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数字情种》的读后感大全

《数字情种》的读后感大全

《数字情种》是一本由[美] 保罗·霍夫曼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情种》读后感(一):数字情种

每个数字可能都别有一番味道。数字是无限的,而人类一直在努力偷看上帝那本天书。只有简洁优美的证明才可能是天书上的。埃尔德什,一个纯粹的数学家,一直在于SF搏斗,是一名罕见的数学天才。

读完此书,你会感动于数学家的可爱!

《数字情种》读后感(二):数学家的轶事

〈数字情种〉译自Paul Hoffman的〈The Man Who Loved Only Numbers: The Story of Paul Erdos and the Search for Mathematical Truth〉

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数学家轶事,最广为人知的是Erdos有500余位合作者,写出过超过1500篇论文,论篇数他第一,但要算论文总长度,欧拉超过了他。他不会开车,也不愿在某个大学任固定的职位,一生没有结婚,居无定所;匈牙利给给发了一本超级护照,让他可以自由出入等等,这些以前都知道,但以下的是以前不知道的:

1. Ronald Graham(葛立恒),也就是台湾数学家金芳蓉的老公,在Erdos的最后十年一直照顾他。书中有一章是讲他的。他曾经以 Tom Odda的假名发表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讲Ramsey number的,此名其实是中文“的”的音译,这篇文章现在在Google Scholar中能搜索到。

2. 有人向Erdos聊起来Monty Hall problem,这问题就是曾在水木成为十大话题的“猜羊换门”问题。Erdos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换门,别人向他解释他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用Monte Calro模拟方法在计算机上得到换门的猜中次数是不换门的两倍,他才勉强被说服,但仍然很迷惑。

3. Erdos在1971年其母亲去世后,陷入抑郁,靠服用苯齐巨林(Amphetamine 安非他命)来调整,此后终身服用。这一习惯让R. Graham对他的健康非常担忧,但是仍然没有什么办法。关于服用精神药物,这个网页有说明 http://www.amphetamines.com/paul-erdos.html

4. 可能由于与华罗庚(Loo-Keng Hua)通信,五十年代,Erdos离开美国之后有好多年都拿不到入境美国的签证,一直到六十年代初为止。

《数字情种》读后感(三):The Man Who Loved Only Numbers 数字情种

数字情种是根据英文原名“The Man Who Loved Only Numbers”译出的,算是意译吧。当然严格来说,这是一本传记,传主是数学怪才保罗·埃尔德什(Paul Erdos)。最初听说这本书是从水木论坛的读书版面里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但是直到才有机会借到它来读。

埃尔德什,匈牙利数学家,曾与485名作者合作过,并且著有1475篇高质量的论文(含与其他数学家合著),为已知的最多产的数学家,甚至比数学大师欧拉的作品都要多。英文书名称其只喜欢数学,确实是这样,埃尔德什终身未婚,以至被人怀疑是同性恋,其实他对性远没有兴趣,他把自己所有的兴趣都放在了数学上。

当然从书中的记录可知,他的成长轨迹与他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其母担心埃尔德什在学校会传染上疾病,所以坚持其在家请家教学习,直到高中时埃尔德什在去过一段时间的学校,也维持了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其母也对埃尔德什与异性的交往十分苛刻,书中有些地方描写暧昧,不过并没有十分说下去。或许读者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其他的解释,我想,对于数学大家,大家也不太愿意过多的诟病其它。更何况,"数学家都有些疯狂".埃尔德什自己说在22岁的时候才第一次亲手在自己的面包上涂黄油,11岁的时候才自己系鞋带儿。

埃尔德什也有另一套语言体系,上帝被叫SF(Supreme Fascist,最大的法西斯的简称),小孩子被叫作 ε(希腊语字母ε,厄普西隆,数学中用于表示小量),美国被叫作山姆(Sam),苏联被叫作乔(Joe)。埃尔德什认为,“究竟是我们创造了数学还是仅仅发现了他。换句话说,数学真理是否已经存在那里,尽管我们还没认识到。如果你相信上帝,那么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数学真理本来就在SF的脑袋里,我们只是重新发现了他。” 细想一下这句话其实是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的文章换成了数学而已。

本书并未按照传统的写法,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从出生写到死亡,而是以一种比较宽松的笔法讲述了一个个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家埃尔德什的对数学的痴迷以及其堪称古怪诡异的性情。当然作为一部数学家传记,不可避免的回谈到诸多数学定理,然而作者本身对数学并没有太深的研究,所以更多的是以浅显的方式叙述了许多数学问题。

在书中插叙了哥德巴赫猜想、四色定理、费马小定理和费马大定理四大猜想及其证明历史,从中可以一探数学发展的幽径。书中也对阿基米德、斐波那契、高斯、哈代、格雷厄姆等数学大师做了介绍,对素数合数诸多定理都有论及,对希腊、罗马、阿拉伯的数学观也有涉及,相信诸位可以从中看到简单的数字背后隐藏着的巨大密码,通过数学家的定理偷窥一下SF的天书吧。

全书一共11章,然而排序却也有许多小小的trick。1~11章是这样排的:第0章 25亿岁的老人,第1章 来自天书,第2章 小不点儿之谜,第e(注:约2.71828)章 山姆和乔的问题,第3章 爱因斯坦与陀斯妥耶夫斯基,第π(注:约3.14159)章 最坏情况博士,第4章 些微报复,第5章 “整数是上帝创造的”,第6章 得了一只羊,第7章 幸存者的集会,第∞张 “我们数学家都有些疯狂”。这也可见全书的数学韵味之一。

“要想永垂不朽,数学是最佳的途径。如果你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数学发现,那即使所有别的人都被遗忘,你也会被人们牢记。”埃尔德什证实了他自己的这句话。

《数字情种》读后感(四):我的偶像崇拜

我第一次知道埃尔德什,是在初二的暑假。偶然在新华书店遇到了《我的大脑敞开了》,另外一本他的传记。而这本《数字情种》是我在高三读到的。说来也有意思,这本《数》我们当地没得卖,我请学校附近书店的老板出去进货时帮我问也没问到。于是我把钱汇到了出版社才搞到这本书。现在买书都打折,那次买书还多付了钱。当年我也慷慨过啊!想想运气也真好,目前我知道的两部埃尔德什的传记都早早的被翻译了过来,真是一大幸事。 埃尔德什在四岁的某一天成了一名数学家,因为他作出了一项原创的重大发现:他发现了负数。 说起他数学生涯的开端,不能不提他的父亲。在他十岁左右,他父亲教给他两个漂亮的关于素数的定理: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以及相邻素数的间隔可以任意大。从此,他迷上了素数的世界,开始了终身不止的探索。有一点很有意思,其中一个定理的证明是使用了反证法的存在性证明,另一个则是最直接的构造性证明。 十八岁那一年,埃尔德什作出了自己生平第一项数学工作:给出了贝特兰猜想的一个初等证明。他因此在数学界里出了名、知道了拉玛努金,从此走上了初等方法这条“不归路”。 没过几年,他又踏进了“拉姆塞理论”。虽然他痴迷于数论,但我感觉他最重要的数学工作还是在图论和概率领域。对于拉姆塞理论,他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1938年埃尔德什在一篇数论文章中将数论和图论联系了起来。这点听起来很有意思,但好像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后续发展。但是他在文章中解决的那个图论问题却是极值图论的起源。可惜他当时没意识到这点。幸好,肥水没流外人田,他的好友图兰意识到了这类问题的价值,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埃尔德什虽然后来在这门理论中作出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但他一直很自责,他居然看走眼了!历史一再说明,再伟大的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所以一个新手不要太在乎老前辈的看法。另外,名家的原始文献也不妨看看,说不定会捡到遗珠。 埃尔德什之所以能解决那么多问题,有一个原因是他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那些系统、庞大的理论,而是把时间花在了那些同时代几乎没人在意的问题上。于是他成了新时代的先驱者和现时代的非主流,这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理论建构蔚然成风的环境下更是显眼。多数研究者都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在知识储备上达到一个领域的前沿,然后才可能解决一个不错的问题,扬名立万。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埃尔德什找到了达到“成名”的捷径。 这里不妨接着谈论几句他的“初等方法”。我不知道他没跟进现代理论和他使用初等方法到底是个怎样的因果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从刚起步的阶段就特立独行。就我看到的资料,他用初等方法做出的重要的数论结果还真不多。和M. Kac那篇关于素因子的概率分布的文章以及关于素数间隔的研究应该是他最出色的数论成就。他的数论结果里我最喜欢的是:任意多个(至少两个)连续自然数之积不可能是某个自然数的(高于1次)幂。 现在人再玩初等方法,即使是在很多人以为很“初等”的组合学领域,估计得到出色成果的机会也很渺茫。现在组合学发展的那么好,什么代数拓扑、群论、代数几何都可能用到。没有坚实、广博基础的人,在哪个领域都应该走不远。 至于他的提问能力,和他的解题能力一样有口皆碑。他的很多问题刺激了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这和黎曼、庞加莱、韦依等人相似。许多了不起的问题都是在新领域出现之初被提出来的,所以有人才说“数学的核心是问题”。但那些伟大的人物好像提的小问题不多,一出手就是一个杀手锏,这点和埃尔德什的情况很不一样。他的小问题很多。据说他有一种特别的能力,能根据你的数学能力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这简直就是天生的导师。 再来说说沃尔夫奖的颁奖词。这一点我一开始没注意到,是维基百科提醒的。许多人的颁奖词里都有“pioneering”、“fundamental”、“outstanding”这样的词,但对他用的却是“numerous”。在这么个顶级群体里,拿“数量”来说事,好像在说他的工作“质量”不怎么样似得。如果积极的看,在所有获奖者中,只有他被强调了工作数量,可见他的工作确实非常多,而且还是涉及多个领域。还有一点比较特别,他被强调了“个人影响”。我觉得这点确实值得称赞。数学无止境,新人换旧人。每个人都该为后辈创造力所能及的条件。 埃尔德什非常崇拜康托,数学史上最勇敢、最具原创性的数学家之一。康托有句名言: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埃尔德什用一生的数学追求证明了他不愧是康托的一个合格的崇拜者。而我写了这么多,却没有证明一个定理,这证明我还不是埃尔德什的一个合格的粉丝。不过他已经去看“天书”了,没空管我。 附:埃尔德什最喜欢的神童Posa后来去教书了,发掘和培养天才少年。匈牙利作为当代组合学最强的国度,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他们这些热诚的教师,无论是中学的还是大学的。 再附:关于埃尔德什的具体的数学工作,可以参考下列文献: Paul Erdös and His Mathematics I The Mathematics of Paul Erdos I Erdõs Centennial ============ 待补充,待整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