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光之护卫》经典读后感有感

《光之护卫》经典读后感有感

《光之护卫》是一本由[韩]赵海珍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之护卫》读后感(一):迪迦之后也有光:《光之护卫》

席勒曾说:“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你要细细体味这过程中的每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节的充分价值。”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本装订成册的书,每一个故事都值得一读再读,每一页的文字都是生活的经历。变幻的世界,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的选择,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

这本《光之护卫》是韩国作家赵海珍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书中讲述了九个故事。仔细读这本书,你会了解到出身贫寒的韩国当代年轻女性战地摄影师,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流亡海外的犹太小提琴手;客居他乡、无所依靠的游客,与非法入境美国的阿根廷清洁工;害怕人生遭受背叛的祖母,与她那年轻时萍水相逢的恋人;无力谋生的失意哲学家,与努力专注于活着的感觉的中国留学生……在书中感受着人物跨越时空,命运的彼此交错。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从十字路口经过的时候。有人可能从容地走过,也有人会站在中间,排徊并彷徨。不管哪种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我们都应该记得,生活是自己的,我们不必去羡慕他人,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人公。

当你在生活中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那么希望这本《光之护卫》能让你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书名:《光之护卫》

作者:赵海珍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光之护卫》读后感(二):在琐碎的日常中发现生活的温暖

为什么喜欢小说,因为浓缩一个人的一生,短短篇幅尽显精彩,就像想邮票一样“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 这本小说集《光之护卫》就是这样。封面就喜欢,浅浅的蓝色像平静的大海,一只载满光的小船漂浮其上,壮阔的波澜隐藏在下。看似平淡无奇,内容却大有乾坤,让我惊喜不已。就像简介里对这位韩国作家赵海珍的介绍一样,“擅长在琐碎的日常中发现新事物,以独到且温暖的视角审视生活。” 作者对一个出身贫寒的女战地摄影师权恩的形象塑造,让我影响深刻。不善言表,喜欢写信,对自己喜欢的战地摄影异常热爱,哪怕是内战不断,随时有生命安全的地方,也毅然前往。 “那个轻柔地萦绕在圆而透明的飘雪世界里德旋律,又一次回荡在我耳边。”一开始就被权恩的言行举止,留下深刻印象,看着纷飞的大雪,对我说,“发条听了话,旋律就会停止,雪也会听吧?”,然后在和我握手告别之后,低着头静静地站在越来越大的风雪之中。 权恩遭遇了不幸,虽然进行了三次成功摘除弹片的手术,单下半生能不能走路还是个未知数。在故事最后文中的我听着权恩讲述着已经知道的故事,一句话点亮了权恩的人生意义,“乐器店橱窗上发射的光芒只照在她一人身上。” 喜欢真心的人,一个用真心写真心的人更让人喜欢。

《光之护卫》读后感(三):成为别人的光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惊奇图书 ,去年读过《激情耗尽》,老妇人在丈夫去世后的八十岁之后才感觉为自己活着。感叹我的见识赶不上百年前的英国女性,我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存在那样的问题。 《光之护卫》是韩国当代女作家赵海珍的短篇小说集,东亚女性手拉手,对女性的规训她们一样也不少。读韩国作家的作品也是近年来的事儿,还记得《诅咒兔》和《关于女儿》同时读的,也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的书,读完一样百味杂陈,感叹韩国作者的敏锐。 今年读《远海》《爱,鸡尾酒和生化危机》等,韩国女性视角多元,打开了我看待世界的不同的眼光。 《光之护卫》坚持了惊奇图书一贯的清雅朴素的装帧,阅读体验很舒服。 共九个短篇,一天读一篇也不费力。 她笔下的人物不只生活在韩国,在纽约在柏林在异乡…偶一擦肩,无意间,也许成为他人的光。“从缝隙里从柜子后面…小角落里的薄薄光束,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一起迸发出来,去护卫被拍摄物体。” 她如此写道,她写下的文字就象按下快门的瞬间,那些光那些善意都保存在文字里,传递给你,传递给我。 我很喜欢第一篇同名故事,只有25页讲了陌生的两组人的追求与生活,以纪录片《人,人们》连接,构思非常巧妙,在迷雾中寻找,读至最后就象她所说“早晨的雾气已经散去,整条街上竟然洒满了耀眼的冬日阳光。” 不管是权恩,是我(班长)还是让与诺曼母子都是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人,因为心内有光才将他们联接,光之护卫让人感动。 九个有些相似的故事,象音乐中的复调,有相似有不同有变化,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擦肩相遇,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许遭遇的不同,都在努力和认真的活着。 “希望你们在有生之年,可以专注于活着的感觉。”《散步者的幸福》,我也喜欢散步,没什么计划的散步,漫无目的散步。在小说里,“带着从一个月前开始就折在同一页的专业书、装有热咖啡的保温瓶,以及夹有随意切下的火腿的两片面包。”我们在反复的日常和情感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 这篇小说也只有20多页,一位个人破产了的被挤出大学的教授去做了便利店店员,她想起和中国留学生梅琳的相交,已去德国留学的梅琳坚持邮件联系,思索着生存与死亡。“服从惯性和习惯的生活,是一种不懂生活真谛、只看表面的虚假生活方式。”是吗?

认真生活的人,彼此联接,跨越时空,微小的善与恶轻轻扇动,薄薄的光照亮别人,护卫人生。

《光之护卫》读后感(四):光之护卫 赵海珍

1. 我曾说过,这座城市为散步者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走上三四个小时,就可以到市政府、博物馆和大教堂聚集的市中心,还可以到公园和公共墓地所在的城市外郊。虽然这是座小城市,但除了国际机场和出人境管理事务所之外,这里可以说应有尽有。只要避开需要随时跨越国境的职业,从出生到死亡,人们的各种需求,这座城市几乎都可以满足。偶尔会想象一下那些人,他们在这座城市的市立医院出生,在这座城市上学、工作,然后在生命即将耗尽时又回到市立医院面临生命终结。他们生命的全部,可以说只是一种穿梭于这座城市各建筑物之间的物理性移动..... 也许这才是这个世界的普遍生活模式吧。虽然我跨过多个国家的国境,但如今生活在这里,我的生活依然毫无新意,只不过是几种相同日常和情感的重复吧。 如果是老师的话,肯定会这样建议:做出尝试后遭遇失败所带来的虚无和不做任何尝试的固有虚无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在反复的日常和情感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老师经常这样鼓励学生,可是老师,日复一日,毫无特色可言,时间都被堆积在脑海中遗忘的角落里,连“我”这样一个存在都无法解释,每天只是散步,毫无生产性,浪费着父母的血汗钱,这样的我,怎能摆脱自我世界的樊篱而持续前进呢?就如同扔在海边的一个纸箱,随着海浪袭来,只会一点点地塌瘪而已。 2. 从高处俯瞰凌晨的M市,在日光灯苍白的光线上她感觉便利店就像一个方形的浮标,告知他人这里有一个既安全又富饶的领域。从清晨的便利店里向外望,会感觉门外的黑暗如波浪一样在荡漾 ,而穿过黑暗来购买香烟或矿泉水的人,很多时候看起来就如同拥有各自航线的孤独航海员。 3. 三十岁的你,被装在一个小盒子里,回到了故乡。我们把你埋在树下,把你藏在里面,不让人看到你冷却的年轻皮肤和血液。对于你想说却没能说出的话、未完成的事情和美好的计划、可能会遇到的人,这一切我们都不甚了解。你未书写的历史、未记录的故事和封存起来的未来,我们同样一起埋了进去。 把你下葬后,我们两手空空。 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后,为了去见三十岁的你,我去了机场。父母在出境口挥手说:“做你想做的事情吧,展翅高飞,尽情地生活吧,飞得远的,高高的。” 在出境口,父亲低声呼唤: “静希呀....” 在过去那一段时间,为了不让人看到自己的泪水,他养成了咬着牙微笑的习惯。 在登机口关闭之前,父亲又一次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光之护卫》读后感(五):如果人是一种波

在《光之护卫》中,9个故事一字排开,某些不断重复的主题和旋律在9个故事里形成复调、互相应和。

九个故事里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剧情、不同的地点和时间都仿佛是某种元叙述的变调。依照这种假设,这九个故事都是同一个元故事的分身。

在这个元故事中,在时空中擦肩而过的两人上演了某种三幕剧。

第一幕是他们在某次机缘巧合中短暂相逢、其中一人给另一人带去了当时看来朴素却改变了对方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幕是随着时空转换或天人永隔,他们再次分离、似乎渐行渐远,但却始终在冥冥中保持着某种不为人知的隐秘联系。

第三幕是其中一人以生理或社会性死亡永远离开了另一人,而另一人则在自己的生命里找到对方留下的涟漪,这个涟漪逐渐扩大、大到这个人生命的整体、甚至超越这个人的生命与死亡。

我写下这个规律时才突然意识到,这两个人的存在仿佛是波的干涉与衍射,又像是某种场的叠加。

同时这两个人跨越时空阻隔彼此影响的状态又非常量子力学,他们虽无接触但一个的存在可以决定另一个的存在,观察一个也可以知道另一个。

比如在《光之护卫》这个短篇中,两个人是中学时的班长和特困生,班长一时兴起出于好意给特困生的相机竟然让特困生走上了战地摄影师的道路;遗忘了特困生的存在的班长成为了记者、面对着自己的困境,在想起了战地摄影师/特困生的故事之后也找到了自己的力量。

在《走好,姐姐》中这种关系更加明显——先天性心脏病的妹妹和从小为了照顾妹妹而不断牺牲的姐姐,姐姐毅然决然地出走、漂流在美国过着非法移民的艰辛生活,但她的心脏最终又回到了妹妹身体中、并决定了妹妹后续生存的方式。

又如《munjoo》中的两人可以是孤儿女孩和偶遇小女孩的火车司机。

而《散步者的幸福》中则是被迫离开教职的哲学教授和教授教过的中国留学生。

把人当做一种波来描述,这种浪漫而又很实际的视角我非常喜欢。虽然都是肉体凡胎、被时空限制住、无法超越三维世界的生命,但从某种更高维度的存在看来,也许人与人的接近与疏离、呼应与共鸣,其实就是一种波和另一种波的干涉与衍射。

就像《星际穿越》中,超越奇点把数据发回地球的终极力量就是男主和女儿之间的羁绊、也是未来人类与三维空间人类之间的相互扶持。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海珍写的不仅是文艺,还是非常物理的文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