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犀牛》读后感摘抄

《犀牛》读后感摘抄

《犀牛》是一本由[法] 欧仁·尤内斯库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页数:3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犀牛》读后感(一):一个喧嚣嘈杂的世界

人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喧嚣吵闹,就像尤内斯库的那些戏剧,《犀牛》所收录的尤内斯库的这些戏剧剧本和电影脚本,几乎每一部都吵吵闹闹,仿佛全世界吵闹的人们都集中到这里来了,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鲜少会注意到周围在进行着什么,除非是噪声的分贝超出了我们的忍耐能力,可一出戏,却不是这样,舞台上的伶人都有他的台词,你都得听到不可,纸上的每个名字后面都有等待被念出来的字句,你都得眼睛看到不可,就如《犀牛》这部剧,你的注意力本来集中在光鲜的让与落魄的贝朗热的对话上,然而旁边的女店主、男店主、女佣女侍,再加上一个逻辑学家与老先生,他们哔哔剥剥就像在炒豆子,试想,你在一个咖啡店或一个大排档,你只会和你的朋友谈天,极少会注意别人的言行,可在戏剧里,剧作家写下了这一切,你就非得忍受不可,忍受他们那些鸡零狗碎、生拉硬撰的谈话,他们不断地干扰、打断那两个看似正常的人类的对话,用文字写就的对话,其分贝便被强行抬高到了你必须注意到的程度,就像一头犀牛的出场,整个店铺附近的人们都注意到了,所有的读者都注意到了,整个世界都注意到了,人们谈话的聒噪,就像一头犀牛在街市上横冲直撞,对话的内容经过人传人会发生变化,就像快如旋风的犀牛难以被辨识,即使你在场,却依然会因为它是单角还是双角而争吵,于是这些争吵终于束拢到了一起,但又显示出旷日持久的变异,甚至被紧跟时代的人斥为子虚乌有,而所有的争吵都是一种犀牛,争吵是一种紧跟时代的行为,有人变为犀牛前说“必须紧跟时代”,可正是他前番以为犀牛闯入城市是怪谈,所有人都变成犀牛的世界更加吵嚷,在《空中行人》中,一些英国男人女人,还有一些英国老太太,还有小孩子,他们在漫步,一些礼貌性的对话、莫名其妙的对话从他们优雅的嘴皮子之间飘来飘去,他们吵吵嚷嚷着死亡与奇迹,即使是二人世界的《二人妄想症》中也满是吵嚷,他和她已没有岁月的回头路可走,彼此埋怨,而外面正炮声隆隆,就算是《准备煮鸡蛋》这电影脚本,或者说这是想要用电影的形式来教育观众在煮鸡蛋前你得去商店、得会挑鸡蛋、得安全返家的说明书,也还是显得异常喧闹,时不时有画外音的侵入,有过分担心的J察,还有结尾时夸张的医院合唱,这喧嚣嘈杂的世界啊,人物之外的世界总是陷入一种不明的混乱中,甚至它还在接近毁灭,这个不稳定的世界就像它的最小单位一样不稳定,男女关系总是处在解体的危机里,《犀牛》中贝朗热与戴琪终于是吵起来了,戴琪终于是变成犀牛了,《学走路》虽然是一出无言的舞蹈剧,但被女子教会走路、跳舞的男子终究也消失了,《怒气》更是疯狂,所有家庭中的男女几乎都在晚餐时分因为一连串有些故意的争吵而终致宇宙爆炸,《空中行人》的妻子在丈夫飞天之后说丈夫“利用一切机会离开我”,《饥与渴》中丈夫真的逃离了家庭,他旅行好久之后来到了一家可以当寺院、营房、监狱的修道院,修士们吵吵嚷嚷着要让他讲讲外面的世界都有什么,就像《空中行人》中飞人降到地面后吵嚷的人们问他在天上可以看到什么,所有的吵嚷的人都在精神上感到饥渴,自以为自由的人都无法看到世界,荒诞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荒诞,剧中人在荒诞中吐露真话,然而却被剧中的正常人当作疯话,法国才子鲍里斯·维昂对他小说中的玩笑都被当真感到苦恼,美国黑色幽默大师约瑟夫·海勒在《完美如金》中说自己所有的讽刺都被当真,自己的真话却被当作讽刺,所有预言了荒诞的人都不是先知,在他们之前不乏有人被称作先知,在他们之后生活还会一再地被梦见,是真相还是玩笑,市场上跑过的犀牛到底有几个角,这一切总会在无数个世纪里继续被争论。

《犀牛》读后感(二):荒诞中的深刻启示 —《犀牛:尤内斯库戏剧全集3》

荒诞中的深刻启示 —《犀牛:尤内斯库戏剧全集3》 欧仁·尤内斯库的《犀牛》是20世纪荒诞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尤内斯库以其特有的荒诞风格,探讨了人性、社会规范和个体存在的主题。 01 故事背景与情节梗概,象征与荒诞的主题探讨 《犀牛》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镇上的居民一个接一个地变成了犀牛。这种神秘的转变最初引起了恐慌和困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犀牛逐渐被接受甚至被看作是一种时尚。剧中唯一保持人类形态的主人公贝林热,成为了异类和叛逆者。 尤内斯库通过这一荒诞的设定,对社会趋同性和盲目从众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讽刺。犀牛的形象成为了盲目遵循社会规范、丧失个性和批判精神的象征。在尤内斯库的笔下,荒诞不仅是一种叙事技巧,更是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犀牛》探讨了多个重要的主题,包括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冲突、以及人性的本质。尤内斯库通过这部戏剧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社会规范变得荒谬时,个体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理性和独立性。 02 人物塑造与心理描绘,语言风格与戏剧表现 在人物塑造上,尤内斯库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对话。贝林热的独立思考与其他角色的盲目从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贝林热的内心独白和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尤内斯库展示了在集体压力下个体挣扎的心理。 尤内斯库的语言简洁而充满力量,他的对话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戏剧的张力。在舞台呈现上,《犀牛》既适合朗读,也适合上演,展示了尤内斯库作为剧作家的非凡才华。 《犀牛》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哲学作品。它不仅在戏剧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内斯库通过这部作品,挑战了传统戏剧的界限,将荒诞戏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犀牛》不仅仅是对20世纪中期社会现象的评论,它的主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一个越来越趋向一致性和集体思维的世界中,这部作品提醒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它鼓励个体在面对社会和文化规范时,保持独立和自我思考。 贝林热作为剧中唯一保持人类身份的角色,象征着个体的抵抗和独立精神。他的困境和选择引发了关于自由意志、个人责任以及在压力之下保持真实自我的深刻思考。贝林热的形象成为了在面对集体狂热时坚持个人理性的象征。 03 小结 总而言之,《犀牛》是欧仁·尤内斯库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也是荒诞戏剧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主题探讨以及强烈的哲学意味,成为了20世纪戏剧文学的重要篇章。它不仅让读者享受到戏剧文学的美感,更引导我们思考个体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今天,这部作品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联和深远的启示意义,值得每一位思考现代生活和个人存在意义的读者细细品味。 2023年,愿你在文字里与自己相遇,见证烟火滚烫,人间美好。

《犀牛》读后感(三):“我们不再是犀牛

从尤内斯库出发

《犀牛》的作者尤内斯库是一名伟大的法国剧作家,荒诞派戏剧的鼻祖之一。《犀牛》是尤内斯库最终被批评家与大众所广泛承认的关键作品。在创作《犀牛》之前,尤内斯库经历了二战所带来的精神创伤。法西斯式的“集体主义”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战后的作家们对于虚无与荒诞的探讨深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本作就是在“荒诞意义”的基础上建立的,略带有卡夫卡式的技法色彩。对于尤内斯库来说,《犀牛》的结构相比其他的作品更加清晰,破碎性没有那么强,在传统戏剧和荒诞派戏剧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调和点。既不会让读者不知所云(例如不喜欢《等待戈多》的读者们会认为“那是一部自说自话的无聊剧幕”),也不会让读到它的人缺少“惊喜”的感觉。在“变形”这种的常见的技法中融入了很多属于尤内斯库个人的东西,透过这些独特的东西,让我们可以难得的进入一种“在荒诞中欢笑,在欢笑中沉思”的阅读氛围中。

我们都是犀牛

本剧从贝朗热先生与让的对话开篇,以小镇上的“犀牛潮”作结,讲述了小镇上突然出现的“犀牛“是如何一步步引发每一个人不同的反应,大家又都是如何逐渐成为犀牛的故事。乍一看本剧似乎是在象征法西斯主义的煽动,在集体的狂热中导向一个又一个无理的,疯狂的“团结”。没有人愿意被社会抛弃,无论是主动拥入集体的人,还是被动成为集体一员的人。但如果仅仅从这个庞大的象征层面进行思考,我们很难触及作者思考的全貌,也会错失该部伟大剧作中深刻而丰富的细节。

在本剧的第一个剧目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反讽”式冲突,我在这里举出其中较为鲜明的两例,一是贝朗热和让的生活态度,生活阶层同他们对待犀牛态度之间的反讽。贝朗热终日邋遢,无心思考,只有在遇到黛西小姐的时候会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反观让,事业成功,生活井井有序,对于奇怪的犀牛现象乐于思考,起初充满了颤栗与恐惧。但在故事的最后却是贝朗热先生没有变成犀牛,而让最后却变成了犀牛。第二例则是逻辑学家与自己话语之间的反讽。这种反讽式的结构在第二幕的办公室中也常常被作者所使用。它提供了本剧荒诞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与贝克特通过长篇无意义的对话,简易的场景,略显无聊和疯狂的渲染相比,尤内斯库的处理方式更能让人接触到“理性荒诞”这一方面,即通过反对现代性逻辑的理性中心主义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荒诞气息。这是本作非常独特的闪光点之一。

而对于剧作的故事本身,无论是让所代表的民族精英还是逻辑学家一类人代表的老一代知识分子,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有趣的是本剧在德国上演的时候被视为对法西斯主义的极力批判,但在苏联上演时却被要求对剧本内容进行删改。当集体的无意识性被利用时,就不存在是否真的是法西斯主义了,相较于法西斯主义这个被世人所唾弃的,攻击的国家意识形态,集体的无意识与盲从性则是每一个文明在近两百年内都经历到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出于政党的煽动还是社会思潮的涌动,作为“犀牛”的潜在一份子,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警惕心。这种充满了荒谬的集体行动模式恰好主宰了人类二十世纪的大半段历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犀牛对我们仍然充满了意义。

我们不再是犀牛

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贝朗热的角色似乎在一步一步走向社会的主流,倦怠社会之下人们对于功绩的反感、被工具理性压缩的意义的空间、主体性叙事与自爱带来的孤独危机,都使虚无主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再被法西斯式的”犀牛”所异化,但是我们却被现代性的危机,被人类对于理性的推崇,被贯穿人类两百年历史的自由主义叙事所异化。相比“犀牛潮”的狂热,贝朗热的独立反而代表了更为深层的危机,这份危机也更为现代,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在这个我们都不再是犀牛的时代,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面临的是比法西斯主义更为严峻的社会议题,我们遭遇的是更靠近生命本质的危机。也许对于“荒诞派叙事”,我们同样也要给出一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同答案。

犀牛

8.8

[法] 欧仁·尤内斯库 / 2023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