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汪曾祺散文选集读后感摘抄

汪曾祺散文选集读后感摘抄

《汪曾祺散文选集》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散文选集》读后感(一):因为你喜欢他

那一次我们一起去图书馆借书,你拿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你说,你很喜欢他。

后来我跑到图书馆也借了一本,我只是单纯的想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结果我也喜欢上了。那样如水的文字,不急不躁,就那么缓缓的、静静的流。

《汪曾祺散文选集》读后感(二):文字里的松弛感

对汪老初始的印象

江苏高邮人 咸鸭蛋 爱写美食 散文

刚参加工作,想买点书读读的时候

汪曾祺散文选是第一选择

文字很朴实 最重要的是 汪老给了读书的人一种很舒服的松弛感

在泰山看雾就是看雾,很平常的举动 不需要为看雾去做什么准备

看完雾继续生活 而不是看完之后还需要别的什么计划 看雾本身就很有趣

在柳州吃螺蛳粉,在天山,在阿泰勒......

也许现实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汪老说不定也和今天的我们一样社畜

文字不会骗人,文字能安抚人心

随手翻一篇,翻完放下,下次有空再翻一篇,就这样松弛地看完一本书

也因为这本书,有人要带我引见他姑父——汪老后人

还给我推荐了蟹粉狮子头,说很好吃的

可惜的是我。没机会见到,也没机会吃到了

《汪曾祺散文选集》读后感(三):最烈的酒,酿最纯的文。

汪曾祺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是一条活鱼,不能分开几段研究。初看只觉此话令人让人莞尔,细想却发觉,老头儿相当高明——汪曾祺的身上有太多的特点,以至于许多特点之间都互有抵触,生平经历与文章风格有着令人意外的反差,单看文章或者但看人,都拼不出我们的那个的汪曾祺。

汪曾祺一生经历不可谓不曲折: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一传统文人家庭,在优渥的条件下接受了正规的传统教育,求学时却遭逢日本侵华战争,远赴昆明考取西南联大读中国文学,毕业时头一年因体育成绩、第二年因未为美军做翻译,虽度过了条件艰苦的5年,最后仍没有取得大学文凭。在北京工作刚刚稳定,即遭遇反右运动,划成右派下方张家口,每天对着不同样的土豆画马铃薯图谱。中从牛棚直接启用回京,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修改创作,与江青打交道,伴君如伴虎。然而这些曲折与离奇,在他的文章中完都变成了趣闻轶事,旷达中全然没有文人的自怜自艾。若不是看了他人的回忆文章,哪里知道那些偷鸡贼、给葡萄喷波尔多液、被武戏演员失手撞掉门牙的小品故事背后,有着如此压抑痛苦的大背景。

世人皆称汪曾祺文章轻灵雅致,他自西南联大读书始,师承沈从文,文章优美、健康、自然,充满了一种古典抒情美感。然而现实中的汪曾祺,性格率真洒脱至极,何兆武在《上学记》中曾经回忆,联大时候汪曾祺长发、好喝酒、衣衫褴褛,颓废不羁。因翘课过多受朱自清微词。汪曾祺有一次喝得烂醉,走不了路,坐在路边,被演讲回家的沈先生捡到,让两个同学扶到住处,灌了好些酽茶,才醒过来。而半个世纪后,聂华苓回忆1987年汪曾祺去美国爱荷华时,居然还是类似的情节:“他知道我家的酒放在哪儿。一来就从酒柜拿出威士忌,自己喝将起来。在一个晚会上,喝得酩酊大醉,几个作家抬着他回五月花公寓。第二天,醒来发现房门大开,钱丢了,房门钥匙也不见了。”哈哈大笑之余,实在是让人难以想到,那些清丽的散文小品的作者,居然是如此李白一般嗜酒豪放之人。

汪曾祺家学极好,自幼跟随祖父、父亲学习诗文,书画技艺超于常人。由于家境殷实,在吃用上也多有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养成了贵族式的美食品味。可遭逢战乱,求学时的西南联大条件异常艰苦,伙食既少又差,只能勉强填报肚子。下方农研所的时候,几乎把所有品种的马铃薯都烤了吃了一遍,精细的胃口足足委屈了近三十年。汪曾祺因深厚的戏曲功底和惊人的捷才,被江青直接征用做革命宣传,免遭不少折磨。而其灵动淡远的文学风格,却在结束,七八十年代才渐渐在文学圈内得到推崇,幼年即积攒起的才气,到了六十岁了方得到应有的声誉地位,在声名影响上,不得不说是一种大器晚成。

同学中有位北京姑娘,读小学时与汪曾祺的孙子同校,96年上一年级时,有次去找汪孙玩,恰好见到了传说中的“著名作家”汪爷爷,十多年过去了,汪老给她留下的印象依然深刻:那是个“很可爱”又“有点小帅气”的老爷爷,抓了把糖果塞给了她,“非常的慈祥”。当时已经76岁的汪爷爷“裤子总是往下掉,一直不停地提裤子,最后把毛衣(藏蓝色的)塞在裤子里…… ”看得小姑娘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一年后,汪老去世。

几年后,小姑娘成了中学生,在语文书里读到汪曾祺的文章,想起了多年前的那把糖果,哭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