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汪曾祺谈吃大全读后感100字

汪曾祺谈吃大全读后感100字

《汪曾祺谈吃大全》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谈吃大全》读后感(一):读了汪曾祺,才发现生活原来这么美好

汪曾祺,真是一个可爱的老顽童啊!~永远充满童趣和好奇心,他笔下的烟火人间,仿佛一个世外桃源。

冯唐评价他:“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连央视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

-

《汪曾祺谈吃大全》读后感(二):爱上汪曾祺的文字,从他笔下的美食开始?

秋风渐冷了,我便知道又可以吃到很多童年喜爱的食物,比如暖烘烘的烤红薯、软糯的糖炒栗子、酸甜的糖雪球。

这时候看着汪曾祺写他也喜欢着童年的食物,长大后仍然爱不释手,总有些和作家共情的快乐。

他的童年生活在战乱的年代,他讲到,当时为了躲避战火,很多人躲进了道士观,不能煮饭,他们冲炒米、泡焦屑度过了那个晚上。在那么艰难的时候,他竟觉得这一天实在是他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

每次看汪曾祺的文字,都觉得细碎的光阴在逐渐变得有趣而温暖。

很多人爱上他的文字,都是从他讲的美食开始。但是他想诉说的却远远不止食物而已。人民网曾说他是“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评价,正是因为他的作品中饱含着人道主义的朴实与真挚,即使是在没有任何惊艳日子的平凡的生活里,他也能在岁月中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热爱。

我希望你能跟我一样,即使是看表象普通的有关食物的文字,也能透过它们看到平凡岁月里的星辰。

·

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所以他对故乡的食物总是给予高度赞扬的。“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看见雪花飘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他所怀念的家乡的味道,并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家人的相聚、周身的景致,而是所有这些加起来,提笔落文,文字所在的地方,就是故乡。

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

把汪老爷子所有谈吃的文章集中成一本,可谓是十足有趣了,非常值得一读。

《汪曾祺谈吃大全》读后感(三):《汪曾祺谈吃大全》唯有美食蕞能抚人心

谈及美食,没有比汪老更有研究的了。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昆明满街都是宝珠梨,皮色深绿,肉细嫩无渣,味甜而多汁,是梨中的上品。”

啧啧,光是看着汪老的描写就要流口水了,如果真的能吃上一口,是不是什么不高兴的事情恐怕都会忘了吧!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汪老是个老饕,但却不执著食材的名贵,做法的精良,四时花草,都能成为一种珍馐。

跟着汪老吃遍四方美食:

北京的豆腐干比较有特点的是熏干。熏干切长片拌芹菜,很好。苏州的小豆腐干是用酱油、糖、冬菇汤煮出后晾得半干的,味长而耐嚼。昆明韭菜花是用酱腌的,加了很多辣子。

曲靖韭菜花是白色的,乃以韭菜花和切得及细的、风干了的萝卜丝同腌,很香,味道不是很咸,而有种说不出来的淡淡的甜味。

狮子头松而不散,入口及化,北方的“四喜丸子”不能与之相比。鳜鱼肉细,蒜瓣肉,刺少,清蒸、汆汤、红烧、糖醋皆宜。

汪老不但吃得精妙,还能说出做法:

拌里脊片:里脊斜切薄片,用芡粉抓一下,水开后,投入肉片,肉片变色后即可捞出。调料:郫县豆瓣炒出香味,加酱油、少许糖、料酒。再加入碾碎的生花椒、芝麻。

炸响铃瘦肉剁成肉馅,加葱花、姜末、盐调味,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卷成卷,用刀切成小段,下油锅炸熟。油温不能过高,否则豆腐皮容易糊。

汪老的书,真的太温暖了。字里行间流落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品的是四时美食,尝的是人间百味。

如果觉得生活枯燥无味、工作烦闷不堪。不妨翻一翻这本书,在汪老的文字中汲取快乐,安抚内心❤️❤️

《汪曾祺谈吃大全》读后感(四):看这本书,你才可以真正感受到人间烟火

看汪曾祺的文章,就能感觉出他是一个胸怀开阔的人,是一个内心有温度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写出这么多有温度的文章。 汪曾祺的一生遭遇很多坎坷,但是他仍然可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这个性格感觉和苏东坡很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调整好心态,没有什么是一顿吃解决不了的。 汪曾祺有两大法宝:爱好美食和爱写好吃好玩的文字。 这本《汪曾祺谈吃大全》收录了汪曾祺74篇文章,全书以蔬菜水果、故乡味、四方美食、鸡鸭鱼肉、吃食文化等主题分为7个章节,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本书中应有尽有。 汪曾祺谈吃的文章,几乎都在这里了! 一、关于果蔬: 他写水果店:一进门,扑鼻而来浓浓的水果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那年,正是他在恋爱,初恋。 他写萝卜:小红萝卜气味清香 他写黄瓜:他说南方的黄瓜不如北方的好吃,都爱吃夏初顶花带刺的嫩黄瓜,一咬满口香。 二、关于四方美食: 他说四川人真会吃,凡菜皆达极致,浓就浓到底,淡就淡到家。这样才称得起是“饮食文化”。 他说成都小吃,“小吃”者不能当饭,如四川人说所,是“吃着玩的”。 三、关于肉: 他说狮子头是淮安菜; 吃肴肉,要蘸镇江醋,加嫩姜丝 乳腐肉是苏州松鹤楼的名菜,乳腐肉嫩如豆腐,颜色红亮,下饭蕞宜,汤汁克蘸银丝卷。 湖南人爱吃腊肉,入口香糯,真是难得。 汪曾祺,他能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中,活出一种自在的小幸福,他用文字捕捉美,创造美,记录美,让你看了他的文章,感到趣味无穷。 难怪陈晓卿说在拍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努力地想往汪曾祺这个方向考。 看他的文章,似乎感觉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闲来无事,翻开这本书,跟汪曾祺一起,吃遍八方美食,尝尽百味人生吧!

《汪曾祺谈吃大全》读后感(五):人间烟火 | 汪曾祺那抚慰人心的文字和美食!

汪曾祺的散文读过不少!其中蕞让读者垂涎三尺的部分,要数他笔下那些关于美食的动人文字了。这不,浙江人民出版社一定是了解读者喜好的!不然怎么会把汪老的“谈吃”的文字从他的作品中全部辑出,整理成了《汪曾祺谈吃大全》呢?

-

为了把“谈吃”的文字收录齐全,本书特意从汪老其他主题的散文中节选出关于美食的文字。比如本书中的《徽菜》短短两段,就是从《皖南一到》中节选出来的。这一点,作为资深“食客”兼业余“读者”的我确实是一件痛快的事情!汪老的美食文字都在这里了!菜上齐了!开整吧!

-“冒犯式的误会”

中学时,请原谅我少不更事......好吧!请原谅我“Dog屁”不懂。初读汪老散文,对于其文字的“平实”,产生过“冒犯式的误会”。“这是作家写的文字吗?怎么那么“大白话”呢?”。文字平实,没有太多技巧,不假修饰,自自然然,这是汪老散文的一个特点。我那时候年轻,任何事物都追求华丽的浓烈的。哪知道这平实的文字背后的却是一种动人的生动和让人舒服的松弛感!

-怎么告诉你有多好吃?

告诉你有多好吃!其实很难!比如,我们常说的“鲜”。用语言很难描述“鲜”到底是一种什么味道。描写一种味道都那么难,要告诉读者不同美食不同的魅力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搞不好,写着写着就“没词儿”了!

-

你放心!汪老爷子可不会“没词”!因为他写的太聪明了!比如,写深井冰镇西瓜,炎炎夏夜中一口冰爽可口的西瓜,那种美好的体验大家都有。如果写到深井冰镇西瓜的有多凉。我们可能写“凉得牙都倒了”!汪老不这样写,他写到“西瓜以绳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多高明啊!“喀嚓”以听觉展现西瓜的脆甜!用“眼睛”代替“嘴巴”先告诉你这个西瓜有多冰爽!高~实在是高!

-

其实,写一道菜如何如何好吃。词汇量是有限界的。而且在描写味觉和嗅觉时,很难说得具体。本来就是一种感觉,非要具体化,方向就错了。颠过来倒过去的说怎么怎么好吃,既生硬还说教。既然是感觉,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文字诱发想象,然后去靠近你想表达的内容。这种诱发可以是比喻,对比,或是一个个具体的小故事。汪曾祺先生的写作思路给了我不少启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