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读后感摘抄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读后感摘抄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是一本由嵇文甫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读后感(一):了解传统思想文化的入门书籍

几年前看一档文化座谈节目时,曾经有一期是讨论老子的学说。当期的嘉宾是一位来自美国知名大学的华人教授,据他说在他的课上喜欢老子的学生比孔子的学生要多的多,而在国内明显还是尊崇儒学的人要比道学的人多的多。这倒不是非得要将他们分出个高低强弱来,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不能够一概而求,有争论才会有新的观点与认知出现。否则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又怎会有百家争鸣的事情发生呢?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思想派别又何止是百家呢?有着自己独到观点的思想家又何止是百人呢?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根据记载,千家怕是也有了,但是至今流传下来的,影响较大的不过十余家而已。这十余家所留下的思想古籍,单单拿出一家之言也够人啃半天的,这与当下人追求的快节奏实在是不符,怕是也没有什么人能够耐的下性子全部去研究一番。

不过好在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一位名为嵇文甫的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就曾经为当时的青少年读者写做出了一本名为《春秋战国思想史话》的书籍。他将那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学术派别进行了一个清晰且明了的介绍。嵇文甫先生对自己写作的要求是“要叫人家看得懂。”所以全书所用语言深入简出,通俗易懂。即便是之前你对于这些思想内容一无所知,在看过此书之后也能够对于其中所讲到的那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派别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清晰地认知,此书虽说专门为青少年而作,但是对于想要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内容的其他读者来说,仍不失为一部好的入门级读物。

几千年以来关于诸子百家思想的派别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就像是我在开头所讲述的那样,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为到底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谁更伟大而争论不休。

其实从历史上来看,他们是各有所长,之所以有兴有衰,有起有伏,是因为诸子百家它们从各方面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其中包含着各个阶层的现实利害关系。而历史却是在不断的前进与变化的,不同的思想适应着不同的时代。无所谓谁更胜谁一筹,关键是是否能够适应当下。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读后感(二):儒家学说是最后的思想赢家吗?

一提起春秋战国,很难不让人想到中国思想史上那个辉煌灿烂的“百家争鸣”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诸多杰出的思想家频频出现,各种学派思想应运而生,形成了复杂的思想革命浪潮,也为古代中华文明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这是自秦汉以后的两千年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当然,这种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却不能抹杀它所为整个中华民族所带来的巨大裨益。

正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嵇文甫先生在《春秋战国思想史话》一书中说到:“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都是那一个时代现实社会生活的反应,都有它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出现亦是如此。

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政治上周王室势微,诸侯国并起;经济上工商业兴起,生产力大大提高。随之而来的还有社会各阶级关系出现的明显变化:贵族的逐渐没落、都市商贾的聚集活跃、底层小民的两难境地,他们阶级不同,自然个体需求也不一样,而这更使得彼此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于是,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那些有学问有见识的人纷纷创立自己思想学说,表达观点,而后就有了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和“阴阳家”。在嵇文甫先生看来,儒家是古代贵族文化的保持者,墨家代表的是以手工业为主的中下阶级农民,道家是已经没落并过着隐遁生活的贵族,名家是带有商人色彩的市民,法家是新地主阶级的代言人,阴阳家则完全为了适应新贵族而产生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是各有差异的,甚至有的已经到了彼此对立的地步。比如,孔子学说的“仁”、“礼”与墨子学说的“兼爱”、“节用”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而到了后来的秦汉两朝的大统一时代,先秦诸子学说大多没落了,只有儒家依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而这又代表着什么呢?表面上看,的确是儒家学说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究其本质是当时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前已然大不相同了。不过,大家也不用觉得可惜,因为事实上其他思想学说并没有真正的消失,只是被抹去了自身中最尖锐的部分,融合于儒家之中。

其实,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诸子的思想有利也有弊。这点,相信每个读者在阅读本书过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以及发展都会在心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的中华文明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读后感(三):春秋战国思想史

我相信,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人都会想到那个时候“百家争鸣”的那一种思想迸发的状态。以至于,后来有许多名人作家,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厌弃,对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代的向往与羡慕。思想上的开明,对于许许多多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这样不仅仅一个人的发展,而且很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民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国家的治国理政方针也在不断的完善。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议论孔墨老庄孟荀韩非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内容、社会背景以及随时代发展的升降浮沉,自成一家之言。这样,让我们又重新再一次重温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那一种状态。尤其可贵的是,因为作者对西方哲学亦有研究,所以能够以世界眼光的比较视野来关照先秦哲学,特别是先秦政治思想。因为有了对比,所以,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嵇文甫先生在思想史方面主要专注于先秦段,以及晚明清初段。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两个时段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呢?我觉得与这两个时代背景有关系。先秦段主要著作包括《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先秦诸子与古代社会》等,而《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这个小册子被誉为嵇先生的晚年定论。老先生选择在老年的时候,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探索。可能是因为先生觉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是开放的,特别适合用老年人的心态去进行研究。

本书写成于1958年,出版于1961年,绝版多年。由此可见这一本书的传播过程是极其艰辛的。因为是专为青年爱好者所写,篇幅小,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这也是老先生的任性之处。他只喜欢为喜爱这些东西的人写作,并不想让大家都来接受这些东西。

这本书的附录收入《民族哲学杂话》,拈出中、仁、诚、理气、天人、义命、常变、一多、行知、王霸等十个核心的传统哲学范畴,一一论析,融会贯通,古为中用。我相信,当你在看这一部分的时候,你会感觉很迷惑,但是当你把前面的部分看完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看着你,还是不是那么困惑了。

因为这本书写于抗战时期,其对当下时事的究心,可以启发读者思考传统哲学研究的现实关怀。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来老先生,特别是一个爱国的人,而且他喜欢杰佣那样的时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作者期慕以待的春秋战国到底是怎样的思想呢?也许,这本书会给你最好的解答。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读后感(四):诸子思想的理性总结

嵇文甫先生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家贫而中途辍学,有了微薄收入之后,继续未成的学业,在北京大学孜孜不倦,有了“南冯北嵇”的称号。嵇文甫曾在《辛亥杂忆》中回忆少时读到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讲到‘志穷乃见节义’一段时,不胜感慨。少年立志,从此择一而终,而终成丰厚成就。

嵇文甫先生虽然享年六十八岁,但其丰厚的著作成果使其生命的厚度、深度、广度得以延伸,《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这部著作是嵇文甫先生学术水平的集大成者。全书不仅有十二章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异彩纷呈的理性总结,更有嵇文甫先生将中华思想精华的集中凝炼。附录 的十篇论著,映照出嵇文甫先生对中国思想的共通性和士人情怀。

在嵇文甫先生的理念里,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家国天下,忧天下之忧的操守,由此为出发点,嵇文甫先生所著的《春秋战国思想史话》纵横恣肆,行云流水般的直抒胸臆,零金碎玉,精光乍出。 辩伪的精神对浮躁的社会风气或许能起到一点点涟漪的作用。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韧性是嵇文甫先生所提倡的立世处身之源。

这本书是嵇文甫先生晚年之作, 写于1958年,出版于1961年。1963年,嵇文甫先生在讲台上因高血压突发脑溢血死亡。一代学者就此离世,时光无情但人有情,历史岁月绵绵,然学者风度及其思想仍以著作的形式流传下来,受到后人的敬重,这样也值得欣慰了。 孔子周游列国无处容身遑遑如丧家之犬,但孔子却成为儒家的代表,孔子的理论流传数千年之久,且仍成为主导中华民族无形思想内涵的标杆,这也是虚浮现实社会里芸芸众生所不能理解的另一重世界。

中国的政治非常微妙,王道称天下,霸道守天下,一个“主”一个“霸”实则内境天壤之 。今人重“霸”以为以“霸”可以得天下,珠不知“王道”一出,“霸”无迹可寻。 嵇文甫先生以短小精悍的文字将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现象概括凝炼成文,无论是对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介绍,还是对中国哲学历史思辩成著,无疑都是有幸读到此书的有识之士的福音。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古人之言,实不欺人。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读后感(五):“百家争鸣”空前繁荣局面的由来与发展

一首《朝代歌》,从夏商周起步,到了东周时就分成了两段,先是春秋,后为战国。春秋和战国两个分裂混乱时期的由来,就是因为周平王东迁之后,诸侯看到了王室的衰微,逐渐不再把周天子奉为当然的天下共主,而是谁有能力谁就上位——只不过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诸侯的表现不太一样而已:春秋时代,诸侯想要称霸,还多少需要找一些“扭扭捏捏”,要打着“尊王”的旗号,需要周天子“见证”一下;而战国时代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了,直接就能上阵,甚至后来争相称王,周天子这个“王”反而是可有可无了!

政治形势的变化,最大的变量缘于经济基础的变化。西周建立后,采取分封制,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犯了错误还要受到惩罚。而东周开始,诸侯实力开始上升,实力的增长带来的是欲望的无穷无尽,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而反之,诸侯实力增加之后,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本来的贵族政治体制,使得原本几乎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庶民阶层都有了发表自己的政见并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由此,带来了思想意识的蓬勃发展,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因而,空前活跃的春秋战国思想界就顿时热闹起来了,“诸子百家”出现,争相展示自己。

所谓“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并没有人细细数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倒是对此进行了一番统计,合计189家,的确是达到了“百家”的级别。当然有影响力的学派并没有这么多,其中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等具影响力。针对社会问题,各学派的人物纷纷发表意见,或著书立说,或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从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局面。这一点,就是著名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嵇文甫在《春秋战国思想史话》这本“小书”想要介绍的主要内容的时代背景所在。

在《春秋战国思想史话》中,嵇文甫介绍到的“诸子百家”有儒家、墨家、道家、名家、农家、阴阳家、法家等。这些“诸子百家”虽然看似立场分明、各有学说,但学说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比如,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孔子也曾亲自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孔子之后的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显然孟子、荀子和孔子之间又不尽相同:孟子在《尽心章句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而荀子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子却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其中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学说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战国时代更加使得时人的思想意识得以放开。比如孟子就强调说,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

尤其值得深思的是,虽然是一本“小书”,嵇文甫却还是安排了一章内容,来讨论“秦汉大一统与先秦诸子的结局”。他得出的结论是,之所以春秋战国时代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而到了秦汉时代“忽然暗淡下来”,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整个社会局面发生了变化,统治阶级的需要不同而已。事实上,说“暗淡下来”也不民尽然。至少,虽然汉初遵循黄老学说、实行“无为而治”,而汉武帝时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实际上却是“外儒内法”,并非是纯粹的儒家占居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反倒是西汉末的王莽这个儒家学说的忠实实践者,最后不出意外地摔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

所以还真不能一概而论、道听途说,想当然地以为或许就是那样——什么时候都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事实来说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