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肚大能容》读后感100字

《肚大能容》读后感100字

《肚大能容》是一本由逯耀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裸背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肚大能容》读后感(一):杭州是美食荒漠吗

还在读逯耀东先生的饮食文化书,他会吃懂吃还吐得一手好槽。 《肚大能容》是中国饮食文化散记的第一本,是他2000上午前后在报纸副刊发表的读书札记及探访饮食的随笔,将饮食与历史掌故、社会文化变迁结合,有文化的吃。 逯先生认为街上有卖小吃的并不简单平常,人在三餐饱饭后才有闲情想找其他的东西换换口味。 细想一想,他说的对。 逯先生谈起吃来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很有书呆子谈吃的痴气,读起来很有趣。 看他北京、上海、苏州、杭州、西安、洛阳、香港、台北、徐州、福州到处走动,到哪里都是孜孜不倦地找吃的,品评,吃过好吃的满足,吃到平平马上吐槽,哈哈哈,乐死了。 原来他的童年是在苏州度过的,所以探访苏州的文章比较多,他的老师钱穆先生埋骨太湖洞庭西山,也是他与苏州的渊源。他的太太是在西安长大的,看他几次去西安吃也让人菀尔。 他在苏州吃到王四酒家的叫化鸡觉得好吃,表扬“的确与众不同,鸡腹中的塞料已煨鸡合而为一,合众味为一味了,软糯香醇,是他处所无。”接着说“杭州楼外楼的叫化鸡,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还不忘diss杭州一下,他哈哈哈,老爷子太有趣了。 在《寒夜客来》里他专门写到在杭州的吃,很不满意,杭州美食荒漠就是那时候开始的吗? 他在春天探访杭州,说“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我却没有那么高的雅趣。说实在的,我心里惦记的,还是奎元馆的那碗虾爆鳝面。” “这次来杭州,时间从容,希望闲逛着吃点地道的杭州菜和小吃。因为现在是早春,正是春笋上市的季节,吃了不少次的酱爆春笋,但春笋老硬,不知鲜嫩的被谁吃了。”哈哈哈。 “这次来杭州,想吃到东坡肉和龙井虾仁,从天香楼吃到个体户开的小馆,都令人失望。”(我又不厚道的笑了。) 他心心念念的奎元馆:“盐水虾小的可以只有海米那么大,酱鸭虽是杭州名产,却失之偏咸。目鱼就是墨鱼,刀工很细,但味儿腥,我滴了几滴白兰地也难以继箸。虾爆鳝,还有几许风貌,面软硬适度,面汤鲜里透甜,鳝鱼酥软,只是虾仁儿太小。” 一直在听杭州的朋友吐槽杭州是美食荒漠,我总是不信,现在读到逯先生的文字,我有点信了。但过去这么多年,情况早变了吧。他写的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旧事了吧。 你认为杭州是美食荒漠吗?特别是杭州的朋友怎么说?

《肚大能容》读后感(二):探寻中国饮食文化

肚大能容这个题目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俗语,其实意思也是相近的,在不同的语言用法处才有所区别。本书中的“肚大能容”大意是指做为一个饮食文化的工作者,不管是南方或方北方的饮食,还是荤菜或素菜,都能吃,并且还能从中品尝出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与历史渊源。 作者逯耀东在台湾大学曾开了“中国饮食史”这门课,通过对中国饮食的考察,引进历史教学之中,使其发挥作用。也曾经初版了一些关于饮食的著作,如《只剩下蛋炒饭》《已非旧时味》等。 本书总共分为三辑,分别是馋人说馋、味分南北和记忆是把尺,收录了近些年作者所发表的一些读书札记和探访饮食的随笔,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饮食文化的观察,并将其与社会历史文化所结合起来讲述,让我们对中国大地上的饮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能了解当地的生活环境与历史背景。 在《红楼饮食不是梦》这一篇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历史上小说中的饮食描述取决于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如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虽然想要描述的是唐代神仙饮宴,但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明代后期的人间烟火,因为当时的吴承恩科举落第,漂泊于淮扬乡间社会,所以所叙述的几乎都是这个地区的乡间野味。 作者在讲述中国的饮食文化时,不仅有古代历史上的饮食,也有近现代各地有名的饮食,还有文学小说上的食品,从中都透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在作者向我们讲述这些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娓娓道来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读起来非常有兴趣,更能体会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目前关于饮食文化的书还是比较少的,但唐鲁孙先生在此方面应该算是泰斗级别的,他的系列作品为我们展示了饮食文化的乐趣,忍不住都想去品尝、去了解。本书《肚大能容》也是一本不错的饮食文化的书籍,值得一看。

《肚大能容》读后感(三):《肚大能容》讲述美食工作者的人生百味

经常在刷视频的时候看到美食博主,从视频里看,以为美食家就是挑好吃的,吃吃吃、喝喝喝,然后评价一下就算完了,没想到美食工作者的真实生活并非如此。

为了客观认识和评价一道美食,美食家并不会因为不喜欢、不好吃就不吃,而是每种滋味都要品上一品,尝上一尝,认认真真地给出意见,为了让评价客观,他们还要了解美食的成因,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甚至对同类事物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对比。

逯耀东就是这样一位美食工作者。他在多年的传统餐饮美食的研究中结合历史文化考察和自身美食探索的经历,撰写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食工作者的真实生活。这些文章被集结成书,其中就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肚大能容》。

逯耀东在文章中描写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味道时,不只停留在”吃“的层面,更是在探索中国人的“吃”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他注重追寻美食背后的文化和美食的形成与流变,将油盐柴米酱醋茶提升到文化的层面,将饮食、生活、文学、文化、历史融合,借学养之力,追求大羹玄酒最深醇的至味。

这本书分为三辑,开篇的“馋人说馋”,中间是“味分南北”,以及后面的“记忆是把尺”。

我非常喜欢“馋人说馋”这部分,因为逯耀东不仅写出了美食的做法,可供自制美食参照;也写出了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

以前,我家小孩在吃饭的时候经常抱着一本关于烤肉的美食食谱阅读,我当时不理解食谱为什么能下饭,读到逯耀东的文综,我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唯一,而是有共性且符合心理学原理的。真的好神奇!

逯耀东谈豆汁,谈到金玉奴的故事,这恰好是我在叶广芩的《豆汁记》里读到过的,因而读来分外亲切。

豆汁和豆浆,是个喜欢的人都喜欢,不喜欢的人根本不想尝一口的食物。臭豆腐也一样,闻起来臭哄哄,吃起来香喷喷,有人还专门写了关于臭味食物的书,讲述臭味和饮食文化的关系。

可见,有时候一种食物之所以能被人记住,不仅仅是因为本身的某种特性,而是因为其背后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他在书中华写关于牛肉面的故事:“也论牛肉面”、“再论牛肉面”,以及“还论牛肉面”,对牛肉面不可谓不执着。也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为牛肉面打call,让读者记住了那一碗碗牛肉面。

一个好故事,可以让我们记住一个特定的东西。而美食工作者就是这个写故事的人。

《肚大能容》一书中,介绍了很多美食和它们背后的故事,还介绍了身为美食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思考,为读者呈现了美食工作者的真实生活,帮助我走出了认知的误区,也帮助我认识了各地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

逯耀东的文章,既有知识性,又有故事性,有很高的可读性,读这本总觉得不够,还想接着读。有机会,我一定要读他的其他作品。

《肚大能容》读后感(四):布衣饭菜,可乐一生,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

《肚大能容》,看到这个书名,我第一感觉就想起了北京潭柘寺弥勒佛两边的楹联“大肚能容,开口便笑”。肚大能容天下事,宽肠亦解世间愁。肠宽便能吃遍东西南北中美食。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的确,人生在世,吃,永远是头等大事。布衣饭菜,可乐一生,这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说起舌尖,梁实秋有话说:“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叫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基于艺术的趣味。”就这样馋,吃,美食就与我们的文化产生了链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美食文化。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就是可以下酒、佐餐、伴眠,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随笔集。台湾历史学教授逯耀东先生,他把自己到各地探索美食的经历写下来,并结合我们中华民族的源源历史文化,将饮食文化、文学、生活与历史融合。将油盐柴米酱醋茶从掌故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不只停留在”吃“的层面,更是在探索中国人的“吃”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这书把我这个吃货的馋虫勾出来了。长期行走在外的我,也算是个肚大馋人。 老北京的豆浆爆肚羊头肉我都来不了,还是比较喜欢护国寺的小吃豌豆黄和百年老店稻香村的山楂糕,每个月都要买一次过过零食的瘾。个人口味不同,如果硬要比较,我还是喜欢便宜坊的烤鸭多一点,近年来的大董烤鸭也还可以。 工作时,我们单位在中轴线上的鼓楼,有时中午不去食堂,到后海的胡同里去嗨吃,真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有的连个招牌都没有,普普通通的门脸,推开门,确是别有洞天。胡同里四合院藏着各国各地的私房菜,口感都不错,并且都有很多文化的符号在里面,可谓吃美了味蕾还顺便丰富了灵魂。 上海美食,去过无数次上海,印象最深刻的当属1996年春天那次了,和老领导一起上海开会,他是上海知青,回家探母,我也一同去看看他老母亲。那小弄堂,那小阁楼的楼梯,那可亲的老人家,还有他家小妹烧的清淡、香气扑鼻的鸡丝茭白。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来依然温暖,那是我一个北方女子第一次认识茭白。上海酒店里的菜码,都是小小的,很精致,就如同上海的女人,一年四季旗袍加身,精致典雅。这也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重庆的麻辣、湖南的辣、成都的中辣、新疆的馕、天津的皮皮虾、广东的汤汤水水、三亚的文昌鸡、山东的白面馒头、哈尔滨的冰糖葫芦等等,东西南北的美食,让日子过的有滋有味。 读到老师的下午茶那段,想起香港的英式下午茶。我也在书的诱惑下,在安娜十六点,英式下午茶时间,点上越南芽庄的熏香,煮了一壶英式红茶,用英式杯碟品了下午茶,偷得了半日的书茶时光。 愿我们都能拥有,享半日浮闲,足以慰风尘。食一碗人间烟火,可以解千愁的自在人生。

实拍图

实拍图

实拍图

《肚大能容》读后感(五):殊途同归,一本书的跃迁!

或许是我母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能弄出让我们大快朵颐的吃食,即便我们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却有个挑剔的胃。母亲曾十分担忧我的饮食而不能独存于社会。

但是,当年的我却对粤地生活甘之如饴。或许是初入社会就遇上香港老板请吃海鲜大餐,大闸蟹带来味蕾撞击的惊叹,至今难忘。后来食堂小哥炒的鲜香米粉、空心菜等成了我的最爱,当地的饮食居然出奇地合我的胃口,那几年,我竟然能因为饮食习惯,让我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南方城市,生活得乐不思蜀。

难怪穿在上海,吃在广东。

后来,我去过国内的其他地方,所到之处,总是小心翼翼地品尝当地的特色饮食,味蕾总不及当初那份欢愉。于是,那段日子,成了我二十多年来生活的执念。

后来,我多次往返寻觅曾经的旧迹,物非物,人非人,味非味,飞速发展的社会改变了曾经的一切。那么一刻,有了水边坐禅,悟道人生的清醒。朱元章在落魄之时吃到的豆腐汤,他认为是人间美味。所以,有些美好,它注定就是一种记忆。

逮耀东说,人应该有兼容并蓄的雅量,饮食是小道,却有其自身的渊源与流变,我深以为然。我虽是饮食的挑剔者,却喜欢所到之处,走街串巷,感受民风民俗的人间烟火。所以,我喜欢他把各地饮食掌故提升到文化层次,通过探访饮食文化的随笔,将饮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结合,向社会文化领域迈步,以历史的考察、文学的笔触,写出来的这一系统的饮食文化作品。

肚大能容,各得其所,不苑囿自己喜好的一隅,才能与当下生活的空间相得益彰。慢慢品尝,情味自在其中,最后殊途同归于各自内心的忆念与追求。

读一本书,其意义与价值,除了同频共振,更多的应该是越过文字本身,读者最后精神世界的跃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