之前,看过一段视频,说的是某位女行为艺术家做在桌子前,与桌子对面的观众进行对视。观众不断的在变动,然而女艺术家一直没有动,没有任何表情。直到来了一位男子,和艺术家对视了很久,艺术家的眼里慢慢流出了眼泪,表情显得非常的激动。

之后,无疑间,看到这部图书,因为自己喜欢艺术,又被图书的封面所吸引住。待了解到这位艺术家,居然就是视频中的那位女艺术家,感觉非常有趣。自然也很想了解其人哦。

图书中,把她的悲惨孩童时代的情形一一描述。也知道了她的家庭非常不和谐,包括艺术家自己的家庭同样如此。只是其家庭背景非常雄厚,为这位艺术家的成功铺垫了一条通路。

然而,这位艺术家,并没有走这条路,可能受到了家庭不和的因素,显得非常的叛逆,自己走出了一条暴露自己、伤残自己的行为艺术之路。

印象之中,就是她和爱人在长城之行,徒步行走在长城之上,所经过的乡村之美,民俗风光,自己也想亲自来走一走。

说真的,其实自己对行为艺术还是不太了解?难道暴露、伤残等等元素,就成了了艺术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