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精选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精选

《傲慢与偏见》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一):精致之外再续传奇,时隔三十年的经典再版。

智者不入爱河,但是真正的爱情有什么逻辑可言,但凡能用理智去处理就不会有这万千尘世的纷纷扰扰。历经两百多年的历史检验,简·奥斯丁的小说依然是英国文学的骄傲与翘楚。译林出版社跨跃时长三十多年,重新再版,做了这套精美的简·奥斯丁的小说6册套装。算是这个秋天的别样惊喜。

简·奥斯丁自己曾说,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就是《傲慢也偏见》,二百多年的时间,在书中的男女关系来看,和当下毫无隔阂,人性始终没有变过,对婚姻对爱情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仿佛时间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种种矛盾依然存在,傲慢与偏见的本质也未曾改变。

以前有人说过,现在的偶像剧呀,是不是都是按照《傲慢也偏见》为模板,相似的情路历程,熟悉的矛盾对立。的确,若把书主几位女性角色拉到现实里,我们或许还都能找到身边亲友的对照,可见上帝创造了男女,却赋予了两性不一样的特质。而这特质千百年来造就的相互拉扯,古与今同。

虚荣与骄傲,自负与任性,误解与失望,让不自主陷入感情世界的人们逐渐的迷失,人们总是在自己舒适优越的区域会以俯视的姿态,造成初始的不平等。自觉或不自觉的认知往往又会加重双方隔阂,中国古代的门当户对其实从某方面考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这种误解和增加彼此的尊重,爱情更需要平等的基础,天平要是从一开始就倾斜,那么傲慢与偏见消除就往往很难消除。

简·奥斯丁笔下的男女,是你也是我,聪明又愚蠢的沉浮在人性的情感长河中。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二):奥斯汀的爱情

简·奥斯汀的一系列世界著名的爱情小说,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故事,有的圆满(《诺桑觉寺》),有的遗憾(《曼斯菲尔德庄园》),也许初识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误会,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始终是建立在相互了解、三观相同基础上的。

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偏见”都是表面的,两人都曾被世俗的成见所左右,幸而后来相互理解,摆脱了“傲慢和偏见”,收获了理想的爱情。

达西是一个英俊、冷漠,高高在上的富家公子哥,有一个会弹钢琴的温柔妹妹,和一个蛮横无礼的刻薄姨妈。伊丽莎白是粗俗的贝内特太太的二女儿,她很像父亲,知书达理且幽默风趣。

这样的两个人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注定有许多误解。譬如,随着两人阴差阳错的隔阂加深,特别是达西父亲的义子威克姆陈述的达西的为人,以及他出于一己私心,强行拆散好友宾利与伊丽莎白姐姐简的恋情,使伊丽莎白对达西人品的怀疑达到了顶点。

而这个时候,令她惊讶的是,达西竟然开口向她表白了。不仅表白,第二天一早又对她头天晚上的质疑写长信作了解释。

细想之下,伊丽莎白才意识到威克姆与达西之间的事,只要换个说法,有可能达西是完全无辜的。而且经过仔细的辩证,她才恍然大悟,相识以来达西并没有做过什么不端的行为,而对威克姆却越想越没有好感。

再后来,伊丽莎白和舅父母加德纳先生太太一起,去拜访彭伯利大厦时,从达西的女管家那里听到她称自己主人是“天下最好的主人”,心下才感叹:“照这么说来,他有多可爱!”

然而,预备晚一天回来的达西却提前回家,并且与正在府邸浏览的她碰了个正着,他上来问候的几分钟时间变成平生最挨的光阴,对面的他竟也魂不守舍。

后面渐渐误会解除,一个薄雾的早晨,达西告诉她,“要是你的态度还和四月份一样,就请你立即告诉我。我的感情和心愿还依然如故。”达西一个劲地倾吐衷肠,以至于“两人不管什么方向,只顾往前走。”

《傲慢与偏见》讲述了一段因理解、谅解而相爱的故事,故事里真挚的爱情让人向往。它使我们领悟到,爱情里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了解而没有真正的爱。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三):傲慢与偏见——一个好版本,必然有坏的参照对象

《傲慢与偏见》这本名著,那么多名家,那么多读者喜爱,我觉得没必要再为它这面刻着“经典”的金字招牌上抹一把自己坚硬而灰不溜秋、毫无美感的水泥浆,以此来维护它的地位。不用多说,《傲慢与偏见》就是一本全世界绝大多数读者会中意的小说作品。但不同的版本,会有不同的人去喜欢。译林出版社刚出的这个版本我就很喜欢。孙致礼的译本也可算作经典了,译林早先的红色函套白皮书封的硬装简·奥斯丁小说集我就已经收了,现在又要开始收这本,乃至这一套(囤书癖重度患者症状:囤套书)。喜欢它的原因很简单:价格。

说实话,书名下面码上的那串数字让我感动。

我在上海待过三年,其中有一个多月时间,是在一家做手工装帧书籍的公司做事。他们的看家本事,就是把客户送来的书皮扒了,选取高级食材原材料,给他们换上羊皮的封面(这只是打个比方)、鎏金的书口(甚至在书口上图案)、手工的缝线、书脊上要起脊……保证它经久耐看,成为收藏绝品。当然也卖书。做法也是一样,不过会加上编码,从001到500,限量500本,每本至少500元。这套做法后来在摩点这样的平台很火爆,一本经典书籍的项目甚至能做到上千万的众筹款项。很多大社都去做过这种项目(印象中,包括译林自己)。

一些出版社学到了皮毛,于是它慢慢常规化,一些手法保留了下来,比如书口鎏金、特殊材质制作而又非常好看的封面,等等。书价格也逐渐“亲民”,比如“98元”“108元”。书确实好看了,它代表出版社审美的提高,对读者当然是好事。但问题就在于价格。让一本我想买的书已经到了我一个礼拜午饭钱的程度时,我已经失去了对它大半的兴趣。尤其,它还是那些我经常在图书馆里,电子书上看到的公版经典著作。这是因为它的定位很奇怪,其价值并非值得收藏,而定价又高于市场同类产品价格。这就是一些出版社对于读者的傲慢。于是乎,它注定是那些只为装帧设计而买的受众。这就是一些出版社对于读者的偏见。

译林的新版,定价其实不高了,69,我觉得是一个好的开头,至少这系列不会差。想想看,打开京东、当当这些平台,自己想买的、又能低于这本书的码洋的书,简直寥寥无几。如果还有版权,书的价格只会逼近三位数,除非是那些小的,薄薄的书(很难想象,居然还有出版社会搞100页出头的书,还卖58、68的)。译林2023版《傲慢与偏见》外封应该是一张很的薄的特种纸,内封是淡淡的亮黄底色,先烫印白色纹路,再凹印出触感。内页是胶版纸,配了插图。有了这些真实读者关心的东西,在价格上也能想多扩大对这本书的宽容度。总而言之,装帧好不好,关键在于价格美不美。上面说了,价格带有筛选的属性,就是要筛掉一批读者,筛掉那批关注书籍内容的读者。于我而言,译林2023版《傲慢与偏见》并不带有出版社对读者的傲慢和偏见,这是一个综合水准高于80分的版,是值得入手的(抱着只要是书就一定会绝版的信念)。

PS:我拍照不行,就不放照片了。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四):金钱与婚姻

古今中外,谈到婚姻,几乎从来都与爱情无关。古罗马时代,罗马上层社会的婚姻只与一件事相关——结盟。至于“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

《傲慢与偏见》描述的是中上层和中层生活,虽然还达不到谈“联盟”的问题,但退求其次,财产与人脉便会成为唯二的问题,而且无法绕开。

就像伊丽莎白在知晓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时,首先想到的是,妹妹莉迪亚既没有钱,也没有人脉(社会地位),威克汉姆根本不可能愿意娶这种女人,妹妹被欺骗了。

这里很明显,其实妹妹莉迪亚的处境也是自己的处境“没钱没势”,空有一个所谓“中层”身份。伊丽莎白自知自己的条件如何,自卑的同时,又有些自命不凡,哀叹自己的家境。简奥斯汀的人生经历,导致她对金钱有着很敏锐的认识——金钱能带来自由与尊严。这种想法投射在《傲慢与偏见》里就更明显了。全文有很多地方在谈钱,甚至插进了一些与钱并没有什么紧密关系的剧情里。当读者正沉浸在英伦乡村风情的时候,简奥斯汀笔锋一转,宅子要值多少钱,宅子的主人的地位是怎样怎样,无时无刻不在讲普通人恐怕“高攀不起”。

伊丽莎白在去彭伯里的路上,看到的景象令她自己又惊讶,又“自豪”,毕竟庄园的主人曾向她求婚,财富与爱情似乎对她来讲,是唾手可及的。当然,这自然是简奥斯汀的美好“愿望”。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五):透过爱情的外衣,与讽刺共鸣

我必须惭愧地承认这其实是我第一次读《傲慢与偏见》的小说,反倒是电影,看过几遍。

一把年纪,再来读这本经典的爱情小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我特意在看完一个星期以后才来写书评。

第1个感概竟然是,原来大团圆的爱情小说题材,也可以写成经典小说。

第2个非常深的印象,是书中大段大段的对白和心理描写,透着冷眼旁观和讽刺意味。这一方面源于小说写的就是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得益于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角色,她热爱阅读,爱思考,爱观察,对旁边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正是在这些对话,思考中,会让我们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正好与自己某个瞬间的想法相契合,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了自己。

第3个印象是,一本书,讲了4种不同形态的婚姻,牧师的现实婚姻,妹妹的冲动型婚姻,姐姐美好-波折-美好的婚姻,和自己逐渐破除偏见,一点点走向美好的婚姻。这4种,在作者心中有好坏,但都有无数人选择。一本书,好似写尽了感情中的百态。

第4个印象是,作者的讽刺,看似不漏痕迹,则经常一针见血。特别是写到母亲,牧师时,这些本身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角色时,作者真的是毫不留情面。

我很庆幸第一次看这本书,就看的是译林最新的版本,装帧非常的漂亮,纸张也非常舒服,特别是翻译,把18世纪的小说,翻译得非常流畅,读起来,完全没有翻译腔,也没有过于老旧的年代感,而是带着一点书面语,让人联想起老派的英伦风。

当回到小说本身,以爱情小说的角度来看待故事时,小说中的感情线发展其实都偏弱,深情突然就来了,当然,这可能是受限于当时的时代,彼此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只是,有限的交流下,真的能萌生出如此强烈的感情吗?

而有限的交流,会是造成偏见的原因吗?可是当我们生活交流如此方便的当下,我们依然热爱这本书,说明,我们依然在书中照见自己,依然有自己的傲慢与偏见,那这些傲慢与偏见的来源是什么呢?

很巧的是,周末又看了几集《知否知否》的电视剧,突然意识到,知否是大家庭中女儿的婚嫁,《傲慢与偏见》也是讲女儿们的婚嫁。可是,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傲慢与偏见》中,有世俗的考量,但是更强调彼此之间的感情,而在知否中,彼此有感情,但是更多强调的是基于生活的选择和经营。这是不是骨子里面民族的底色不一样呢?

可是,看到书中人物,那些令人忍俊不惊的行为,那些让人惊讶的对话,那些让人很接受的操作,我们又总能在身边找出对应的人,可见,无论底色是什么,人终归还是人。

年少时看《傲慢与偏见》,可能更多看爱情的美好。现在看《傲慢与偏见》,更容易与书中的不经意流露出的讽刺有共鸣。时代在变,人性永不变,所以书中的讽刺,永远有共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