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空间》读后感精选

《文学空间》读后感精选

《文学空间》是一本由[法] 莫里斯·布朗肖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空间》读后感(一):巨恶心的翻译

这本书的翻译更加验证了我对外语专业的人从事学术翻译及研究的看法,那就是不求甚解,看不懂乱翻。

比如96页处翻译的非常混乱,我实在怀疑有没有人通过中文版真正看懂了该书?

《文学空间》读后感(二):淡

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文盲。

曾几何时每天读至少几十页的书是为了活下去必须完成的事情,就像上厕所和吃饭一样。事实上这三件事情完全是绑在一起的——没有书读,在厕所里怎么打发时间?

然后忽然就出现了一个叫ipad的东西。异军突起的苹果商品让我的空闲时间里充满了呕心沥血的或粗制滥造的各类游戏。然后我忽然发现,在这半年时间里,我的读书量为零。

当然我会读专业相关的东西。为了写论文,你不可能一点东西都不看。但你也不会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再花上几个小时去思考。单纯为了让最后的参考文献显得更加丰富厚重的阅读,价值少得可怜。

所以当终于放假了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好了,从今天开始,离游戏动漫远一点。开始看书。

仅仅一天之后,这个勉励就变成了,好了,从今天开始,白天离游戏动漫远一点,看些书吧。

然后在一周之后,进而又变成了,好了,从今天开始,不能整天玩游戏看动漫,至少要看几页书。

在定完上面的勉励之后,我忽然觉得很空虚。

终于,还是变成文盲了。

《文学空间》读后感(三):商务印书馆的劣品

实在忍不住要说,商务印书馆的《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真是糟糕得令人无法卒读——单就我读过的《色情史》和《文学空间》而言。

这套丛书,我读了两本,两本都译得糟糕透顶。主编——哦!没有主编——策划人既然能够容忍这么两位翻译人的这么低劣的译本,可想而知其对译文质量的要求标准。

至于这套丛书的其他译本质量——在亲见了两个满脸雀斑、满头癞痢、满身脓包的丑儿之后,我无从想象这家还能生出一个面目清丽、仪态风雅的孩子来。

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日记,关于半夜读《色情史》的日记,那是一个噩梦。

在这个冬日午后,躺在沙发上读莫里斯·布朗肖的《文学空间》,青天白日地又把那个噩梦温习了一遍。简直是自戕。

《文学空间》这部优秀的论著,不意在某位顾姓翻译人的手下,竟孽生出如此畸陋的译本。

简单枚举如下:

P8:

为求文学本质而身不由己的作家设法拯救他同世界同自己的关系。

P9:

……那种使这宁静依然是他的宁静的东西,那种为求谨慎而退居一边中自身尚剩的东西。

P26:

只有在通过诗人所面临的牺牲和紧张,死亡在诗人身上成为能力和可能性时,只有在死亡是一种行为,即那种最佳行为时,诗歌才是可能的。

我们被挤压在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这个世界的偶或的结合在没有我们的情况中发生在我们身上)和一个虚假的理想世界之间,

我读着,心里惟有恨,我能够想象,这本该是多么诗性的语言,不幸被其糟践至此也!

这样的阅读,似乎由一具已经腐败的尸体去想象和还原凌波的洛神。

套用陈凯歌导演的名言,翻译人不能敷衍到这种地步。

《文学空间》读后感(四):读布朗肖会平静下来,因为他让人感到神圣。

在《文学空间》中 布朗肖论卡夫卡关于死亡这种不可能性的体验,从《卡夫卡日记》出发。p76 1914年12月

以自身可以满意地死去来书写他人的痛苦的死亡 “非正义”的死亡——文学作品成了一个死亡空间。卡夫卡的日记揭露了“在作品中发生的不幸的死亡和在死亡中取乐的作家之间某种亲密关系”77

“以写作为幌子的接近死亡的方法” 77 布朗肖将其看作是“非正义事件”79

满意地死去还是痛苦地死去解释了我们对生活 对正常世界的态度与关系

布朗肖的逻辑是“满意地死去”表明了对生活的不满意 与正常世界的断裂 是以否定的方式使死亡变得满意。79

布朗肖的论述让人体会到了卡夫卡的冷漠与残忍。

《文学空间》读后感(五):俄尔普斯的凝视:为什么欧律狄刻必须死?

存在两种语言或言语,语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最好的程度是“模仿创世”,第二种功能是引入无限,最终的目的是“回归太一”。什么样的语言能够引入这样的无限?非逻辑的语言,直觉的、天赐的、自动的语言,因为这种非逻辑和非统一的特点,这样的语言适合于断片,断片割裂了语言的系统性,使语言不再为言说的内容而言说,而,只为言说而说,追问“说什么”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又回到了第一种创世的语言,如果非要给它一个名字,就是俄尔普斯的凝视——这直接导致了欧律狄刻的灭亡,欧律狄刻的死亡正是语言的第二种秘密,如果俄尔普斯救回欧律狄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会是一个“创世”的章节,一则童话,一个在发白的日子里被人喧哗的掌故,但也由此,语言失去了这第二种灵性功效。文学绝不是讲一个故事那么简单,而总是作为一种“越界”的尝试——如果你是俄尔普斯,你能否忍住不回头,同样的,如果你是作家,你能否忍住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回头,你能否满足于成为一个熟练的写作者而害怕变成接触到语言真正的秘密变成一个无心之人?那个叫欧律狄刻的人必须面对死亡,她的死亡对俄尔普斯而言是一种升华,事实上,相对于他引以为傲的歌声,他在这致命的凝视里看到更多,也许是无限多,无限是个令人迷失的领域,虚无是极致的纯粹,极致的危险。幸福,荣耀,意义,价值,人类历史的全部辉煌,在这凝视里灰飞烟灭,真正的作家必须承担毁灭,必须触及死亡,创造只是副产品,真正的作品也许只有一句话,后面跟着几十万字的伪装,层层叠叠遮住了它的样貌,这一句不是唯一的,无限精神散布宇宙,飘落在每一句里,我读《城堡》开篇的第一段看到了这样的无限落在雪地里:

“K抵达的时候,天已很晚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巨大城堡的存在。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

这样的文字,我想到那个伴随着身体的不适和黑夜里惩治式握笔的瘦弱男人,三千年犹太历史的痛苦,我知道,从此以后所有的书,都要隐秘地经过这本书,就像这本书经过的那上一本书:渊面黑暗,那时的世界尚是一枚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