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济慈诗选》读后感精选

《济慈诗选》读后感精选

《济慈诗选》是一本由[英]约翰·济慈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50元,页数:5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济慈诗选》读后感(一):海伯利安与安迪密恩

似乎国内对这2个名字一直没有统一的译法。于是,丹·西蒙斯的科幻小说的译文版,我采用了这一种翻译。

其实是想说说另一个人。

虽然早就知晓名字,但却是通过丹·西蒙斯真正的了解济慈的。这一位科幻鬼才,为了济慈,以其诗之名,写了整一个系列,四本宏大的小说,《海伯利安》,《海伯利安的陨落》,《安迪密恩》,《安迪密恩的崛起》,在西方赢得了巨大声誉——包括雨果奖和星云奖种种在内的奖项不再累述。我想,这是对这位诗人的最高追崇。

在四本小说里,济慈的身影和济慈的诗歌无处不在。西蒙斯太爱济慈,于是诗人的鬼魂穿越了千年万年的银河。

西蒙斯,真正的替济慈将名字用火铸写在天空之中。

以此,向这一位伟大诗人,致以敬意。

《济慈诗选》读后感(二):济慈颂

我感觉济慈喜欢用晚霞这个意象。

顺便做些摘抄: ①哦!若是你眼睛受惑,倦慵, 那就去饱看大海的恣肆汪洋; 哦!若是你耳朵被喧哗震聋, 或者听腻了多少演奏歌唱, 那就去坐在岩洞口,冥想种种…… 再惊起,恍若海仙女歌声悠扬!

②致爱玛 来吧,亲爱的爱玛,玫瑰在开放, 花神把珍宝慷慨播撒在大地上, 空气是一团温柔,溪水晶晶亮, 西天裹一身霞彩,散一片辉煌。 来吧!我们快去找清凉的树荫, 雕刻精美的石凳,林中的草坪; 那儿有仙子唱歌把黄昏赞颂, 精灵轻盈地游泳在夕阳光中。 你要是倦了,我为你找一角草地, 你可以枕着青苔和野花歇息; 美丽的爱玛!让我坐在你脚旁, 迷醉地把爱的故事为你细讲。 我这样痴情地呼吸,轻轻地喟叹, 你以为是爱的微风吹到你身边; 不,我吐气正挨近你的膝盖, 你会知道,叹息是由我发出来。 亲爱的,为什么我们不要幸福? 人是傻瓜,他错过这样的欢愉; 笑一笑默许吧,答应我共赴佳期, 给我以目光的柔情,嗓音的爱意!

③再见!再见!你哀怨的歌声远去, 流过了草地,越过了静静的溪水, 飘上了山腰,如今已深深地埋湮 在附近的密林幽谷: 这是幻象?还是醒时的梦寐? 音乐远去了——我醒着,还是在酣眠?

《济慈诗选》读后感(三):有关济慈诗歌的“门外”阅读

济慈的诗很肉感。

1.我读济慈的诗,诗体丰满,流着糖和蜜。若说叶芝塑造的是轻灵忧郁的仙子般的少女,那么济慈创造的是丰腴多情凝脂皓腕的闺阁贵妇。

在我一本老笔记上记录下一首济慈的诗歌,印象是大学课本上的引文,诗名缺,不知是全诗还是截取的断章。

诗如下:

她还在蓝眼睑封盖下睡意正浓

雪白的床单光滑如镜,刺绣玲珑

这时他从壁橱带来一堆食物。

有蜜饯的苹果,榅桲,杏子,葫芦;

软滑的果酱胜似凝结的牛乳;

透明的糖浆带着肉桂的色素;

用商船从费兹运来椰枣和甘露;

芬芳的美味,每一种来自远方,

从丝绸的撒马罕到香椿的巴黎。

2.有蜜饯的苹果,榅桲,杏子,葫芦——这种诗歌意象中的“食物”搭配得很有画意,也很新奇(有异国风情),它勾勒出一种物质环境,亦即营造气氛(审美心理的氛围)。我国元曲中有“小桥流水人家”,起的作用亦正是如此。

3.安妮•普鲁的长篇小说《船讯》里,就有一段话描述北极圈夏天野地里的浆果,“海岬上,沼泽地里,数不清的浆果成熟了,野生黑醋栗,刺儿李,大果越橘,湿地果,夏虎刺,南瓜果,岩高兰果,还有直挺挺竖在紫酱色叶子上的带黑斑的云莓。……”

这些稀罕植物的植物属性本身就点染了叙述中的环境,因其新奇又激发了一种陌生化的审美趣味。这种享受也正是一种物质享受呢。

4.由小小的符号开始进行审美,我常常乐此不疲。

植物动物物具之美,很多时候不在于你如何细腻描摹,因为它们本身就有与生俱来的美,关乎选择与搭配。创作行文实在微妙而美妙,痛苦与乐趣皆于此。

寻找到一种类似”内形式“的最佳途径,路途中无论是鲜花美果还是荆棘杂草,向前,好比走向理想国。

《济慈诗选》读后感(四):《希腊古瓮颂》文本细读

《希腊古瓮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之一,笔者在此并不准备对济慈做过多的介绍,现只拟用新批评方法将《希腊古瓮颂》进行文本细读。

第一节“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受过了‘沉默’和‘悠久’抚育的养女”,可指静穆圆润的古瓮,亦可指纯洁娴静的古瓮上面的少女,二者兼有者永恒的魅力。“林野的史家”是指古瓮,通读全诗之后便可了解古瓮上为读者展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了。古瓮上缠绕着古老的传说,如花一般,是天然的艺术佳作。不论这个古瓮是作者想象的还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济慈对这个古瓮都是无比的热爱,甚至认为它比自己视为生命的诗歌还要瑰丽。上面有理想的乐园,美妙的音乐和令人激动的爱情故事。值得注意的是,“热烈”与“狂喜”是展现在静穆、冰冷、坚硬的古瓮上的,两相对比,更可见“热烈”、“狂喜”的程度之热烈。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听不见的风笛是更美妙的,因为听的是心灵。可听见的笛声是被具体化了的,虽然同样可以有个人的解读与感悟,但是总不及听不见的笛声渺远旷澈。既然听不到,那有怎知是“柔情的风笛”呢?那是因为古瓮的形状进和质地圆润细腻,是因为古瓮上永恒的故事。这柔情的音乐不仅融化了少女和那“卤莽恋人”的心,也融化了读者的心,一起沉醉与古瓮、笛声、故事等等之中了。“你不必心酸”与得不到恋人的吻,你得到的是永恒的爱。时间停止在这一刻,爱情是永恒的,青春是永恒的,美亦是永恒的。

诗歌第二节的幸福与永恒延续到了第三节,延续的还有“幸福的是这一切超凡的情态;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①因为得不到,所以不会因为满足了而失望悲伤,一切的期待还都停留与自己美好的想象中,可拥有却还未得到。这是诗人笔下最美的状态,同样也可以说,“凝固的美好时刻要比流动的现实更有活力。”

诗歌第四节中“构成‘林野史家’讲述的历史另一章。而且再次隐去了姓名和日期。没有告诉我们队列走向哪个神的祭坛,也没有交待祭祀的场合。不仅如此,祭祀者们住的那个城镇也没有出处;诗人特意给我们留下了最广大的范围去寻找它的位置。它或许在山里,或许在河边,也可能在一个不大的海湾。在某种意义上,画着图案的古瓮对这个小镇的特征——它的基本特征,已有所暗示,但是没有明白讲出来。诗人希望给我们的想象留下丰富的东西;不过这节诗的意象和格律的组织结构确实把小镇描述的很清楚:它面积不大,挺平静的,它的人民结合得象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诸如这样的一个‘敬神的早晨’。居民们全体出动参加祭祀的仪式。”②小镇、山村和祭坛都和笛声一样是不可知的,给读者甚至给诗人自己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第五节又把我们带出了画在古瓮上面的令人陶醉的世界,以便把古瓮再次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实物加以考虑。”“希腊的形状”是古典之美,“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沉默的形体呵,你象是‘永恒’”③是对前四段的进一步解读。“‘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对于这两句历来有多种解读且争议颇多,本文在此就不再赘述了。笔者认为诗人之语不可能每句都是经得起科学验证的。这句话是《希腊古瓮颂》完美的组成,同样也是济慈的完美的组成,如此便够了,这首是的美妙和不朽与这句话是否经得起科学验证是没什么关系的。

举头望望周事的烦嚣,不知我们是否已忘记那田园般静谧的情感,是否已忘记了孩童般纯真无邪的笑容。也许不是忘记,只是一时没有想起。每个人都在在慢慢成长,世界上的一切也都在不停歇的发展,当我们一步步走向我们所谓的“成熟”时,试想想什么是代价。“当诗人们不再愿苦觅美真融合、丰厚凝重的艺术风格之时,当艺术家们不再去抒发积淀于心的真诚感怀之时,当文学阅读仅成为满足欣赏者感官愉悦的简单本能的交流之时,当艺术的创造仅成为物质利益牵引之下“速成”的商业行为之时……”④读读《希腊古瓮颂》吧,重新感受一下真正的激情与艺术,重新再将那圆润贞洁的“瓮”捧在掌心。

注释:

①克林斯•布鲁克斯《济慈的林野史家:没有注脚的历史》 188页

②克林斯•布鲁克斯《济慈的林野史家:没有注脚的历史》 188页、189页

③克林斯•布鲁克斯《济慈的林野史家:没有注脚的历史》 191页

《新批评》 史亮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9年5月版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 王佐良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8月版

④程茹军 李学欣 独特的审美追求———解读约翰•济慈的《希腊古瓮颂》 名作欣赏 2005 6

《济慈诗选》读后感(五):最美的, 就该是最有力量的

这个凌晨刚刚读完了这本《济慈诗选》的最后两首作品:《恩弟米安》和最后未完成的“集大成作”《海披里安》,一切宏大的词汇都不能描述我对济慈诗歌的感受,是啊,当谬斯不吝把所有的诗艺才华赠予这位天才时,我们甚至没有机会想到用什么文字来赞美他了。

我对诗歌形成了完全的崇拜。众多文学作品中,可以有各种题材相互之间争奇斗艳,然而诗歌永远是一座来自俗世又超越凡间的神明,或者说,诗歌从最原始的时空走过来,可以永远保持着摄人心魄的力量和最深沉的悠扬。(然而在当代的中国,诗歌在哪里?这是令人可悲的文化缺憾。)

之前在读屠岸先生的《英国历代诗歌选》时,一直不明白他对济慈的如此偏爱,在这本《济慈诗选》的序言中,他详细道出了原由,也不禁把这种热爱之情不自觉地感染了我,感叹于天妒英才,这么不可思议的诗歌巨匠竟然仅仅活过了25个春秋,也就是说,在他短短七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济慈在18岁之前没有写过诗),就创造了那么所足以让他进入世界最伟大诗人的行列的伟大作品,在前言中,译者讲到:

“1812年2月23日,他客死罗马,安葬在英国新教徒公墓,年仅二十五岁。……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逆料的。但是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龄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英国的大诗人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比济慈的出身更为卑微。”

就这几点,已经能照出济慈头上的光环有多耀眼了,他的出身和奋斗,他的诗歌产量,他的诗歌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客体感受力”等),在极其有限的生命里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进入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人的行列),这些光环的点点滴滴都渗透进他的诗篇中,那些融合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与同时期其他诗人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他自己笃行的风格)的诗篇,往往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深刻而辽阔的记忆。

我想,既然济慈是屠岸先生最为喜爱的诗人,以及他在本书中的说明,这本《济慈诗选》所选的作品应该是非常全面而且到位的,所有济慈留给世人的重要作品,基本都在这里了。

叙事诗中的三首,《圣尼亚节前夕》我之前已读过,这里另外的两首更是能把人带入奇幻瑰丽的爱情神话中去。《伊莎贝拉》(又名《罗勒花盆》)描写的哀婉故事,让人读后一如从噩梦中哽咽着惊醒,悲伤地一如靠着罗勒花盆留泪的伊莎贝拉。《拉米亚》中,从森林仙界的美妙和惊艳开始,蛇仙拉米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被哲人识破真身,美好的婚礼成为葬礼,酷似中国《白蛇传》中“端阳”一幕,惊讶于东西方竟有如此类似的神话故事。从这几部诗中,可以体会到济慈极为深沉的悲剧风格,这或许可以跟他的生平遭遇相联系起来。

不能忽略的是他的六首《颂》以及那首“令人战栗”的《冷酷的妖女》,显示出惊人的感染力,往往一瞬间(一个诗句的转折),就把读者带入绝望、悲怆的边缘。

被济慈称为“传奇史诗”的《恩弟米安》中,有大量晦涩难懂的隐喻,这也导致当时本诗出版后评论界对此诗甚至是济慈本人的攻击,我觉 “晦涩难懂”其实只是在相对非常局部的含义考究上而言,联系到济慈本人的主张“客体感受力”,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只要顺着诗人的意境走,进入诗句描绘的画面中去,自然可以感受到其中优美的意想和磅礴的气势,而至于个中隐喻,也只有在对诗歌整体印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出,这有点像是中国古代文人说的“得意忘言”,只要能理解其中的意境即可,至于其中一幅画中树有几棵,人有几位,面朝何方,脸上何种表情,恐怕凭我等水平,还不能深入掌握,再说,诗歌最重要的功能是给予人美的享受和理性的表达,读罢《恩弟米安》,本人已经完全沉醉于其中壮阔瑰丽之境,心神激荡了。

《海披里安》没有《恩弟米安》那样充满奇幻的场景,而是更为深沉老练,拜论称之“崇高肃穆,堪与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相媲美”。从平静、缓和的自然描写开始,到西娅和萨土恩之间充满反语的对话,显示了诗人新的创作风格和创作阶段。然而,《海披里安》没有完成,诗人就去世了,所以在结尾那一串省略号中,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未知,济慈在本诗中说“最美的就该是最有力量的,这是永恒的法则”,把众神的变迁和自然的更新交替结合起来,老海神的那段话可以说直接反映了诗人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使全诗沉郁、磅礴的气质延伸出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就像诗里说的:

“……我们的柔枝

养育的不是苍白孤零的鸽子,

而是金羽的鹫鹰,它们的壮美

远远的超过我们,它们作主宰,

理所当然:因为最美的就该是

最有力量的,这是永恒的法则

……”

B.LIN

濟慈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Keats/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