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是一本由梁从诫 编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读后感(一):拒绝八卦

最喜欢刚开始的那几篇小说了,还有那个半截子话剧,感觉和许多话剧是一个套路。里面的诗,说实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很少。不过挺喜欢她写的那几封信件,觉得她不是一个传说,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读后感(二):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大公报·文艺》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群生活在北平的文人学者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流派——京派。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寓所——北平东城区北总布胡同三号,由于经常性地举办文学沙龙而被称为“太太的客厅”,是京派成员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 而京派文学的主要发表阵地,则是《大公报·文艺副刊》与《大公报·文艺》。笔者在阅读本书时发现,某些篇目或页下注中存在关于以上报刊名称的编校错误,且学界对于此二者名称存在模糊不清及模棱两可的情况,特搜集资料,整理如下。 《大公报·文艺副刊》于1933年9月23日于天津创刊,由张振声、沈从文主编。该刊每周两期,每周三、六出版,1935年1月6日开始改为每周日一期。至1935年8月25日止,共出版166期。

《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5年9月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与《大公报》另一副刊《大公报·小公园》合并,改版更名为《大公报·文艺》,由沈从文、萧乾主编,其中“文艺”二字由沈从文亲笔所题。该刊每周四期,每周一、三、五由萧乾主编,开设各种专栏,刊登短小作品;每周日由沈从文主编,主要刊登名人作品及特刊,称为“星期特刊”。1936年4月1日,《大公报·文艺》编辑部由天津迁往上海创办上海版,沈从文因此辞去编务,由萧乾单独负责全部编辑工作。至1938年8月,共出版372期。

《大公报·文艺》

抗战爆发后,天津版迁汉口出版,武汉沦陷,再迁重庆出版;上海版迁香港出版,香港沦陷,再迁桂林出版。抗战胜利后,天津版与上海版复刊。香港版也于1948年复刊,延续,但均与原先的情况很不相同。 ——————————————————————————— 根据以上史料,对本书进行以下勘误: P1页,萧乾代序《才女林徽因》中第一段“1933年11月初……沈从文先生在《大公报·文艺》上发了我的小说餐《蚕》以后”,实际为《大公报·文艺副刊》; P2页,“在我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期间”及下文,均应为《大公报·文艺》; P110页,页下注“本小说刊于1935年8月11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64期”,实际为《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64期”; P179~235页,页下注中“《大公报·文艺副刊》”均应为《大公报·文艺》。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读后感(三):爱情的纠葛,在哪个时代都是无趣的

不想评价什么,贴两段有意思的文章

————————————————————————————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金岳霖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身高一米八,极富绅士气度。金岳霖在晚年回忆说,他还是通过徐志摩认识林徽因的。林徽因一家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居住的时候,金岳霖与林家比邻。梁氏夫妇的客厅有一扇小门,穿过“老金的小院子”到他的屋子,而他常常穿过这扇门,参加梁氏夫妇的聚会。到星期六下午,老金在家里和老朋友们聚会的时候,梁氏夫妇就穿过他的小院子来参加老金家的聚会。

据说金岳霖的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家送过去,没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这样交往久了,两个人就互相有了爱慕之心。大概是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告诉他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当晚梁思成想了一夜,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梁思成后来对他的第二个妻子林沫说,当时他和林徽因都哭了。后来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

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曾跟林沫说过,作为徽因的丈夫,确实有点累。梁思成说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林沫问他关于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的故事。据林沫说,梁思成笑了笑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梁思成这样评价过林徽因之后,诙谐地说:“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

近百年来,被男人耍的最厉害的是张爱玲;

近百年来,耍男人最厉害的是林徽因。

——《怎么储备男人?》

近百年来,被男人摆布的最惨的女人是谁?近百年来,摆布男人最厉害的女人又是谁?

前一个答案我们很熟悉,是张爱玲。这位堪称中国最有天赋也最刻薄的女作家,却始终被胡兰成这个花心文人吃死,为他堕胎为他赚钱为他和朋友翻脸,乃至于胡兰成和别的女人同居,张爱玲还要小女人态的跟过去看个究竟。

后一个答案我们也很熟悉,是林徽因。这位美貌与才华并重的女子,16岁就把大诗人徐志摩握在手心,并让他在短暂一生里魂牵梦萦。24岁林徽因嫁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这是真正的名门望族,从此芳名更炽。婚后,林徽因认识一代学者金岳霖,让他深深爱上自己,并沉溺在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中,在不破坏林徽因家庭基础上,终生不娶,深爱了林徽因一生。

两个女人,同样才华告绝,同样惊世骇俗,为什么有不同的命运?她们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我们必须看到,女人在感情上有先天的弱势,那就是女人太重感情,无法象男人那样冷峻冷酷。所以很多女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所有都投入到一次感情中去,而投资学告诉我们,将所有资本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不智的,所以感情和投资都一样,真正的秘诀在于分散投资。

张爱玲是个很决绝的女人,不爱的时候视同陌路,相爱的时候全情投入。所以她会被象胡兰成这样的男人所伤害,而胡兰成就像是个精明的投资家,他在和张爱玲交往的时候,与多个女人保持着暧昧关系,其中还包括张爱玲为数不多的闺中密友之一苏青。

林徽因的成功,也在于他储备了足够多的男人。16岁时吸引了徐志摩,缘由是美貌和才华,而后林徽因离开了徐志摩,但请注意,她拒绝徐志摩并没有拒绝的那么彻底,而是保持着适度距离的暧昧,这让徐志摩完全陷落,痛苦不堪。林徽因在结婚后,还认识了金岳霖,这同样是她感情的储备,而林徽因的聪明即在于,她能够让一个男人活在自己的精神爱恋中并且不舍不弃。

林徽因所做的事情并不多,她只是没有彻底拒绝两个男人而已,却令她活在更好的感情生活里,两个储备的男人,令正牌丈夫梁思成感到压力,不得不保持着完美爱人的状态,这也让林徽因成为感情世界里的胜者。

不是每个女孩子都可以像林徽因那样的,但当女孩子被男友抛弃,而哭哭啼啼说:“全心爱一个人也有错么?”

是的,有错,当我们能客观分析张爱玲有多错,她有多不值时,也同样该想想自己应怎么保持住感情世界里的优势地位。

其实林徽因做的很简单——当有人追求她时,她说不,但“不”的没那么确定。

仅此而已。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读后感(四):心底的四月天

近来的夜里,手头的这本《林徽因文集·文学卷》断断续续的接近了尾声,掩卷睡去的同时,对这位交织着传奇色彩的女子溢满了越来越多的钦佩与喜爱之情。这本书里收录了林徽因不同时期的诗歌、散文、小说及信件,篇幅有长有短,题材各异。尽管喜欢徽因很久了,但我仍不愿去随随便便的翻阅某个张三李四写的传记,想要认识她,和她交流,那么读她的文字便是最佳的途径了。

还在青涩的中学时代,第一次恋上志摩,读到“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知晓了“康河的柔波”,便也一同听说了那个被人传唱近大半个世纪的美丽爱情故事。故事的女主角,聪慧动人卓尔不凡,男主角风度翩翩诗意盎然。这段情谊之唯美,除了用诗歌来形容,怕是没有更好的表现了。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花季的徽因,随同父亲前往英伦游历,在那里,她认识了近乎“大哥级”的志摩,当时,已为人父的诗人正在英国深造。面前这个清新脱俗、亭亭玉立而又才情敏捷的女子,几乎就在刹那间俘获了诗人。之后的故事,往往被世人描述为金童玉女相见恨晚,而在我看来,志摩于徽因,爱慕之情不用赘述,这本源于他的内心充满了罗曼蒂克的向往,对于天然美好事物的倾慕,无可厚非。而徽因于志摩,多的是青春妙龄女子对才华横溢青年男子的仰望和钦佩,这种朦胧的情愫里,不排除有喜好,但不同于爱。

徽因自小的生长,完全是循着书香门第旧家庭里的礼仪教化,尽管受了西方文明的耳濡目染,纲常伦理之道对于她而言,仍旧是不能逾越的禁区。面对已婚的诗人,面对日后令他抛妻弃子的艰难处境,她只能决绝的选择离开,选择其作为一生的挚友,一辈子的知音。他们的情谊,有目共睹,徽因的新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志摩的影响,志摩的创作也时时以徽因为读者。

回到国内时的徽因,20岁那年随同思成去了美国一起深造。24岁时,两人喜结连理。他们的结合,与其说是才子佳人佳偶天成,更多意义上还在于作为终其一生的事业合作伙伴更为贴切些。在她短暂的一生中,随同丈夫深入荒郊野外,亲身考察现存的古建筑,著有很多专业论著。一位作家以这样的论述描写思成与徽因的婚姻:“梁思成就像一个宏大的结构和支撑,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林徽因就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阑额,他们两个的组合就成为一个艺术品,如果光有厚重,那么就失去了艺术的飞扬,灵动。如果光有灵动和轻盈,就失去了艺术的坚实和厚重。 ”

印象中的建筑学家,总是一板一眼,拘谨木讷,而徽因却能将建筑学家与文学家结合的浑然天成,既有建筑学家的严谨不苟,又多的是文学家潇洒浪漫之情怀,能在两个如此迥然不同的范畴内游刃有余者,怕也不多见。解放后,林徽因还曾向当局力主保护北京城内的古建筑,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在林徽因的生命历程里,还有一位十分重要的朋友——金岳霖。这位哲学家,既是梁家的座上宾,与思成、徽因相交一辈子,又倾尽一生的爱慕,久久的恋着徽因,终身未婚。暮年的金岳霖在接受采访时,只缓缓的道了一句:“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与别人)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尽管,在同时代部分女性名流眼中,多少总是对林徽因颇有微词,不知是善妒亦或别的什么原因,对“太太的客厅”里总是高朋满座宾客云集的盛况也怀有一丝丝的不满,甚至不屑。然而,这样的种种,丝毫不能影响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和文学家在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迹。

而在读者和众多喜爱者眼里,她则代表了一种诗意和理想化的内心向往,她的身上,既有中国女性恪守妇道操持家庭的生活观,又有西式教育感化下追求事业独立自尊自信的人格精神,她既有渊博的才学又恰好具备了聪慧清新的外表,拥有灵动不俗的气质,及发自内心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生爱恋,还有对生活的澎湃热情和不屈毅力。她就是她,一个将才貌俱佳结合的恰到好处的女子,一个时刻能让受众感受到不凡才华与高贵情愫的女子,一个读来会令人感到四月暖阳般温存明媚的女子。也许金岳霖在林徽因病逝后题写的挽联最能概括她的传奇一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你是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文集・文学卷》读后感(五):关于林徽因,那是一段不必要说清楚的往事。

那是一段不必要说清楚的往事。

今年,是林徽因(或音)女士诞辰一百零一周年。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为什么最终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难道仅仅是因为志趣相投?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降生在杭州陆官巷一座青砖大宅中。其父林长民曾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为民国初年立宪派名人。14岁的时候,林徽因与当时的社会名流、她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相识。两年后出身名门的林徽因随父游历伦敦,因为受当时房东楼下一位女建筑师的影响,对建筑艺术表现出浓厚兴趣,以至于后来林长民要回国,她竟以要父亲允诺让她学建筑才肯回国;同时,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同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从时间上来看,梁思成比徐志摩稍早结识林徽因,他们都是她少年时的朋友,她和他们的感情都很好。

可是她究竟更爱谁呢?是不是就是最终的选择梁思成呢?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实在是可以叫大哥了。在伦敦期间,他们的交往是从书籍和诗歌开始的,那时候,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倾心,时常给她买书送书,并写了不少诗歌给她,以寄幽情之思。后来,林徽因的回忆也证实没有徐志摩的影响,她不会爱好文学,更加不会有自己的文学创作,实际上,她在文学上深受徐的感染和熏陶。不可否认,多情而细腻的徐志摩以他自身特有的诗人的气质和对林的一片痴情打动了这个受中西两种文化影响的新女子,试问,哪个少女没有爱情的幻想呢?而另一方面,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两家已经有了口头上的订婚,的在徐的强大攻势下,在父亲林长民的默许下,即使徐志摩是一个有家室的人,情窦初开的林徽因也为自己的爱情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她对徐说,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徐的妻子张幼仪也是名门望族,张幼仪的大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初政坛风云人物,二哥张嘉敖则是当时政府中央银行总裁。得到林徽因的芳心和允诺后,浪漫的徐志摩当即毫不犹豫、毫无保留的作出了这个抉择,用抛妻弃子形容他不算过分,然而他也是真正为爱情牺牲一切,把自己逼到了悬崖边,因为这个决定,父亲和他断绝关系,中断他的经济供给,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此后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

一切似乎就正如这两个天真浪漫的人想象一样发展,爱情的甜蜜令这两人陶醉不已。然而老天成心要开个天大的玩笑,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林徽因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正式订婚了。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就在这个时候,梁老先生也不失时机地给徐写了一封有远见卓识的信,就像许多别人一样,对于这个早就是他的爱徒的年轻诗人充满了爱慕。当然他也熟知徐那放荡不羁的“野马”脾气的危险性。徐志摩在1922年3月离了婚。梁启超写这封长信的目的,既是要谴责徐志摩抛弃他的妻子,也是要保护林徽因和梁思成,使他们不受徐志摩完全有能力造成的打扰。他在信中无一字提到林徽因,但要徐志摩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徐志摩是浪漫多情的,同时又是温文尔雅的,他不可能在明知道梁思成也喜欢林徽因,而梁又是自己老师的儿子的情况下去横刀夺爱,他只能郁郁寡欢,虽然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仍然是林、梁家里的常客,虽然表面上仍然和他们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但是其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为爱情无畏付出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有这样一个苦果等着他咽。

然而林徽因究竟怎么打算的呢?和梁思成订婚这个事实其实应该不是阻扰她和徐志摩结合的真正原因。当林徽因立下以建筑艺术为事业这一夙愿时,梁思成还是清华学校里一个又吹小号又吹笛、又爱画画的兴趣未定的小伙子。当初梁思成有点想承父业学西方政治,被林徽因讥讽一通。论婚嫁时,她以梁思成必须去学建筑为条件。后来梁思成回忆第一次去见林徽因时也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不过也有人说这是梁启超的安排。但不管怎样,林徽因立志于建筑比梁思成早,并对梁思成一生的立志起了巨大作用。很有意思的是,在林徽因讥讽梁思成的志向并在谈论婚嫁以学习建筑为条件时,梁思成竟然真的因为她确定了学习建筑的目标,并在1924年6月与林徽因同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建筑(林徽因在美术系学习建筑专业)。这个时候的不到二十岁的林徽因,面对喜欢她并为她而学习建筑的梁思成,面对赫赫有名的自己的未来岳父梁启超,面对两家父辈的交情,并没有太多坚持拒绝这门婚事的理由,尽管她仍然敬重和爱着徐志摩,但她的生活也因为自己深爱的建筑艺术已经牢牢地和梁思成联系在一起了。林徽因毕竟没有像与她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或庐隐那样以写作为生,而是非常理性的选择了自己的感情和婚姻,走进了一个不显张扬的家庭主妇的角色,如果没有这样的选择,也许二十世纪的中国会少一个优秀的女建筑学者而多一个出色的女诗人、文学家。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经常拌嘴,但一吵起来,语种就变换了——用外语。林徽因个性较强,身体不好时容易发火,而梁思成则温和忍让,所以梁思成有个外号:“烟囱”。他俩争吵有时还有违中国传统的“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雅训。林徽因和梁思成写文章都是相互改来改去,有时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于是就趁对方睡觉时偷偷地给改了。两个人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然而没多久旅日回国的徐又在中国陷入了另一场感情漩涡。梁、林学成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后来因为林身体欠佳,曾在北京西山养病一段时间,梁没有在身边。这一时期,徐志摩经常去西山看望林。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很多人都猜测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个悬案。事实上,这样的猜测也实在是多余而显得无聊。无论怎么样,徐和林之间都保持了很久的相互的倾慕和尊敬,1931年徐志摩遇难后,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无疑。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无疑是很深的,林徽因在文学上的建树得益于徐志摩。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让我们一起重读: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林徽因1955年4月1日病逝,年仅51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