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100字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100字

《被偷换的孩子》是一本由大江健三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一):changeling

说实话,如果当作小说,很难读

不过对于大江和伊丹十三有兴趣的人来说,是很有意思和价值的文本

不知道可不可以用顽固的索隐派方法来解读

很难忘记changeling的缘起和戈布林的故事

多重意义,我的道行也许离解读差得很远

不悲观不妥协,也许不是不被换走或者斩杀的理由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二):“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

“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本书是……大江健三郎对其妹夫伊丹十三……”应该是妻兄

是这个sb评论系统影响了我的评价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三):好的东西需要等待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花了我很多力气。在看的中途,常常会因为觉得过于晦涩而心生退意,会放弃的时候,经常这样告诉自己,这本书没有到最后,贸然的放弃所失去的,会成为我的遗憾,而且,追悔莫及。

是抱着勉强的心情看完的。大江先生的书,闻名遐迩,而自己居然还未看过,光光这一点,就让人汗颜呐。印象中,大江先生的书本应该如此晦涩。或许照片上的他过于严肃,所以在某个瞬间,就暗暗下了这样的定义。我不是很懂,这本书所承载的,大江先生所包含的情感,只是在吾良和古义人身上,渐渐看到大江先生本人和其妹夫伊丹十三,两人深刻而真挚的友情。这就是自传吧。同样的自杀,同样留下的录音带,同样试图与死去的挚友进行灵魂交流。

田龟的出现,一开始会让人觉得他是不是发疯了,由于对方的自杀,接受不了这一现实,于是古义人幻想出一个工具,与吾良的所有交流说到底其实只是古义人一个人的自欺欺人?人很悲伤的时候,是会产生幻觉的。随着事情的发展,渐渐我们得一窥见,他们年少时所经历的种种,他们身边亲人所带给他们的一切,这些对于外界的感知,每分每秒所发生的事情,在一开始我们以为我们我们会忘记,就像平常所发生的所有另外的日常一样,但是潜意识的存在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我们还毫无察觉的时候,它就已经悄悄替我们存储一切,记录,归档,日后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弹出,而你就恍然大悟一般“啊,原来如此”。那30盒录音带,是我最好朋友留给我在这个世上的一切,是仅仅属于对方的所有,他的每句话,磁带每一次的播放都是他在冥冥之中,对还留在这个世上的我的提醒,有些话,吾良在生前,没有同我讲,原因并不明了,因为我原以为,那样的吾良是绝不会以自杀收场的,黑社会,暴力,黑帮,家庭,这些东西,外界归结于他死因的各种猜测,在我看来,并不确切,正因为连我也不知晓,所以吾良的死,会让我如此震惊。对所熟知的一切,其本身以超出预料的发展,这种意外让人开始怀疑自己先前的判断。我所熟悉的那个吾良,究竟是那个样子的吗,还是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不是吾良了。我活在自己的世界太久,除了写书就是修改,慢慢与这个世界分割起来,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小盒子里的那个世界,让我觉得竟有些陌生。每次听录音带的时候,就想像那是吾良在和我说话,像少年时代那样,像兰波的诗一样。有一段空白的记忆,我始终无法记起来。吾良一定知道吧。那段记忆的盲点,最终还是复苏了,关于大黄,关于美国军官,关于我们狼狈的逃回家。泥泞不堪的路,在大脑中越来越远。我全都知晓。只是最后我选择性过滤了它。那改变了我的一生,修道院场发生的一切,父亲的一切,妈妈残缺的耳朵,吾良的父母,在德国的教学,在回忆里翻涌,塞进我们的脑海中,我全都知晓,而对于这一切,我选择沉默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四):对「终章 莫理斯・森达克的漫画」的疑问:是否出自大江ゆかり?

全书是以第三人称视角书写,既然大部分都是「古义人(我)」所经历的事情或者被填充的简单细节,加上伊丹十三也是我一直非常欣赏的日本导演,我明知不对还是将大江和伊丹十三分别代入了古义人和吾良的角色。千樫我也默认是大江健三郎的妻子、光的母亲大江ゆかり来阅读。

但终章感到不对劲了——由于题材的特殊性(与现实高度重合且确实是个引人好奇的谜),加上和此前一致的写法与视角,我一度开始怀疑最后这一张是否是出于真正的「千樫」之手。

终章结尾引用如下:

千樫准备这样回答古义人的问话:自己决不让浦小姐的婴儿被千变万化的葛布林们偷走。还准备对他说,在古义人翻译的与作者的公开对话中引用的《死去之王的引路人》结尾的台词,已经表达了我的想法。

悲剧在激昂的气势中迎来高潮并骤然结束后,女族长模样的依雅拉加向唱着挽歌并仍在摇晃着身体的市场上那些女人召唤道:

“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也一起忘却!只将你的心扉,向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

读到这里我似乎已经十分确凿终章是由大江ゆかり书写的。虽然语言风格上同之前有些相似性,但视角和心理活动,加上文中描述千樫同吾良都爱用沉默替代回答,总使我保有这种终章出自大江ゆかり的这种可能性。而版权页的信息更印证了这种想法:

CHANGELING

by OE Kenzaburo, OE Yukari

Copyright(C) 2000 OE Kenzaburo, OE Yukari

All rights served.

但是全书除了版权页,中文部分对大江ゆかり得贡献只字未提。在goodreads上找到Changeling的英文版,作者一行也只有大江健三郎和英文译者。所以对于终章的猜测现在仍只存在于我的感受和零四年1月南海出版的中译本《被偷换的孩子》中的英文版权页。

《被偷换的孩子》读后感(五):重生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读大江健三郎的《被偷换的孩子》,倒不是因为书有多厚,而是因为这实在是一本让人看了极其抑郁、内容也很枯燥无味的书。几乎每次我开始翻书不到二十页,就歪在自修室的椅子上睡过去了。但是这次是下了狠心要把书读完——只读好读的书,只看轻松的电影,鉴赏能力永远不可能得到提高。

《被偷换的孩子》大意是说,电影导演吾良自杀之后,他的妹夫、好友长江古义人(以大江本人为原型)通过“百日”的修养、思考,回忆两个人的故事,而他的妻子、吾良的妹妹千樫,则在这段时间内确定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从前那个英俊、善良的吾良,在十七岁那件事以后,就已经被哥布林(欧洲民间传说中用冰雕的丑陋小孩偷换人类美丽小孩的妖精)们偷换了。小说的最后,千樫和怀孕的浦小姐有一个计划:将浦小姐的孩子当成另一个吾良来抚养,保护他的纯真、美好不被哥布林偷走。

书中古义人回忆起小时候生病发高烧担心自己会死去的时候,母亲对他说,如果你死了,我就再生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孩子,把你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他,这样他就是你了。古义人病好以后常常在想,这是原来的自己,还是妈妈再生下的自己?这样的想法,有点类似于庄周梦蝶了。

然而终究每个人都是只能活一次的,没有可能让你的生命在另一个新生的生命上延续,就算是血脉相连的父母与孩子,就算是再相似的人,也毕竟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千樫和浦小姐能做到的只是尽力守护孩子身上美好的品质不被哥布林们偷走,却不可能把他培养成另一个吾良。不可能,对那个孩子也不公平。

哥布林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年龄?认知?外力?然而无论是什么,他们都是无处不在的。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除非是像古义人智障的儿子阿亮那样。因为不懂,所以单纯,因为被父母保护着,所以不会受伤。但我们大多数人却和吾良一样,无法给自己套上隐形衣,避开哥布林的耳目。你原来是一块棱角分明的钻石,却逐渐被冲刷成了黯淡的玻璃球;你原来是一张雪白的宣纸,却逐渐被染上点点墨迹。玻璃球无法再被切割成钻石,因为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墨迹也无法从宣纸上去除,除非咬牙撕下,却和从骨骼上剥离皮肉般惨烈。

性善性恶又有如何的差异,该被偷走的还是会被偷走。宿命论的腔调自管悲伤地在人性的天空下颤颤,但谁也无法阻止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让那个球不那么圆,也有能力尽量避免墨迹的沾染。吾良是努力过的,千樫看到他最后一部电影时为他找回了自己欣慰,却不曾料想不久以后他就自杀了。绝望之中的希望,既然已经看见了一束光,就应该牢牢抓住不放,为何却对自己说,我抓不住,然后甘愿堕入深渊?

力量是“相信”给予的,背弃了信念,也就是背弃了连微笑都散发着馨香的自己,闭上眼睛随着哥布林去了。

“忘却死去的人吧,连同活着的人一同忘却,只把你们的心扉,对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

忘却已经被磨去的棱角吧,忘却已经被染上的墨迹吧,用相信的力量,抵御哥布林贪婪的攻城掠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