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雪春秋读后感锦集

雪春秋读后感锦集

《雪春秋》是一本由郑在欢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春秋》读后感(一):无法被概括的她们

你小弟上学得花钱,还得给你奶奶钱,钱——你别说了,我愿意。她打断母亲走出门去。来到院子里,她仰起头,不让眼泪流出来。雪,又洋洋洒洒落下来。过年,本是喜庆的日子,可过年,却总是下雪。——《雪春秋》郑在欢 这本书,我在刚读完前三个章节时就不太想读下去,不是写得不好,恰恰相反,写得很好很真切,正是因为写得好,才将贫困的农村家庭的女孩子所面对的和即将面对的不堪重负呈现得真切,表达得刺眼。 作者郑在欢在后记中写,小时候在农村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从事与年龄不甚匹配的劳动的通常是女孩,男孩们大都在玩。他观察到这些女孩,背负着“赔钱货”的骂名,却往往最早成为给家里带来财富的工具——不论是通过婚姻还是离家打工。他说,“她们没法被概括,或许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小说吧。” 而对我们而言,读完这样的小说也会一时语塞。那样的生活,不是说“好好读书”可以拯救的,因为她们不被允许;不是一句“好好工作”可以拯救的,因为她们没有机会;也不是一句“重塑爱情”可以拯救的,因为她们没有话语权。那么,与其给予廉价的同情,不如转变思考,或许更好的帮助她们的途径是帮助自己。 如果那些有条件好好读书、好好工作、重塑爱情的人们,能够善用自己的资源,改善自己的境遇,提升自己的地位,追寻平权,那么我们或许有望用大环境的好去一点点挽救出陷入小环境的恶中的弱势群体。

《雪春秋》读后感(二):做独立女性而不是控制子女的独裁母亲

三个女性的三十年,也是三个家庭的三十年,如果不是定义为1990-2020,或许我更愿意相信这是1970或是1980年的故事。原型是河南的一个乡村,那里离我的老家不远,我以为90后的世界不会再有重男轻女,也不会再有一眼定终身,更不会有什么相信喝一包药就能改变性别的事情,但,我错了,在欢欢的笔下,这些都真实地存在。

虽然他用一家美甲店改写了三个女人的命运,从流水线的女工到按摩店的技师、从杂牌化妆品的柜姐到一个第三者的替代品、从饭店的女服务员到美甲店的老板……看上去,是脱离了桎梏,走出了新的人生,但更像是作家的怜悯和同情,不是我不相信女性和女性之间的友谊,也不是我不相信逆天改命的可能性。而是这些年,我更接受命运更多是上一辈的延续,传奇只发生在小说中。如同欢欢最后写在《后记》中的那段话:“冬日的午后,外面是和煦的阳光,她在灶后刷碗,我在灶前烧水。那是一个大家庭的碗,加上我们这几个来串门的亲戚,应该比平时还多一些。她’哎呦’叫了一声,我问她怎么了,她向我展示手上的裂口。手上有伤不能见水。我自作聪明地说,说完我们都沉默了。她看了一眼外面的阳光,再度把手伸进洗碗水。”

有时候,我们必须相信,这个世界是折叠的,我们都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却在不同的平行世界接受同样的管理规则。就如同身在北京的我,每当我出差在外时,朋友们见到我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在外面这么多天,孩子怎么办?

《雪春秋》读后感(三):不祝幸福,因为不可得;祝为人的生命体验,满溢

用河南方言的抑扬与语气通读下来的感觉还是挺顺畅,算是一种私密与贴近的阅读体验。

小时候亲过历的场景与氛围感还是出来了,周围不乏大红、二红和春红,秋雨、向雨和秋芳等诸如此类的名字,家庭里面在前两三个是女孩之后,为了所谓的香火而执意于要男孩的可谓是默认选项,长久以与也一直以为就该这样。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该是谁规定的该;不该又要从何处为起点去打破?现在只想骂一句:damn it!

没有出生与成长在女孩众多的家庭也许是某种幸运,可在当时的成长中并不会这么想,有的也只是羡慕别人有姐妹,而自己没有,总是在意自己的没有,而对所谓的有的“幸福”缺乏感知。又或许,在偏僻贫穷落后的某个无人问津的村里,无论随机落入任何家庭,伴随的成长的不安与困惑都不会少。

没有打工经历,以上学为线的出逃路径也是与家乡小伙伴很早离散的原因。有明确的目标总是好的,但确切来说也没有目的,只有一个想法,要离开。以后的日子什么样,完全没有预期也没人提供指导,因为很少有人走出来,而走出来的人是不会再回去的。

说回小说本身,小说所写的是能看到或猜测到的:隐忍的倔强与屈辱,不甘的流转与背负。匿藏的伤痛或许更多,如若一心向“人”内在精神压迫该是更为窒息与紧迫。三个人的齐聚未免太过巧合,也许有希望总是好的。

不祝幸福,因为不可得;祝为人的生命体验,满溢。

《雪春秋》读后感(四):这是同时代的乡村和它的人民

读完郑在欢的长篇小说《雪春秋》之后的第一感受是这不可能出自一位男作家之手。因为他居然能够如此细腻地刻画出先是女孩儿们,再到女学生、女学徒、女工…女老板的心路历程;如此精准地捕捉到从女孩成长为女人们、母亲们、儿媳们的心思、欲求,掌握了大到她们的恋爱观、世界观,小到她们的习惯、气息、味道。

但细想,好像也不太可能出自一位女作家之手。因为她们反而容易不经意间地用力过猛,强调女性地位、男女平等,带入女性视角,或者过多地描写女性易于男性的敏锐、深刻、脆弱与抗争。

《雪春秋》不知为何完全没有这些刻意。作者好像无比熟悉的邻人一样平实地讲述了三位河南农村女孩的三十年人生历程,以及她们的家庭、她们的兄弟姐妹、她们的村庄、城市,和其间的社会变迁。

这是三个家庭,接二连三生女儿迟迟无法抱儿子的农村家庭。而雪、春、秋作为三个在这样家庭里出生的女孩,被时代被家庭村庄打压被边缘化,被退学被打工被相亲被婚嫁甚至被生娃。但作者没有写得歇斯底里,没有刻意地煽动或者呼吁抗争,而是如溪水一般清澈凛冽地,让日子静静地一点点流趟而过。就像之前某位书友的评价一样,作者或许并不是把三位女性特意作为女人在写,而是把她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一个个体在写。贫穷的乡村和三姐妹一点点地忽而被希望照亮,忽而又因为生活所迫而黯淡迷失。她们走出去,又回乡来。终于她们再不是曾经的自己。老家的房子越盖越好,也开上了汽车,每个房间都有了家具家电。但日子和生活的苦我们依旧在体会着。小时候在农村是穷苦,长大之后在城里是奋斗和不知如何去爱的苦涩。

但谁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雪春秋》读后感(五):雪落春秋 命运齿轮

在北京的寒冬里读完雪春秋,内心却出乎寻常的滚烫和欣慰。

从小坚定起信心"不奢求任何形式的爱"的秋荣留起了长发,拒绝了那么多帅气的男青年后,爱上了一个和她如此近似的、慌不择路、坦诚、诚恳、低落的少年。那个蹦跳着和世界决裂的秋荣渐渐远去,她终将以时间为料材为自己贴上创可贴。她的姐姐、父母、婶子、叔叔,以及当年给她苹果的奶奶,都将被宽恕。

春蓝抱寻死的决心和那个要同化她的乡村决裂,即使一切的生活轨迹都在朝着好中向好发展,但她太明白了——生不出男孩,就只能在这个落后的村庄,如机器般持续生育。夕阳下和自己共沐爱河的少年牵起了自己最好朋友的手,他们骑着三轮车、抱着孩子,如仇人般消失在她的世界。幸运的是,她带着女儿坐上了通向新城市的火车。

大雪告别了那个那个多金男人用钱堆砌起的牢笼,她用那一笔耗费了她光阴和年华的资金,以大姐的身份率先扛起"三姐妹美甲店"的大旗。二雪也加入了进来,这个蛮横无理却心似明镜的女孩,给了大雪唯一真实的依靠。父亲被暴击去世、继母被判死缓,爷爷奶奶离开...她却牵起了那个"新雪"男孩的手,抚慰他眼中的迷茫与伤痛,像是赔偿那个叫小雪的妹妹。她们会一起生活。

大抵作者老家在河南,与我同乡,书许多方言十分亲切、易懂,以一种极其强劲的吸引力将我笼罩在驻马店农村的女性境遇里。生育的苦,结婚的难,从农村到城市,她们用了一条血路来证明自己不再是商品。这个时代变了,她们要得到本属于自己的正名!祝三姐妹美甲店生意兴隆,祝福每一位为了自己人生拼杀的女性,你们的生命力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