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读后感(一):18、《张爱玲全集》

喜欢张爱玲,细腻、尖锐。她笔下人物的扭曲、复杂,也才真实。张爱玲,能写出我们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内容。只是她是数落着伤疤在歌颂。每一篇小说都是回忆痛楚,只是到后来,她已习惯了……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读后感(二):完整一點

算不上很喜歡的散文集

只是在那一套裏面

保持一點1952年之後的紀錄

完整一點

大部分是對其他作品的

序和評論

看得有點沒有精神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读后感(三):谈吃

最喜欢那篇谈吃与画饼充饥,其实觉得张是绝对当得起妙人儿这个说法,52年后对香港电影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见得比她的小说差,哦,上帝保佑,我承认,我的确是看不下她的小说,虽然文字间的微义在某种情况下来说其实也是很妙的,但是个人更欣赏她的散文,尤其喜欢那篇更衣记,我知道如果说她的小说我从无勇气,或者,叫兴趣更好,完整看完一本,那么,别用砖头砸我,因为,我也从未一口气读完过红楼,但是,对她的散文,我却总是兴趣多多。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四:1952年以后作品》读后感(四):到底是岁月痕

柜子里有一套哈尔滨出版社的《张爱玲典藏全集》说是全集,一共是十四本,却并不全。《赤地之恋》、《秧歌》是没有的,比起十月文艺出版社那套编辑、装帧也差很远。虽不全,偶而摸出来读一读也可解一点文韵上的相思之苦——我有一种怪癖,迷上一种文风若长久不读便犹如多日不闻恋人耳语,十分想念。读过后,又如烟鬼猛吸一口香烟,整个人都舒坦开来。

前几天读了收在《流言》里的散文,归为1939~1940作品一册,大感舒畅,仿佛卡朋特唱的Yesterday Once More.今天又随手拨出一本1952年后散文册子看——那原是《续集》,1988年皇冠出版的——竟然觉得无味。

我读张爱玲并不早,她的散文打动我便是那一册《流言》。先读她的小说,色调情绪都阴郁得快让人患病,再读散文简直是惊喜——那是刚上大二的时候,在书店里突然见到几乎按原样再版的《流言》,买回去坐在床头读,午后的阳光穿过阳台又透过薄纱的蚊帐,柔软地照在略微泛黄的纸页上,慢慢读下去竟发现她也还是一个有着青春,闪着光的女孩子,只是曾经钻到暗沉堂屋里讲半老怨妇的故事,讲的太真,教人认不出来。公寓、电车、马路上都能“拾趣”,用着她那一点自我标榜的小市民眼光,自豪而欣喜,其精妙的修辞比在小说里更显得物得其所。刘绍铭在《到底是张爱玲》里说其以写小说成名,散文写得少,但其文才却足以与周作人、林语堂之类媲美。正是真理。

今天再读《续集》那一册,竟又觉得乏味了。张爱玲向来社交很少,而《流言》多少还有炎樱,有开电梯的工人,“道路以目”的路人,还有小女孩子的天才梦。到这一本书就全没有了,只大概转述几句姑姑的话(我不知爱玲去美国后还与姑姑有多少接触,在她的《对照记》里对姑姑一张照片背后写,她在我记忆里是这个样子,1952年离开上海时是这个样子,也永远是这个样子。非常伤感,让人感觉1952年的记忆似乎就成了永久的定格,今后再未见面),再有就是对曾经作品自作解释了。絮絮叨叨全讲着灰扑扑的陈年旧事。《续集》里典籍博引胜过早年的散文,又自然不是学术论文,看得见制造逸趣的痕迹,却终究找不到多少。岁月积下的学识与沉稳确实让她的文风更平实了许多,却再难见到曾经上海、香港乱世之中仍自得其乐,活泼紧致的那颗少女心了。以前读到以为美国记者回忆去找Eileen Chang做关于Reyer的采访,本来约好了时间,按了一下午的门铃却没有人应,打电话也没人接。经过百般周折终于找到了她,却发现原来她一直在家只是对铃声充耳不闻,而且只有到了晚上才出门。我想,这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孤僻了,对于外界的一切她大概都有意地拒绝,到街上去寻找市井的乐趣都已离她很远。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里写曹雪芹的修改稿是其成长的见证,仿佛一个天才横截面。而我的书柜上立起的书脊,从左到右十来厘米的距离,隔着三十年的文字,真真像一个女人走过岁月的横截面。

当年哪怕是照样录下姑姑的一段谈小动物吃胡萝卜的话也成一篇时髦小文,最能见其扑捉力与灵气——而大概是女人老了难免变得啰嗦,哎,一篇散文,写了四十多页,哗啦啦一翻,没有尽头,也提不起兴致去读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