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辈子历历在读后感100字

一辈子历历在读后感100字

《一辈子历历在》是一本由钱红丽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6-11,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辈子历历在》读后感(一):生活之美

偶然翻到,还没读完,但是很喜欢,文字很美,是很有生活气息的美,用词很出乎意料,很精简又特别贴切,显得很高级,但又不是故意卖弄堆砌词语的清高的文人气儿。可以很精准地用自然万物来描述出情感,这是理科生的我做不到又羡慕的事情。现在就喜欢读这种描述生活之美的书,生活中的细节特别打动人。之前读过的蔡颖卿,现在偶然读到的钱丽红。

“淡漠的人,不会做令灵魂痛苦的事,不耗损自己,顺应着命运的轨迹,慢慢前行,晴天,阳光普照,到了朗夜,则月光流泻。”

“生命真是意幽幽啊,经不起深究,如叶落云散,霜消雪融。”

《一辈子历历在》读后感(二):《一辈子历历在》:日常之光,琐碎之美

文/沈筼筜

第一次看到她的书是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的《诗经别意》,浅雅的封面吸引着我,稍稍翻看了下就决定带回家去细读。事隔经年,她又陆续写了几本书,文笔愈发沉稳和丰润,但仍旧记得初看她书的感受,清凛,像山泉一样沁凉澄澈;安静,能够直抵人心,让人生不出甜腻般的爱来,但是足够令人尊重。那时看她的《诗经别意》,简练质朴,以较为客观的笔法如实道出,没有华美繁冗的词语去堆砌情感,也没有故作娇柔之态去软化自己的文字。临睡前会翻上十几页,有时不自知的读出声音,缓缓散进窗外如水的夜色里。

看她的书时常会有相知恨晚的叹息感,遗憾没能早点看到这么宁静的文字,不紧逼,不压抑,而是层层覆上内心的宁静,直抵日常生活的闪光处,看着小城的烟火生活在她的笔下摇曳生姿,有春天萌发的绿、夏日蓬勃的红、秋日沉淀的静、冬日温柔的暖。好在有朋友给我寄来她的《低眉》和《华丽一杯凉》,得知网上已缺货后。这两本是她早年写的书,离现在近十年之久。不得不钦佩她心的静和细,能把自己浸泡在书海里隔断世俗的纷扰,对日常生活又有着自己舒适的角度。她的文字看似随性,可又克制,不会随意散出自己的发力点,有种恰如其分的美。所以说,她的文字给人心静的力量,让人看到日常之光,琐碎之美。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样的文字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失去况味。但能在文字和现实两个相异的世界里收放自如,是很难做到的。像她在文字的世界里纵横捭阖,进得去,又出得来,清清浅浅,令人歆羡。行文结构也不是传统的呼应式的,前前后后“顾盼有神”,如“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般自由。正是这样,俗境雅境进进出出,有着质地上的华丽,仿佛一匹纹理精致的锦锻,华丽的不仅是图案,而是质地的高贵,温软。

几乎一直是怀着等待的心情,等着她的又一本书,期待着她又会诉说些什么。看到她的新书里,第一辑是谈及古典音乐的,书里没有对音乐本身的专业剖析,也没有以一个资深爱好者的身份大肆宣传,只是安静的诉说着与它们的缘分和感受。尽管我是一个对音乐很淡薄的人,不能说不感兴趣,只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消遣在这部分上,对音乐的喜好极其业余。看她写贝多芬“他置身人世57年,比大雪中的残荷还要枯索荒芜,他是大雪覆盖的湖,洁白无暇的音符,托举着他,成全了他,看,这个人,他终于不朽了。”被痛苦磨难滋生的天才,或许他的作品更含悲悯和易感情怀,能永垂不朽。曾经在厦门的一家书店里听过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或许是直撞心灵的震撼感,让我在书店里逗留许久,为了听完他的音乐,还有回味。未料在书里看到了她写他,“是无穷跳动的音符,钢琴在飞速的炫技,无数和弦反复涌动,长笛与长号互答,大提琴集体发声,成为一股深刻的共鸣,成片的小提琴袅袅起舞·······”瞬间有了共鸣感,直拍手叫好。自己对音乐那浅薄的感受在她的文字里找到了安放的角度,有了隐隐的投射。阅读或许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无论是引起的共鸣还是否定的段落,都会适时安放自己的情绪,从容的所得。

在这本新书里,还有个吸引我的部分,就是写到家乡吃食。我素来不喜欢把吃食写的颇浮夸的文章。何谓浮夸呢?就是不管食物本身的色泽感官,一个劲地把词往其上套用,自以为很诱人,实际上华而不实,如盘散沙。食物本就是日常必备的配置,不可或缺,得用实华的力度去写它,不用力过猛,也不漫不经心,仅仅遵循内心所写。书里写到了瓠子面汤,”喜欢买筒骨熬汤打底子”;糍粑,“浑身上下扑黑芝麻粉,晾透,入油锅,炸至焦黄”;炒粉圆子,“芝麻白糖装的馅”等各类日常小吃。诚然,看着这些吃食不禁会让我回忆,似乎走过了长长的童年走廊,两面都闪现着已逝的记忆,外公每回赶集带来的蜂糕和自制果冻,还在校食堂工作的爷爷藏口袋里的炸鸡腿鸡翅,外婆会做的腐乳和梅干菜,这些都填补着我儿时回忆。就像书里写到的吃食,无一不沾染着作者的回忆和独特情结。

或许每位写作者,在内心深处都有着对故乡或者是从小生长的土地某种深刻的怀念,这种情愫会慢慢渗入他的文字里去,从他的书里捕到故土的踪影。一直没能有机会去的安徽,在我脑海里,通过阅读也逐渐构建着它的样子。徽派水墨建筑,绿意浸檐的街巷,锅碗瓢盆的日常之味,清新芬芳的田畦小路,在钱红丽的笔下摇曳生姿,美如常地肆意蔓延着。在这本书里,除了这些日常生活的况味,她还写到了失眠、孤独、病痛这些不常吐露的私密情绪,似乎毫无防备的就走近了她过去的精神困境。当然,这不只是她有,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只是细微的不同罢了。在我眼里,这本书和她之前的书有所不同,就是离她本人更近些,看到她除了诗意的生活外,也有和常人一样会遭受的困顿,这使文字愈显平稳。同时,她依旧是我们熟识的那个她,我们依旧是以往的聆听者。

不记得是在哪篇访谈上看过一句话,大意是,写作是一门手艺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和入微的细节,手法亦很重要。我想钱红丽就是这样的手艺人,技艺娴熟,把自己日常生活、草木食色一针一针嵌入文字里,纹路清晰,针脚稳落,不疾不徐,而且一直都在做这件事。

《一辈子历历在》读后感(三):我喜欢书中的日常,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翻开《一辈子历历在》没多久,就被这句话打动了:

这句话就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看似简单日常,实则有深藏的魅力,像一块咸肉,有着年深日久的浓香。

《一辈子历历在》是作家钱红丽的散文集,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了文字中关于音乐的所有美和所有力量。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好听又震撼人心的交响乐,并通过作者的文字爱上了音乐。

听过音乐后再重读文字,更能感受到被冲刷、被洗礼、被包容的力量。

废墟上重建自我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书中是这么写的,“木心说,他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觉得这是贝多芬坐在黄昏的莱茵河畔苦劝宇宙,叫宇宙不能那样冷酷。他甚至觉得宇宙应该惭愧,宇宙挺对不起贝多芬的。”

贝多芬49岁以后完全失聪了,晚年一直希望自己的耳朵能复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能如愿,他反复说着“到了天堂,我就能听得见了”,然后离开了人世。

钱老师这样写失聪后的贝多芬:

重新爱上《命运交响曲》。

曾经有一段时间《命运交响曲》是早起的闹铃音乐,足够闹腾,足够撕扯,足够叫醒我不愿面对新一天的鸵鸟心态。

小克莱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版本的《命运交响曲》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在倾听中,感受到了作者所说的那股澄澈的力量之美,那力量让身体里每一块骨头都醒了过来。

反复听《命运交响曲》,感觉自己漂浮在命运洪流之中,有过心高气傲,有过激烈挣扎,也有最终的平静接受,我在自己的命运之流中浮浮沉沉,最终沉到了海底,透过幽深黑暗的海水,看到了一丝天光。

《悲怆奏鸣曲》中的不甘与悲悯。

钱红丽老师说,听《悲怆奏鸣曲》总有种幻觉,那急速回旋的音符,就像是一个人在烈日下锄地,心上的悲伤哀鸿遍野,手里紧握的锄头依然勤勤恳恳,一锄一锄地挖,一锄比一锄快,一锄比一锄深,到末了,仿佛用尽毕生精力,再回头望身后的一块地,却也整个翻了一遍新,可以在上面种植该种的一切。

我从《悲怆奏鸣曲》听到了她文字中描写的感觉,虽饱含人生的悲苦,但并没有自怜,悲怆过后也可以有新的开始。

虽然有不甘,更多的却是对人类普遍命运与苦难的悲悯。

第一次听就爱上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阿巴多指挥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网络上的资源音质都不太好,退而求其次,听了钢琴家朗朗演奏的版本,不得不说,我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所说的那种会让渺小的人变开阔的力量。

朗朗说,他刚开始时一直找不到感觉,不知道怎么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开头,有一次去圣彼得堡开音乐会,听到塔楼钟声有了灵感。

确实在开头听出了钟声回荡的感觉,仿佛一个人行走在苍茫大地,无限孤独,但是心上涌过无数喜悦,渺小的自己也变得开阔。

不知道亲临现场听一听阿巴多指挥的拉赫玛尼诺夫,会获得何等浩瀚的感动和长久的宁静,可惜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陪我走过困顿的德沃夏克。

我是在极端苦闷的日子听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中间有一部分,笛声和提琴音婉转地互诉衷肠,既情意绵绵,又豪情万丈,我在曲调里望见了浩瀚星空。

德沃夏克的音乐以短暂的宏大辽阔去抵消俗世的渺茫琐碎,让希望生长,即便希望那么遥远。

那段困顿时光过去之后,再听德沃夏克,那些剧烈的情绪开始被抚平,心底无限宁静,静得仿佛要睡过去。

感谢钱红丽老师让我爱上这些乐曲,让我沉浸在蜿蜒不绝的音乐河流中,我一点点地顺流而下,抵达,触摸,音乐岸边的花香草长。

(文中插图来自波兰画家Edward okun(1872年9月21日—1945年1月17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