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优秀诗歌 1978~2008》读后感摘抄

《中国优秀诗歌 1978~2008》读后感摘抄

《中国优秀诗歌 1978~2008》是一本由张清华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3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优秀诗歌 1978~2008》读后感(一):废纸书

亏我花那么多时间去琢磨。一度怀疑自己后又坚定信念。拿《新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对照琢磨,作者把最经典的和最好的那些诗都排除在外了。是一位内作者独特的诗歌观点吗?如果这样,我只能说和作者观点相左,但请不要把本书命名《优秀诗歌》,因为这些真的算不上优秀。又一本废纸书,鉴定完毕。

《中国优秀诗歌 1978~2008》读后感(二):为一本矫情的书写一首矫情的诗

封皮印着

“1978-2008中国优秀诗歌”

几个宋体字

首页

却赫然蹦出

“优秀小说”的字眼

如此表里不一

恨不得

把编者揍扁

也或许

是排版的讹误

更疑心

是盗版

张承志的小说

开了个头

就突然跳转到

诗歌的序言

吓人一身冷汗

……

就是这样一本

矫情的书

一本

教我的清华老爹编的

又神奇、又矫情的书

让我彻夜难眠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只这一句

就足以令人心旌摇曳个整晚!

《中国优秀诗歌 1978~2008》读后感(三):随侃这些诗or人

2012年夏天,假期前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中国优秀诗歌1978-2008》这本书,心想之前高中不是读古诗,就大多是民国文人写的诗,抑或是叶赛宁的诗,对于近代的诗人倒是听过不少,若说是否认真读过,想来好似也没有。于是有兴趣借来,在宁波,宁波去南宁的火车上,还有佛山,没事做了,便翻开看看。无聊之余也写点读后感,仅作纪念。或许是未曾像以前那样有一个很安静之处,就看一首诗,或者处于生活一段情感沸腾期,或许就是现代的诗歌与我心目中的相去甚远。多数而言,我并不感冒。但毕竟也是给了我很多新的诗歌观。虽开了眼界,可自己仍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即诗歌纯粹是一股热情而已。

——2012年10月20日于宁波

7.8

《盆景》(艾青):“寄情于物”不如“直抒胸臆”来得畅快。青少年总比老年有激情。

张志民《中国,用纸糊起来》:有气魄,源于悲哀的愤怒。

郑敏《致诗神》:柔情,末句犹佳。

《我不会颤抖,死亡!》:切肤之感散发出来的迷离瑰丽的意象。

《无声?》绿原:断句影响诗的流畅性,没有美感了。

食指《疯狗》:绝唱。

《黎明的海洋》:瑰丽,浪漫。

《在精神病院》:精神病人对于诗人就像数学家对于物理学家。

《啊,尼采》:写得久的诗,已入暮年的诗。诗人总是少年行。寄志于人,更是不堪。

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以物铭志”,浅白即有力。

多多《从死亡的方向看》:哲人之思化解世俗之杂。

北岛《回答》:与其它相比,诗并不在乎浅显。此间,无不悲哀地发现诗是写给自己的作品。

《神女峰》舒婷:诗人不需要给读者容颜,只需给想象。人的外貌都是浮云,唯诗是真。

7.11

顾城《一代人》:简练地如此,《回答》之于北岛。

7.19

梁小斌《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总感觉他的诗有童年情怀,用纯真来控诉荒谬。

叶延滨《谒一个墓》,《丘吉尔请叶延滨替他向元首们说几句话》:两首诗风格迥异,前者意味深长的缅怀,后者则是放肆的反讽。

邵春光《加农炮》:意象间跳跃感极强,超无厘头。因而涵盖面很广。而且意象很前卫,并不注意传统的美感,更重澎湃的热情的倾泻。如同疯子般的梦呓,抓着狂似的,无视世俗的禁锢。

邹静之《雨打在路上》:女性的婉约美,与《加农炮》霄壤之别。

《注视伤口到极大》王小妮:有些诗歌真是难以理解。大多数情况下,诗人自己是唯一适合的读者吧;柔软。不同时刻看,不同心境看,诗歌很不一样。

翟永明《预感》,《独白》:有些诗歌,韵律上的完美可以弥补主题的晦涩感。

于坚《便条集258》:很有创意的诗,诗的另一种风格吧。

《汉英之间》欧阳江河:假若要把一片议论文写成诗歌,那终究是披着诗歌外套的议论文而已,毫无诗性可言。总感觉《便条集258》也缺乏什么,想必就是这种诗性,热情灌注的。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关于市场经济的虚构笔记》之类能算是诗吗?诗的主题应该是热情,不是让你理性的去争辩论述。

7.22

《衣服》大解:比喻似乎很切意,可是没感觉。然后想起自己的妈妈,结尾就显绵长了。

韩东《大雁塔》,《我们的朋友》:于我而言,更愿相信这是忧伤的自述,而不是单纯的像《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的他人诗评中讲的对意象的解构。

7.23

吕德安《蟋蟀之王》,吉狄马加《黑色狂想曲》;这种诗节奏感很好,富有音乐美,即使无法领略其表达的意象,也能体会到它散发的情感。

陈东东《形式主义者爱箫》:邪恶地说-“奇诗”。

《雨中的马》;不过诗确实挺有味的。

《世界的血》骆一禾:“巨型诗歌”的概念于我全新。

黑大春《白洋淀的献歌》;我喜欢歌咏的诗,纯粹美丽。

潘洗尘《偶然》:平和温婉,相对于那些所谓的主流,这首所谓的“边缘”更值得玩味。

张枣:一个炫技的诗人。

唐亚平《自白》:读诵顺,心气足,还是所谓的“女性诗歌”。

7.24

西川《李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人本质。虽自己对歌颂某人的诗歌(出亲人外)并无经验,也许真有“知音”一说。

胡东《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与诗意的诗名迥异的天马行空的意淫。放肆是诗人应有的气质。八十年代的诗这点让我十分敬佩。与民国的悲苦婉转的美感迥异得酣畅淋漓。

梁晓明《玻璃》:制造一种体验,也是诗的一种功能。总感觉诗在此成为工具,而不是存在的根本。

潇潇《等候》:虽仍有那种晦涩气,然而意境还是有些古典美的。

8.1

海子《阿尔法的太阳》:虽借梵高,然而实质还是热情,这也是诗的本质所在。

《麦地》:夜晚恬静的田园,很平和的诗。

《九月》:其实我不懂,可是莫名地喜欢。如歌般琅琅上口。我感受到旷远,悲伤,永恒,孤独。。。

《春天,十个海子》:肢解身心的绝命之作,以生命践行。

戈麦《红果园》:华丽的思乡。

《陌生的主》:像一根柱子一样拷问的绝命诗。

老巢《我的态度就是时间的态度》:与其繁复的意象,毫无逻辑的堆积,还是这般荒诞,玩世不恭的语气诗体吸引人。

8.6

长征《消失的白马》:纯白的梦想,倏忽而过。

8.7

《凶猛的野菜》:无所畏惧的生存态度。

卢卫平《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收束际,尽显苍凉。

伊沙《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反动十四行》:与侯马,徐江的诗一样,别具风格。有些流氓气。喜欢将原有的意象故意捣毁,从而建立起一种别样的快感。

《忆江南》:诗歌将不可能的成为可能,从这个层面上激昂它也是诗,对吧。这是将固有的意境捣毁。结构主义嘛。

《诺贝尔奖:永恒的答谢辞》:他的诗歌与我所想的大相径庭,然而不可否认的他的诗有种别样的魅力。

轩辕轼轲《是。。,总会。。。》:结构主义有其特有的魅力。年少轻狂,逐渐平庸,多么悲哀的过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